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结合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总结出目前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剖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最后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民族地区发展看,近年来西部地区发展明显提速,改善和保障民生力度得到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呈现良好势头,中央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3.
钟海燕 《民族学刊》2011,2(5):73-79,96
基于新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形势判断,分析得出"十二五"时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结构调整为主轴,重点抓好稳定、发展、民生、生态四个方面,提出九大重点任务:破除已存在的路径依赖,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行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民族地区空间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民族地区扶贫模式由开发扶贫向发展扶贫转型;重视利益关系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化供给,改善民生,与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倡导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扶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民族地区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4.
何雄浪  张慧颖 《民族学刊》2014,5(3):20-26,116-117
产业集聚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经济发展现象。产业的集聚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业的竞争力,反映出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实力。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指标模型,对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并根据计算结果对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变化作出评估和比较。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时期,为了寻求更为有利的生产经营地点,抢占市场制高点,西部民族地区要利用自身在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吸引产业资本和先进技术以创造后发优势,并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来逐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增强自身的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及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国家从法律、制度、区域等层面构建了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明确了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受益渠道,这对规范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关系,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安排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完整的民族自治地区扶持政策体系还未形成,西部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此,需要加强资源补偿、资源地居民就业等方面的配套立法,法定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优先受惠权,强化西部民族地区的资源配置权,建立规范有序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换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我发展能力的构建是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着力点。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此,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首先要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分析自我发展能力的框架,基于这一分析框架,对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认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尽管已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发展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低,自生能力弱,依然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的内源性制约因素。在这一分析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战略措施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东部地区向西部民族地区转移产业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转移”在逐步扩大,“浪潮”的真正到来还有等时日。 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必须为产业转移营造宽松的环境,积极采取措施和制定政策引导产业转移有序、合理、高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政府竞争力囿于中央政府宏观经济战略的导向要求,与东部发达地区面临不同的外部约束条件和限定的政府策略空间的选择集。科学地理解中央政府改革的逻辑体系,准确判断西部民族地区面临的改革策略空间,继续在改革的历史逻辑区位上充当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有更大的能力和空间从中央政府那里不断承接到更多的责任,不失为明智有效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 《民族论坛》2013,(4):12-12
正【代表简介】男,苗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郴州市委副书记、郴州市人民政府市长。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是湖南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难得机遇。"以郴州为例,1年多来,郴州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先行先试,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明显成效。"谈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给郴州带来的甜头,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市长瞿海欣喜之情溢于言  相似文献   

10.
财政转移支付能有效地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为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对于民族地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办法对中国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阐释,认为在增加对民族地区财政支付扶持力度的同时,坚持激励导向,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把转移支持制度作为促进民族地区走向自我繁荣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多,人们更多地关注历史、教育、环境等因素,而对金融发展滞后、资金供求矛盾紧张带来的经济发展缓慢关注较少。经过对比发现,穆斯林地区的民间信贷与伊斯兰金融,在形式上有高度的相似性,根源在于其共同的宗教文化基础。作为金融创新工具,发展伊斯兰金融不仅可以吸引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能更好地为穆斯林提供金融服务,从而凝聚3000万穆斯林同胞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2.
王杰  王允武 《民族学刊》2023,14(1):95-102, 150
民族地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民族地区的市场性、区域性与传承性,使得其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需要经济伦理和法治机制双重保障。经济伦理是经济活动传承性的写照,从内部支持和保障民族地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法治则是其外部保障。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下,唯有重视伦理传承与法治推进双重保障的互补与统一,才能有效构建民族地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就业是民生之基,是社会稳定之本,也是女性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提高女性自身经济地位的重要手段,更是性别平等的测试器。在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城镇女性从业者在教育、卫生等行业有较高从业优势,就业集中分布于公共管理、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在零售、餐饮、住宿等市场化行业的集中度不明显;产业结构、城镇化与乡城劳动力转移、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女性人力资本以及择业观念等影响城镇女性的行业就业行为;传统服务业与线上业态、旅游相关产业、生态红利产业、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等是未来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拓展领域;提升女性人力资本有助于女性从业者的就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4.
龚勤林  贺培科  曹邦英 《民族学刊》2022,13(9):119-129, 165
脱贫攻坚助力民族地区实现了全面小康,也为促进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民族地区依然是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的重点和难点地区,特别是推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实现可持续增收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本文基于收入总量、结构比例、区域差异等多维度比较,以四川省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民族自治州为例,总结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及其四项构成的差异特征,分类探讨了增收的来源,以及面临的经营净收入相对过大、工资性收入增速下降、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规模小等增收的不可持续性风险。基于此提出要巩固拓宽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的创造性财富规模,探索增大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的分配性财富收入,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可持续增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人力资本的缺乏是造成民族地区贫困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是该地区跳出"贫困陷阱"的关键。但由于投资主体不同,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会存在显著差异,使得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乏力。对此,作者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企业经营及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西部民族地区应牢牢抓住历史机遇 ,制订出务实的政策与措施 ,使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单德朋 《民族学刊》2013,4(2):26-37,99-100
在劳动力需求函数的基础上,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根据是否考虑就业规模的滞后效应分为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二是根据选区时间段的不同,进行纵向比较。结果显示:虽然产出的就业弹性统计显著,但弹性值在0.1左右,西部民族地区存在失业型增长的可能性;真实工资对就业并无显著负效应;固定资产投资、政府预算支出、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就业影响不显著;FDI对就业作用在经历了最初的负效应之后,开始呈现正效应的趋势,但弹性值还较小。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失业型增长已经发生,但仅依赖宏观经济均衡不足以解决就业压力的挑战。实际上,在保持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同时,还应将战略转向就业密集型和推动型。这可以通过大量投资的持续增加和再定位来实现。这些投资无论是FDI,还是固定资产投资,应该指向就业推动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李荣庆 《民族学刊》2013,4(6):9-13,91-92
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流通业的发展能给西部民族地区带来契约文化的普及,提高人口就业率,加强对外经济的交流,从而拉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滞后,对此,政府应给予流通业优惠政策,加强流通业投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多形式发展流通业,大力培养流通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推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经贸活动。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和龙头资本,人力资本的发展和积累是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得以实施的关键和突破口,但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受制度的约束。本文以人力资本及其制度的契合为切入点,对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绩效从诸多方面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20.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14,5(1):1-8,96-97
利用1990、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发现,中国各少数民族人口随全国人口一起,共同进入了持续老龄化的状态,且表现为老年人口规模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快,7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增速快,老年人口规模大,老年负担系数大,老龄化族际差异大的"两高三大"的特征。文章认为,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少数民族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将会持续下去,老龄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同时,中国少数民族集聚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在这一背景下步入老龄化社会,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要解决好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应尽快调整人口政策,以积极的人口对策化解深度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社会压力与经济负担;其次要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第三,要充分开发和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第四,以健康老龄化为中心构建全民敬老爱老社会服务机制,广泛动员和吸纳社会中介组织、志愿者与社会资源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