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经·卫风·考》是隐士抒怀明志之作。诗篇具体生动而全面地描绘了隐士的生活情趣,突现其幽独之乐、拔俗之标、坚隐之节,表现出旷达闲适、和乐静穆的情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对后世隐逸文学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诗经·卫风·考槃>是隐士抒怀明志之作.诗篇具体生动而全面地描绘了隐士的生活情趣,突现其幽独之乐、拔俗之标、坚隐之节,表现出旷达闲适、和乐静穆的情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对后世隐逸文学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深忧“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诗经》中写狐的诗歌,“狐”喻指征夫。故而《有狐》为征妇怀远之诗。而“征夫无衣,征妇送衣”这一母题一再被摹写。  相似文献   

4.
在<诗经·卫风·氓>的教学与研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对词语的训释与理解方面的分歧,而这又直接关系到对诗的思想内容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也谈《诗经·卫风·氓》的主题及其艺术价值李全祥关于人类的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一切文学艺术所表现的重大题材。其中妇女要求自由平等的婚恋家庭问题,又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重大课题。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了大量的表现,其中,《卫风...  相似文献   

6.
齐国出美女,这恐怕是三千年前人们的公认。《诗经》时代,凡称呼里面有什么什么姜的女人,百分百是来自姜太公的后代。而这些“姜女”,几乎个个都是美女。她们或者德行好,或者淫乱,总之都能弄出点风声水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诗经·齐风·甫田》的七种本事解读,对它们进行得失比较评述,同时回归文学本位,详细考证其诗重点字词,深度分析其诗艺术手法,发掘出关于此诗更为趋近合理完善的本事内涵.此诗表现的是“思”之本事,思念的主体或为男子或为女子,思念的客体为男子,两者曾经的关系是总角之交.文献考据、“思无邪”理论引入、字词考据以及艺术手法分析是本文立论的重要理论依据、实践材料.  相似文献   

8.
解析《诗经·卫风》中展现的卫国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卫风》因较多为情诗,古往今来的史学家对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放在"乱世之音"、"靡靡之音"上,而对诗歌中折射出的卫国经济生活、婚恋习俗等关注甚少。鉴于此,该文试图通过对《卫风》中有关社会经济描写的关注,顺着卫人的眼光与思维,撩开卫国经济发达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元明清时期的研究者们深刻论析了《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的理论内涵,指出其理论核心是"君子之德"。《文心雕龙·谐隐》的诙谐文学理论,继承了"谑而不虐"说对"君子之德"的关注,在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理论史上提出了"德音"说。这类被称为"德音"的诙谐文学作品,虽然幽默滑稽,但合德中礼、有节有度,有亲和之力,而无诋毁之意,并且旨在对社会有所匡正,对时用有所裨益。刘勰的"德音"说,源于??《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且是在其基础上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诗序》以来,对《诗经·卫风·氓》(以下简称《氓》)思想意义的认识产生了一些分歧意见。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诗序》云:“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或相背弃。” (二)朱熹《诗集传》云:“比(指《氓》)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三)当代学者多以为《氓》所写“弃妇”之词。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个勤劳的妇女,为负心男子所弃,由是悔恨不已。  相似文献   

11.
《诗经·芣苢》反映的并不是妇女劳动时的愉悦,从社会风俗角度而言,它反映的是妇女为医治不育之症偷偷地采药医治时的紧张和慌乱。而对主题的梳理可以归纳出《诗经》中的另一类诗歌:民俗类诗歌。  相似文献   

12.
《氓》是一篇艺术性很高的诗。它写春秋初期的一个被压迫妇女哀怨凄切地诉说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丈夫虐待、冷遇的不幸遭遇。历代经师根据他们自己时代的道德标准,曲解了诗中的一些章句,对诗中的女主人公横加指摘,贬称她为淫妇。当代的一些学者虽然指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追求幸福生活、性格刚烈的无辜受害者,但未将  相似文献   

13.
《茶馆》主题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的名作《茶馆》的主题,人们历来认为是“埋葬三个时代”。笔者认为,《茶馆》主题是揭示从清王朝至蒋政权的专制政体高压下的国民性。因此,《茶馆》的认识意义不限于对历史的揭示,而带有更高的哲学概括性。  相似文献   

14.
人之挽歌——《长恨歌》新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观念中《长恨歌》的主题或为爱情说,或为讽喻说。本文认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追思唐明皇旧事的过程中感叹人生,抒发对处于理想与现实夹缝之间的人自身哀怜挽悼之情的“人之挽歌”  相似文献   

15.
《东山》是《诗经》中的名篇,千百年来中外学人言之甚多,似乎置喙难再。 文学作品的生命就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的发现之中。中文系九二级刘晓瀚等同学的议论,证明古老的《诗经》仍然活着,且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这些议论显然还有些稚嫩,但不失为年轻的生命与古老的诗燧碰撞而生的心灵之火花。今表而出之,于师于生,庶几有益,无论从何种角度想。  相似文献   

16.
关于春秋时卫国的“州吁之乱”,有史官记述与《诗》学传述两个系统。历代研究者只重史官记述系统,而《诗》学系统的传述完全被忽略。通过对《诗序》与《诗》之研究,得知《诗经·邶风》之《绿衣》《燕燕》《日月》《终风》皆与州吁之乱有关,这些诗篇与《诗序》共同完成了对这段历史的记述,不仅反映了州吁之乱中后宫妃妾的命运,同时也披露了州吁之败乃庄姜、戴妫预谋的结果,展示了春秋女性的风采。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烝民》一诗,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资料,为学者们所重视。特别是对此诗首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四句,学者们着重作了剖祈和发挥。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首章四句诗“在我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物质法则和宇宙规律的哲学命题”;“有物有则”是表现了“宇宙有其自然之法则”,“有唯物主义倾向”,是历史上很大的进步”等等。这些就其哲学思想而发挥的说法。在谈到此诗的社会伦理思想时,有人认为,“承认被奴役的人民也是天生的,也有德性”是《烝民》一诗的主要思想,而“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反映出的思想是“道德观念的社会化”,还有人认为此诗所讲的是配天原则,“不但贵族可以配天,而且一般的人民也和天命有关了”,言下之意,认为此诗是讲“民德”的代表作了。  相似文献   

18.
《伐檀》既不是劳动者对剥削者的诅咒,也不是女人对丈夫情意绵绵的颂歌,而是在伐檀造车时后辈们吟唱的敬老歌。  相似文献   

19.
《卫风·氓》是《诗经》著名篇章之一。建国以来新出各种《诗经》选本及文科教材,此诗无不入选。注释方面,分岐颇多。“诗无达诂”,几可以此为典型。百家争鸣,自可开阔思路,异说杂陈,或宜择善而从。因采诸家之解,并申一得之愚,而作“解诂”焉。 一、“氓之蚩蚩,《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氓,民。指弃妇的丈夫。此处系追述婚前的情况。蚩蚩,《毛传》:蚩蚩者,敦厚之貌。《韩诗》亦作嗤。嗤嗤,犹言笑嘻嘻。  相似文献   

20.
该文拟通过对<诗经·鄘风·桑中>所蕴含的民俗问题进行个案关注,就<诗经>中映射出的大量民俗文化进行有益的思考,从而说明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诗经>不仅能够开拓<诗经>研究的新视角,甚至也可以拓展我国民俗文化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