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出发思考散文,提出了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散文观点,矫正了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发展中的偏差。他既认识到散文文体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又深刻地挖掘出内容或形式本身包含的矛盾因素。鲁迅散文理论是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具有战斗性和辩证性的特征。辩证态度是认识鲁迅散文理论的唯一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鲁迅散文<好的故事>的分析,以图管中窥豹,探讨其散文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挖掘其在社会转型期深刻凝重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3.
《朝花夕拾》,是鲁迅文学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艺术珍品。总结、学习鲁迅散文的艺术成就,对于繁荣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这项工作过去已经有人做了,应该在那个基础上继续做好。由于“四人  相似文献   

4.
鲁迅杂文,是鲁迅毕生业绩的主要表现,既是战斗的匕首,也是艺术的珍品。杂文,这种中国早已有之的文学体裁,一到鲁迅手里,不但思想内容有了全新的意义,而且艺术形式也有了独特的创造。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共计二十三篇,其中杂文占十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歌缘情”.诗情,是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和散文艺术生命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诗情,就很难产生艺术感染力.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任何诗.”(《别林斯基论文学》第60页)鲁迅也说过:“没有文思,做出来也是无聊的东西.”(《鲁迅书信集》上卷第112页)散文是一种富于抒情性的文体,它和诗歌一样,应该抒发“作者心灵的歌声.”应该抒情,也便于抒情,是散文在艺术上的长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共收回忆散文十篇。从内容看,都足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的真实记录,是研究鲁迅生平、思想的珍贵材料;从艺术看,十篇小文,篇篇玲珑刺透,有如一串璀粲夺目的明珠,是学习鲁迅散文艺术的绝好范本。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经常选入中学教材,成为保留篇目。多年来,对此文思想与艺术的研究,已取得许多积极的成果,但也还有一些问题却常常发生争论。而一些教学参考书对此又常常语焉不详,令教者着急。本文想就几个分歧较大的问题略加探讨,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7.
云里风 (马来西亚华文作协主席 )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 ,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读他的每一篇散文 ,都感受到鲁迅精神的闪光。他对鲁迅的《野草》钻研透彻 ,烂熟于心。他的散文似有模仿《野草》的痕迹 ,但能袭故弥 ,他从现实的压迫和人情的冷暖中 ,从“虚无飘渺的梦境中”吸取了灵感 ,精心地构造他的散文。云里风注意改选、移植鲁迅的作品并加进南洋色彩 ,这一艺术经验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有近一半的篇目是以梦的形式构思成篇的。这种形式既是鲁迅对所憎恶的社会现实的无奈的“技术”装饰上是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曲折影射和艺术想像的创造,所谓“难于直说”的变形说法。对代表篇目《影的告别》中“梦”的丰富内涵和奇特意象作具体分析,能隐约窥视到鲁迅当时不堪困苦的内心世界、奋力抗争又自甘隐没的精神状貌和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9.
在散文诗坛上,鲁迅的《野草》与屠格涅夫的《爱之路》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两部散文诗集有一种奇特的内在联系,对此进行研究剖析是很有意义的。一、对美和爱的信赖与怀疑在对美和爱的态度上,屠格涅夫与鲁迅有着本质的区别,屠格涅夫的态度是信赖而鲁迅的态度是怀...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散文,常常在抒情和叙事中穿插一些议论;这如同他写作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杂文时,往往要辅以记叙和抒情一样。在他看来,文体的界限不是绝对的,更重要的是充分地展现思想内容,不拘格套,纵横捭阖,只要运思恰当,分寸适度,自然妥贴,不但不会削弱作品的艺术美感,反而能使其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得以提高。事实正是这样。鲁迅用其艺术实践证明了他的这一艺术见解。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散文发展长河中,先秦散文,是它的滥觞。这一时期,散文这种艺术形式,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由最幼稚而单纯的卜辞,发展到有完美艺术形式的史传文和理论文,从而奠定了散文这一艺术形式的完美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探讨鲁迅杂文、散文文体特征对鲁迅小说艺术系统的影响与渗透,指出正是由于这种渗透与影响,引起了鲁迅小说艺术系统的适度调节,增加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野草》 ,不仅催动了张承志的散文创作的新探索 ,而且唤起了他的大散文意识。与其说张承志在解读鲁迅时发现了自己的影子 ,不如说他是在鲁迅思想文化资源中找到了“自我” ,这绝非单向的被动接受 ,更多的是心与血的沟通和回应。于是 ,张承志的散文越来越烙有了鲜明的《野草》遗风 ,甚至一些具体篇什都可作比照性阅读。尤其是两人对散文文体的认同 ,既是鲁迅对张承志散文创作基质的深层召唤 ,也是张承志对鲁迅大散文遗产的文体彻悟 ,更是彼此心灵的默契与精神的共鸣。可以说 ,鲁迅完成了《野草》 ,也将一个真实的鲁迅留给了后人 ,张承志借《野草》体认了鲁迅的真实 ,更成熟了一个散文家的“自我”。  相似文献   

