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意义,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正确地理解作品的语境是必要条件。语境是指语言文字一经使用后所处的语言环境,是对语言理解起着重大作用的背景知识。从文学角度,可以将语境分为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语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对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两个基本作用,即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发生在一定语境中的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元关系间的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语言的顺应性理论为切入点,分析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名词的翻译特征,论证文化语境顺应对典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境转向"以人类的认知和理性存在的本体论为基底,其哲学根本是体验哲学与历史事件.认知语境具有认知与语境的本体论特征,体现客观实在性和认知相对性的统一.认知语境转向从翻译的言内认知语境和言外认知语境及其互动的关系出发,考察翻译主体的认知、语言、存在的互文顺应关系,在宏观和微观上探索译学发展途径,避免译学"语言学转向"的语言泛化、"文化转向"的文化泛化等倾向,把焦点集中在解决译者思维与文本、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翻译研究的"认知语境转向"的取向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认知转向"视野,也有利于译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基于《三堂会审》的译文分析,结合语用学理念,从词语、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讨论了译本中意义的有效传达和理解。由于翻译不是简单的文本转换,而是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再创造过程,因此翻译对等理应包括语用对等。外译中国文化经典时,在语言形式对等和语义对等的基础上,增加语用对等维度,能更加全面、系统地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译坛的直译/意译、归化/异化之争由来已久,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其争论就超出了纯粹语言探讨.近年来,受西方以文化为导向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争论更趋激烈.本文试图分析不同历史语境下政治、民族文化认同等问题对文学翻译策略选择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阐述建立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归化策略为主导,归化/异化"和而不同"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语用翻译理论认为:译事(翻译)是一种包括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英汉文化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是导致其翻译可译性限度的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文化差异不仅影响着语言本身的内涵,而且也制约着译者自身的翻译。解读英汉原作者异质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和提高译者的文化素养是缩小文化差异中可译性限度的两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缺省,甚至冲突,从而导致翻译不同层面的损失,这种损失如果不经译者补偿,译文读者的理解会存在语义疑团,因此翻译中的补偿手段是必要的。汉语成语典故文本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补偿策略尤为重要。本文以纽马克和夏廷德的补偿理论为基础,以《中国成语典故英译》为实践内容,从语言、文化以及审美三个方面,分析其翻译过程中的补偿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的维度去审视翻译,尤其从译入语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在汉英文化差异的语境下,寻求"和而不同"的兼容性翻译的呼声也愈加响亮。这一翻译理念强调"不同"与"和"两个方面,要想做到"和而不同"译者需要在翻译活动中应用"改写"和"补偿"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直接关乎译文的可读性和可达性,对于原文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能否被新的读者群接受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对译者来说其翻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具有共性与个性,从而形成了翻译的可译性限度。本文根据包惠南先生的分类,从语言与文化的不同层面探讨霍译本《红楼梦》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10.
兰晔 《理论界》2006,(8):108-109
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根据卡得福特的理论,不可译性主要有源于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源于文化的不可译性两种。本文主要从语音、词素、词汇、语句和修辞五个方面分析了源于语言的不可译性。认为我们应该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力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运用Jef Verschueren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理论,以红楼梦回目中修辞格英译为个案,对翻译的本质及其现象作了定性研究,语境动态顺应为研究重点。并根据建立的翻译模式应用顺应理论在语言内部语境层面对两个红楼梦英译版本的回目修辞格进行了语言选择的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2.
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风格翻译不仅是思想内容的传递,也是语言形式的转移。本文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论述了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并由此探讨了文学翻译创作的三个空间——思想空间、理解空间和表达空间。本文认为,正是这些空间的存在,文本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语用学是一个有用的理论,能够用来解释、探索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中国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而在《红楼梦》里酒文化的描写涵盖了酒事的诸多方面,展示了酒文化的丰富内容。从翻译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等效的翻译取决于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之间的最佳关联性,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产生的认知语境的解读和把握会直接影响译文的再现与传达效果。以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语用学角度利用其理论来剖析涉及酒事方面典型的译文案例。关注于解析译文的得与失,总结出译者对于译文读者和译入语语言的认知语境、文化语境正确的评估和认识,以及对源语与译入语之间认知差异的评估,是影响译文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探讨酒文化内涵的翻译,对于酒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意义表达依靠语境.文学作品翻译除了受语言语境影响,还受非语言语境各个因素的共同制约.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翻译的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构成翻译过程的内在困境:成人译者在翻译时很难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恰如其分地处理原文中的文化背景、语言情景等,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非语言语境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格外凸显.结合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任溶溶先生翻译的E.B怀特小说《夏洛的网》的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从文化背景、情景场合及人物主观因素三大方面探讨非语言语境因素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制约及解决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对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顺应论考察程小青不同时期侦探小说译作的翻译语言选择策略。为了实现译作跨文化交际的功能,译者应当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及交际对象,选择相应的翻译语言。可以看出程小青早期侦探小说的文言文译作顺应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译作的接受条件,因此被知识阶层所接受和赏识。他的中后期侦探小说白话文译作顺应了译入语的变革和译本传播的需要,在当时的中国大受欢迎并广为流传,为西方侦探小说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侦探小说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共性是可译性的理论基础,文化的差异是可译性的认知途径。可译性问题不是一个二分体,而是在文化认知角度下的一个译文确切性问题。因此,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对立统一的。跨文化间的翻译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在当前历史文化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认识到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不可译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虽然语言的共性、人类思维的相似性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决定了翻译过程中信息转化的可能性,但语言的独特性和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也使翻译有时无法进行。所以文化不可译性长期以来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文化不可译性包括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两种。其中绝对不可译性是无法消除的,但相对不可译性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8.
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翻译目的论的原理为理论依据,从翻译的目的性出发,并参考译语文化中的平行文本,举例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场所标识用语英译中存在的语言性、功能性翻译失误现象,并指出产生这些失误的根源在于译者缺乏翻译的目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的观点,译者在古诗英译中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翻译生态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和选择性的适应。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进行选择转换,还要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得以实现。在此以《望月怀远》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出发,探讨该诗歌英译本的得与失,寻求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20.
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翻译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障碍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若是缺乏对译方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错译、误译将不可避免。语言的文化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的质量,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翻译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