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仝姓源自女真夹谷氏,元末仕元抗明,元亡后洁身远遁。明成祖时,仝氏得以编氓,世世力农,富甲郓邑。自其九世祖仝朝式之女与六十五代袭封衍圣公孔胤植结为婚姻后,仝氏家族由单纯业农力耕的地方大族,逐渐发展成为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  相似文献   

2.
<正> 一提起明成祖永乐年间与蒙古的关系,人们便会想到他的五次亲征。其实这只是成祖对蒙古政策的一个方面;此外,还有另一个方面,即和平争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改善明朝廷与蒙古的关系,密切中原与蒙古地区的联系,维护国家的统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成祖与武当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成祖朱棣崇奉真武神,大修武当山宫观,扶植武当道教,这是明史和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那么,在众多教派中,明成祖为何独衷武当道教,他与武当道教的关系如何呢?本文拟就明成祖大修武当道宫的原因和目的、对武当道教的扶植和管理政策、明代武当山的地位和社会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武当真武神与“靖难”之役明成祖为什么要“倾四海之财,竭万人之力”大建武当宫观、扶植武当道教呢?近人说法不一。李养正先生的《道教概说》列举了四种观点:其一,因武当山出现瑞云而崇奉真  相似文献   

4.
明代,在明太祖和明成祖时期,制定了宗教的基本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第一,对佛教道教的保护和扶持;第二,对佛道的限制和控制;第三,对民间广为流传的秘密宗教的严行禁止。这些宗教政策的制定,主要以明初的基本国情、宗教界的状况和统治者独特的宗教体验等为依据,奠定了有明一代的基本宗教国策,当时对安抚民心、稳定明初封建统治和政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明代 危素(1303—1372):明初文学家。金溪人。曾仕于元,入明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能诗文,亦善书法。著有《说学斋稿》、《云林集》。 黄子澄(1350—1402):明分宜人。洪武进土。惠帝时官太常寺卿。曾与齐泰一起帮助惠帝削藩。燕王朱棣夺取政权后,他被杀灭族。 练子宁(?—1402):明新干人。洪武进士。惠帝时官御史大夫,与方孝孺并被信用。因反对明成祖朱棣夺权,被断舌而死。著有《金川玉屑集》。 张美和:明清江人。官至翰林院编修。著有《元史节要》、《理学类编》等。 胡俨(1361—1443);明南昌人。洪武举人。官至国子祭酒。学问渊博,工书画。曾主持重修《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工作。著有《颐庵集》。  相似文献   

6.
明成祖即位初期的外交活动及海外诸国的朝贡申海田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决定实施的诸件大事中,轰动中外、名垂青史的要算郑和下西洋了。郑和七次大规模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除与我国历代航海经验的积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等诸多主客观原因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雄才大...  相似文献   

7.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然而,对其历史贡献的阐述,有关论著大多集中在航海事业和中外交往方面。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郑和下西洋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创造了空前的壮举,而且在中国外交、经济、文化、海洋事业诸领域都建立了辉煌的业绩。本文拟就此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作一新的探析。(一)推行和平外交15世纪初,中国正值明成祖时代,政权巩固,经济繁荣,举国上下欣欣向荣。而与此相反,国际形势却不容乐观,素奉中国为宗主并与中国保持传统朝贡关系的东南亚诸国居然越礼肆虐,甚至诱杀明使,它们彼此之间亦…  相似文献   

8.
2003年8月,笔者在大梁见到胡锁柱先生手抄的《皇清诰授奉政大夫湖北京山县知县翰林院庶吉士武府君墓志铭》,内中一段云:……按府君讳延绪,字次彭,号亦蝯,又自称铿道人。原籍山西之太谷。始祖文举,明洪武十八年乙丑进士,官南京刑部主事。建文失国,从之滇南,业补锔餬口,年九十余北归,道卒。子甯迁永年,扶柩归葬于城西七级村,遂世为永年人。……读后,甚觉可补明事阙佚二则。其一,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明洪武十八年乙丑科(1385年),因第一甲“榜眼练子宁,探花黄子澄在永乐时被削籍置法,明成祖下令将本科题名碑仆毁。”(朱保炯、谢沛霖编《明…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29-137
明成祖御制《圣学心法》是明初官方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取法唐太宗《帝范》及宋儒编集的多种帝学书,以洪武朝《储君昭鉴录》、永乐初《文华宝鉴》为基础,逐步发展成型。内容涵盖"君、父、子、臣"四道,并以君道为主,重点阐明成祖时期的治国理念。其结构以《大学》为纲,宋儒"心法"为理论内核,旨在为后世君主提供治国法则、历史经验与理论指导。《圣学心法》在近世政治思想史中有关键地位,它体现了君主理论与儒家伦理的高度结合,是明成祖君师职责合一思想的确认及其对治统、道统关系的处理结果,对后世的帝王之学及政治思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一) 黑龙江上游鄂嫩河和尼布楚河下游一带,这里居住着我国蒙古族的茂明安,布利亚特、喀尔喀等部。他们历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和中原始终保持着密切关系。明朝政府管辖这里蒙古族主要通过在鄂嫩河流域设立的斡难河卫,管辖鄂嫩河流域一带的喀尔喀等部。随着明朝对故元残余的征服,明成祖永乐帝四次远征的成功,在鄂嫩河地区击败本雅失比,蒙古汗阿鲁台遣使至明献马,并亲自来北京入贡,明政府封他为和宁王,每年向明朝贡,从而使明朝政府在该地区的统治更加巩固。  相似文献   

