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传统义利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义利之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的思想体系包括四个基本环节:一是“人非利不生”,二是“制礼义以分之”,三是“见利思义”,四是“计利富民”。中国传统义利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义利关系是备受思想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处理义利关系的不同主张在<国语>、<左传>已现端倪.在漫长的处理义利关系的实践和思考中,形成了义之至上、利之优先及义利相和三种处理义利关系的不同模式.任何一种模式都程度不同的为现代人处理义利关系提供了相关智慧.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南宋陈亮的伦理学思想的研究不断深人,对现代社会,陈亮的义利观无疑具有借鉴作用。在研究陈亮的义利观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认为陈亮的义利观是“义利双行”,一种认为陈亮的义利观属于功利主义范畴,一种认为陈亮讲求的是义利统一的义利观。本文试就三种观点的得失做一综述、剖析,并阐明自己的研究见解。  相似文献   

4.
传统“义利”说可谓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与“利”是一对重要的道德范畴,二者关涉的内涵甚多,“义利之辩”在中国思想史上从没有停歇。关于“义利”的基本特征的探讨很多,但是如果从历史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传统“义利”说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外在形式上体现了精神物质与整体个体并存,历史发展上体现了由统而分与由分而合递进,具体内涵上体现了政权核心与人本核心互动,内在实质上体现了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统一。  相似文献   

5.
儒家义利思想倡导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主张义重于利,义利统一.鉴于它与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存在契合性与冲突性,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植根于传统儒家的义利思想并对其进行现代性转换,赋予"义"新的时代内涵,将义利兼顾、义利相生作为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将法治的理念注入义利范畴,使之符合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培育的发展趋向和需求.通过培训和示范效应提升企业家"义"的文化基因,建立"义利相生"的情境机制,加强对见利忘义行为的监管和惩治来构建培育企业社会责任的路径,从而使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现代企业内生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主流取向是重义轻利,但也存在义利并重、重利轻义的非主流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意识形态、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义利观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教育中,要积极汲取中国传统义利观思想中的精髓,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树立起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7.
本文说明了先秦儒道义利价值观在中国价值哲学史上的重要作用,直至今日儒道义利价值观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所主张的义利统一,以道义为重,道德价值高于物质利益,重视公利(民之利),提倡个人私利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等积极思想,对于当今之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有序发展,建构和谐社会等仍具有很高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但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墨子的“天下人之利”这一理论前提是虚假的,他的“尚贤”、“尚同”并不能保障“天下人之利”,相反倒为封建的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代义利价值观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以义生利,兴利除弊;洋务运动时期主张重义兴利,利国利民;维新运动时期主张义利并重,义利和谐;辛亥革命时期主张义利统一,建立革命道德。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贯穿着强烈的救亡意识。  相似文献   

11.
颜元提倡“正宜谋利,明道计功”,大力弘扬合义之利,肯定合理之理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其观点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义与利,更加合理地追求利。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根本问题是义利观的问题。孔子认为"义"首先包含道义,其次应包含义务。孔子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是维持君、臣、民关系的法宝。孔子认为"利"虽然人人需求,但应当"利民惠民我不贪利"。在孔子的义利观中,"义"和"利"是对立的概念,他褒"义"贬"利",同时又认为"义"和"利"是辩证统一的。孔子的义利观在历史上留下了积极的影响。我们应当重温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辩证地处理"义"和"利"的矛盾,行"义"以达其"利",争取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相似文献   

13.
义利之辩,一直是我国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和大力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义利观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核心问题之一,历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研究。王夫之在总结、继承前哲义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义利观,并对义利进行了层次性及相对性的分析,既继承了传统道义论的精华,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从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出发,我们应该扬弃传统义利观已经失去历史合理性的价值观念,以推进现代化过程;但另一方面,限制现代化的负面效应的历史难题又要求我们正视价值体系中义利观念的规范功能,并努力实现这种传统的精神资源在保证现代化过程健康发展中所可能具有的作用。对传统价值体系中义利观念的双重转换,既可视为现代化过程对传统义利观的历史洗礼,又可看作是传统义利观向现代化过程的渗入,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化的融合,而这种融合的历史意蕴则是重建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陈亮的“义利双行”是基于他对“王霸”的认识展开的。他辨析王霸之道的用意在于完善其事功理论,并在“至公”的前提下混同王霸,进而提出“立心之本在于功利”的主张,肯定了利欲的合理性。陈亮与朱熹之间,由王霸之辨到义利之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三代、汉唐而展开的,但究其本意,又绝非为古而古,而是想通过历史的得失,探讨立身处世的道理。朱熹崇义绌利,义利不两立。陈亮则以王霸并用为出发点,主张有利方有义,无利则无所谓义,因而义利双行,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7.
儒家和墨家在义利问题上持义先于利、重义轻利和私利服从公利的观点。儒墨义利观中义以为上的伦理价值取向、义然后取的取利价值标准和义是利之本的义利价值辩证关系的伦理价值特点,对和谐社会建设中个人、国家公务员群体和企业处理好义利关系,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伦理价值追求和依此价值标准行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构想的提出,儒家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义利观有着不可忽缺的重要作用。从儒家的义利对立、重义轻利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义利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论述,可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传统诚信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有着新的时代内涵,二者的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固有价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传统诚信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辩证统一,必须将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注入到传统诚信观之中、注入到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