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程士强 《河北学刊》2022,(5):180-187
元宇宙作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必将引起网络空间结构的深刻变革。网络信息空间曾经是以高度流动性、身体不在场为主要特色的缺场空间,而元宇宙则凭借新的技术手段打造三维拟真场景和身体高度涉入的沉浸感,从而对互联网缺场空间形成重构,使网络信息空间进入到“虚拟在场”的空间状态。元宇宙空间已经不仅是一个用于快速传递信息的节点间网络,更是一个有明确物质载体的数字地域共同体。网络信息空间变得具有更多城市空间的属性,网络信息空间中的生产活动越来越像城市空间生产。从元宇宙“虚拟城市”的早期案例中可以发现,其既有资本主导、投机炒房等空间非正义的一面,也有用户自主参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等空间正义的一面。要实现元宇宙的空间正义,进行共享的、均衡的空间生产与分配,就必须超越数字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4.
正义的构成与社会形态之间具有深层的关联。社会的普遍都市化推进了社会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转换。社会财富与利益、权力与权利、身份与地位都在不断空间化,并且必须以空间的形式来实现。所以,正义的内在构成与问题视域得到了重构。正义的理论形态与重心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换。从根本上讲,空间正义是都市社会正义理论的具体形态及其实现形式。空间正义适应了都市社会正义规范的现实需要,也构成了我们思考与建构都市社会正义话语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5.
6.
符妹  李振 《天府新论》2017,(3):16-22
“流动的现代性”是越来越快“速度正义”生成的深刻背景和复杂语境,“速度正义”是“流动的现代性”深入发展的外在表现及其必然结果。就外部表征来说,“速度正义”以其“速度逻辑”型塑了劳资关系、劳动者、时空关系、政治权力、社会分层、社会消费、思想观念等,形成了“速度异化”的社会图景,完成了“生活世界的速度殖民”。就其内在运行规则及其精神诉求而言,资本逻辑是“速度正义”的内在根据。探讨“速度正义”的内在限度及返回速度本身如何可能,必须深化对“流动的现代性”的认识,深入反省“速度正义”的逻辑及其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荔叨 《社会科学论坛》2010,(22):146-153
法国哲学家、现代思想大师让·鲍德里亚对以"消费"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剖析,本质性地揭示了被强迫镶嵌在"符号编码"消费秩序逻辑中的现代人的深层异化状态,这种强迫逐渐在一种"集体性"的互相参照和共同惯性下转化为消费社会中的符码消费"自觉",在这种"自觉"中,消费社会的工业化生产逻辑与消费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它,并将这个"自觉"的根本动力——"需求体系"完全内化为"生产体系"的一个自然部分,个体的"真实"消失了,在符号与符号的对应中、在幻象般的传媒文化中、在"救赎物品"与"欲望战略"的身体与性欲中、在关切与休闲的不可能之真中,同时也在"暴力、非暴力亚文化与疲劳"组成的社会混乱中,个体的主体性被虚拟地"超真实"复活了,这些个体的复活是因为他们集体性地出卖了自己的"影子",以为如此就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个性,找到社会之镜中的区分型"自我",可是这些被出卖的"影子"却在消费的整体生产系统中反过来真实地谋杀了"自我",这就是消费社会的"白色"神话。而这个"白色"神话的上演舞台绝不只是在那个异于我们的西方"他者世界",我们的世界难道没有重复和深化着它吗?  相似文献   

8.
9.
中国以往对马克思“空间”思想的研究,忽视了马克思关于“实践的空间”思想的内涵与意蕴。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阈下,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空间”思想,其新唯物主义“空间”思想的哲学理路发生了根本转变。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在马克思看来,时间”和“空间”具有一致性;“空间”是实践对象化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改造人”的空间;“空间”是实践构建的“人-自然-社会”否定性统一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王梦湖 《理论界》2008,1(3):101-103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正义”就是个人在服从各自天职的情况下“做自己的事”,其实质就是个人对某种国家秩序的自觉的遵守与维护;“节制”就是服从某种好的秩序,对个人来说就是用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驾驭邪恶的一面,即要求“有分寸的欲望”;而“和谐”就是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由于遵守了“节制”的原则,从而在社会与国家的层面上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意志力以及情感与利益的一致性状态。其实质就是个人和国家通过“节制”的途径对“正义”的最大化趋近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之中显现出来的一种整体的稳定状态和一致性的发展趋向。因此,在柏拉图看来,“和谐”就是“正义”的实现状态。  相似文献   

11.
忠恕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之一,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其关键是一"推"字。《大学》中"忠恕"思想的表现形态有宏观和微观两种。从宏观上看,《大学》中的"忠恕"思想表现为"修齐治平"这样一个"内圣外王"之道;从微观来看,"忠恕"思想则表现为"絜矩之道"。两种形态均体现了儒家"忠恕"思想尽己而推的推衍实质。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话语的增殖与误读:对"民族文学运动"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杰 《学术探索》2007,(5):138-141
"民族文学运动"是中国民族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上世纪40年代初由陈铨发起。陈铨以民族意识的培养为目标,对传统末世文学、五四个人文学及普罗革命文学进行了尖锐批评,极力倡导盛世文学。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民族文学运动"曾受到左翼革命话语的种种质疑和误读,甚至被扣上法西斯文艺的帽子。学术范畴内的文学批评由此被错误升级为意识形态批判,而文学话语的增殖效应也在这场文艺论争中得到深入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时代焦虑情绪的影响下,鲁迅所秉持的是一种空间文化史观,以虚构的"病例"与"灵魂"探索国民的历史病根、思考政治现实,是其表达思想的典型方式.影片《药》与《阿Q正传》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病例"与"灵魂"进行再虚构以实现光影转世与跨界传播的同时,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通俗化特征.《药》中普通民众坚定的政治立场与《阿Q正传》中王胡高于历史中间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均与真实的历史逻辑相悖逆.白举人与夏三爷的合二为一虽使得两部影片实现了情节弥合,但两部影片所传递的关于"革命"的观感截然不同,影片展现的思想呈断裂状态.语言的精炼与思想的深刻造就了鲁迅小说高度雅化的特征,电影以集体化创作与大众化受体为表征,高度通俗化的电影《药》与《阿Q正传》难以再现雅化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以道教理念为核心,《太上感应篇》融汇了佛教和儒学的若干内容,大约成于北宋仁、徽二宗之际。其形成当与中国宗教思想的运动和平民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太上感应篇》既是一套伦理系统,也是一套解释系统,还是一套仪式系统,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从一个纯粹的道教修仙文本转写成为一部化俗济世的善书,再演变成为一本全面的道德和社会手册,《太上感应篇》为我们揭示了宗教文本与社会的复杂的纠结关系──宗教文本的转写来自于社会的吁求,而一经转写,它又反而成为了社会再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