14.
杂文,这个鲁迅从事革命斗争的主要武器。是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地继承中外散文的优良传统,广泛吸收文学遗产的精华和各种艺术样式的特点,独创的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鲁迅的杂文,艺术上呈现着绚烂的异彩,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  相似文献   

15.
讨论现代散文美的因素,人们往往先要谈到抒情问题.然而,抒情这一亘古不灭的文学魂灵是普存于各种文学形式之中,不唯散文所独有.事实上,作为文学的抒情类别,诗和散文共有着抒情特质,共同谱写情感的微妙篇章,使我们在激赏感情旋律的千变万化中,在艺术上难以对它们作出细致的区别,因而留下美的迷雾.艺术是彼此相通而又各自有别的.探讨散文的抒情美有赖于从抒情品性上对散文进行厘定,透过诗的抒情揭示散文的内质,以界定散文抒情美的形式、内容和微细层面.  相似文献   

16.
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刘勰说过一句很妙的话:“文附质,质待文。”他认为形式为表现内容而存在,内容也必须依靠形式来表达。在创作过程中,作品的主题往往同作品的艺术形式同时萌发,因此分析作品的时候,除了讨论它的深刻主题外,还必须从艺术形式入手,去分析作家是如何传达他的艺术构思的,这对于真正把握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有很大裨益。《伤逝》,作为中国“五四”时期的但丁——鲁迅先生的力作,半个多世纪来以其深沉的题旨和浓郁的诗情震撼着众多读者的心灵,也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重视。可惜的是,许多年来,对这篇小说乃至对鲁迅的其他小说的研究往往囿于主题的挖掘,而对形成小说的艺术因素分析得太少了。本文试从叙述语言的运用和特点入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的天地里,散文和诗是最亲近的两种艺术之花,在欣赏和聆听它们独特的风姿和逸韵的同时,我们尚可体会到散文和诗的共同的色泽和芬芳。好的散文不仅有诗的意境,有诗的语言,而且还具有诗的感情。鲁迅先生的《野草》就具有这种诗样的艺术特征。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散文是充满着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高尔基  相似文献   

18.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说:“在我看来,鲁迅的气质毋宁说是位诗人。”从“气质”上对鲁迅作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实在是最有眼光,也实在是最有见地的。正是这个“气质”使得鲁迅的诗人的精神渗透了他的全部作品:鲁迅的诗作和散文诗集《野草》自不必说,他的叙事散文和小说也无不蓬勃着诗情。也许正是这种诗人的气质使然吧,郭沫若才敏锐地指出: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而“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相似文献   

19.
彭燕郊是中国现代继鲁迅之后在散文诗写作上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作家。他的众多散文诗"以思考代替抒情",并让思想有了诗性的音乐化了的形式,体现出了思想和音乐相交响的新的艺术形式。这类作为诗的散文诗,与一般的诗化散文有很大的不同,它非常关注自身的结构和肌理,尤其是内在的节奏感。彭燕郊的这类散文诗体现了现代诗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他写的小说、杂文、散文中塑造了农民、地主、知识分子、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等多种艺术形象,有些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但在研究鲁迅的作品中,也使我们非常感兴趣地看到在他写的《无常》、《女吊》等回忆文章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些男女鬼魂形象。鲁迅塑造的这些鬼魂形象,无论在思想上或者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不仅使我们在思想上受到启发与教育,而且在艺术上也是个享受,当然,对于创作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可是,在研究鲁迅的文章中却很少有人涉及,只是在二十多年前刘有宽、许钦文两位同志在介绍“绍兴大班”于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去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