11.
明成祖朱棣是否革除了建文朝年号,一直受史家争议。其原因在于成祖靖难胜利之后,并没有明诏宣布革除建文朝年号,这就使一些史家认为革除之事的发生是其臣下所为,非成祖本意。而实际上,明成祖通过重修《太祖实录》和修纂《奉天靖难记》篡改建文朝史实,已行革除之实。其意欲革除,但又不愿由自己公开实施而承担历史责任的心态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2.
贵州办学始于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始建贵州省。随着行政区划的设立,贵州各府、州、县也就相继建立了学校,这就是贵州教育事业的真正开始,在此之前,分属于邻近的云南、四川、湖南和广西所辖,故贵州各地的教育事业,和邻近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明以前贵州地区的教育情况,史籍上仅有简略的记载: 西汉时期,贵州曾经有盛览、尹珍等人,从学于中原的司马相如、许慎,学成而归故里,积极从事讲学,对地方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司马相如入西南夷,土人盛览  相似文献   

13.
明代监军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监军制度,与总兵镇戍制度相辅相成,形成于明成祖永乐初年,本以宦官监军为主,至明英宗正统初年,在宦官监军的同时,又出现了由总督、巡抚、巡按和兵备道所组成的文臣监军系统。文臣监军与宦官监军互相制约,互为补充,从而更加确保专制主义皇权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相似文献   

14.
在明史研究领域中,大概最经常讨论的人物要算明太祖了。过去,人们曾把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到他的发迹、蜕变和内政,而对他的外交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即使是专门研究明朝对外关系的论著,人们也是把目光集中到他的儿子明成祖身上。然而,明太祖的对外政策究竟对明成祖有什么影响?明太祖对外政策的本身又是如何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这不能不是研究明代对外关系的一个开端问题,也不能不是研究明太祖个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晚明名士张献翼,与同时期诸多名流来往密切,事迹见于众多笔记文集,是明中叶以降狷狂士人的代表人物,但至今无人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梳理相关诗文集、传记、笔记等史料,可以发见,张献翼之狂颓,既有个性层面的狂叛特质,也有早年科举不第的心理阴影,还有晚明士人习气的熏染,更是对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  相似文献   

16.
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晚明时期,以服务获得报酬的观念与方式日趋盛行.金钱对旅游服务环节的渗透,催生了运营旅游活动的新的组织与运作方式,使得原本意义较为单一的旅游活动发生了某些变化,晚明旅游具有了一些近代化的意味.但晚明旅游近代化的相关因素,无论在空间分布还是在产业地位上都有很大的局限,因此只能说晚明旅游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因素,但远未达到真正的近代化阶段.  相似文献   

17.
从晚明以来,人们多以嘉靖前后为界,把明散曲发展史分为前后两期;或再将“前期”一分为二,构成前、中、后三期;这两种划分都较粗略,难以清晰地揭示明散曲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作者在进行明散曲作家个案和群体研究的基础上,考察明代社会文化、时代思潮等相关因素,认为明散曲的发展演变可分为过渡期、低落期、复兴期、鼎盛期、继盛期等五个时期,并论述了各个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以及这样划段分期的理由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成祖永乐11年,贵州布政司设立,标志着贵州正式成为中央王朝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为了巩固在贵州的统治,明政府着重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贵州的控制,设置了20多个卫所,驻屯了十几万军队.如此多的军队需要大量粮食,而贵州“乃刀耕火耨之乡,素称瘠薄”,并且在明初,对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不征税,后来虽起科征收,但课额极轻.正如万历33年7月巡抚贵州毕三才题称:“贵州山多田少,额赋甚俭.”因而单纯依靠贵州地区所征田税远远不能满足贵州军粮的需求.纵观整个明代,贵州地区的军粮供给情况都十分紧张,这是明朝历代统治者在经营贵州时面临着的严峻问题.为解决贵州的军粮供给,明政府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在此,笔者试图从较全面的角度来探析明代贵州军粮的供给来源,以求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19.
发生在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是当时最伟大的海上远征。从一个历史学者的视角看,郑和下西洋所引发的问题远多于能够令人满意的答案。笔者将郑和下西洋与明成祖的威慑外交结合,认为《明史》所说的“耀兵异域”是保障朝贡贸易和郑和下西洋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郑和下西洋是含有威慑手段的外交出使,军事威慑、朝贡贸易、文化交流共同构成了郑和下西洋的多重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王艳芳 《快乐青春》2011,(11):60-61
这是流传在福建泉州的一个故事。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派遣太监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到了第五次,郑和来到福建泉州,准备在这里招募水手和舵工,为下西洋做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