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伟大历程     
《今日辽宁》2011,(3):4-13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从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争取民族解放、建设富强祖国,英勇无畏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改天换地的气概,风雨兼程90载,在辽宁的大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辽宁人民谱写出一曲曲辉煌史诗。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5):22-25
全面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规定了意识形态领域判断人们言行是非的基本准则——"六条政治标准"等等。但是,1957年后,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失误,阶级斗争日益扩大,为"文化大革命"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杨华 《探求》2013,(1):113-116
建设具有公务员职业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形象、国家行政行为与政府形象,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从增强“三种意识”、公务员招考、培训、监督与考核四个方面,推进公务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使用“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表达对中华国家建设、中华国族建构的主张,体现了对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的同步关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新中国”话语,先后有五四时期的“青春中国”“少年中国”、大革命时期的“真正民主共和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新中国”、全面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单一型中华民族观——李大钊提出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融合为“新中华民族”(五四时期)、开放性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定义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中共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复合型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定义明确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新中国”与建构“中华民族”的“国”“族”互动体现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与实现中华民族解放是民族民主革命双重任务;“新中国”是以中华民族为国族并统合境内各族的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以“全中国”“新中国”为共同地域的国家民族(“国族”)。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坚持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依靠顽强斗争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成功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确把握伟大斗争的理论内涵,洞悉新时代伟大斗争新的历史特点,塑造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和能力本领。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征程中,必将伴随着更加艰巨复杂的斗争局势,因此必须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勇气,善于斗争的政治智慧,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2010,(19):44-4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民政工作的与时俱进,从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的历史转变,是民政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总结的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在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的背景下,本刊以“现代民政发展方位”为主题,探讨在当今社会建设的语境下,现代民政工作的内涵、基本任务、发展方位,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和说明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从5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70年代末以后由邓小平集其大战,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的。这一理论在建设社会主义有自己特色的“道路”、“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无不渗透着两代伟人之间继承、发展,一脉相承的内在有机联系。掌握它,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期战略任务之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