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016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成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墓中出土的大量黄金尤其引人瞩目。刘瑞先生在《海昏侯刘贺墓中多黄金探析》中认为这是原昌邑王府的大量黄金随葬的结果,并进而得出不能因刘贺墓出土大量黄金而认定西汉黄金多被埋入地下的结论。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首先,刘贺墓中的黄金只是其所有黄金的一小部分;其次,西汉确实存在大量黄金,消失的主要原因应是窖藏。  相似文献   

2.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诗经》,学界一般认为属于《鲁诗》。通过对海昏侯墓出土《诗经》中的传、故训、文字以及《齐论语》等其他竹简,结合传世文献记载,海昏侯墓《诗经》属于《韩诗》的可能性更大,可能与昌邑国《韩诗》学者王吉有关。通过海昏侯出土诸多简牍文献可知,刘贺其人虽缺少政治谋略,但也非冥顽不灵之徒。相较于汉代其他诸侯王,刘贺亦称得上是好学之人。  相似文献   

3.
于全介 《中州学刊》2007,(3):179-181
霍光废黜刘贺的原因,确实是因为专权。但其废黜过程并不像廖文提出的一样,事实上,班固对废黜过程的记载是正确的。刘贺轻易被废是自身的政治斗争经验不足和当时不利于刘氏的政治环境造成的。探讨刘贺被废的实际情况和原因,对西汉历史的研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博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3):140-148
刘髆、刘贺父子因当世大儒的师承辅弼,得以汇通“六艺”、兼习《五经》,既构建了刘贺本人“簪笔持牍趋谒”的儒生形貌,又为西汉前、中期儒门典籍的贵族官学传承提供了鲜活视角.刘贺本人对《论语》《孝经》的熟悉,对《诗经》的诵习,验证了通经之前皆先通《论语》《孝经》的传统认识;其墓中所出简本《易》《春秋》《诗》系于王吉,《诗》《礼》又见于王式,修正了西汉时期“汉博士皆专经教授”的论断,其时实应“不限于专治一经”;简本《礼记》诸篇与《王会饮仪》的单篇别行状态,既体现与“礼”相涉的有《礼经》学者与汉“仪”学者两种,又反映出宣帝时期《礼》博士的设置情况.简本所见西汉前、中期《诗经》《论语》乃至《礼记》等“六艺”典籍流传的复杂情况,远非《汉书·艺文志》的概略归结所能总括.  相似文献   

5.
杨博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3):140-148
刘髆、刘贺父子因当世大儒的师承辅弼,得以汇通“六艺”、兼习《五经》,既构建了刘贺本人“簪笔持牍趋谒”的儒生形貌,又为西汉前、中期儒门典籍的贵族官学传承提供了鲜活视角.刘贺本人对《论语》《孝经》的熟悉,对《诗经》的诵习,验证了通经之前皆先通《论语》《孝经》的传统认识;其墓中所出简本《易》《春秋》《诗》系于王吉,《诗》《礼》又见于王式,修正了西汉时期“汉博士皆专经教授”的论断,其时实应“不限于专治一经”;简本《礼记》诸篇与《王会饮仪》的单篇别行状态,既体现与“礼”相涉的有《礼经》学者与汉“仪”学者两种,又反映出宣帝时期《礼》博士的设置情况.简本所见西汉前、中期《诗经》《论语》乃至《礼记》等“六艺”典籍流传的复杂情况,远非《汉书·艺文志》的概略归结所能总括.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7,(5):154-161
西汉前中期,皇权与势族之间的较量是形成当时统治格局的主因。皇权致力于打压各级各类势族以巩固统治,受先秦王权——贵族社会及其政治传统以及西汉包容势族力量的制度建构等因素影响,西汉的势族始终是抑制皇权的重要社会势力,吕后专政、霍光专权皆为势族影响皇权的典型事例。刘贺被黜是西汉前中期政治格局演进的一个结果,被黜原因既不是刘贺品性问题,也非霍光为刘氏皇权着想,而是汉代皇权与势族政治集团较量过程中双方力量失衡所造成的特殊政治局面。两汉乃至魏晋南北朝的皇权不是独立的政治实体,势族集团及其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亦是决定当时社会性质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的社会亦可称之为皇权——势族社会。  相似文献   

7.
赵明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3):129-139
汉代以户口赋役为县域控制标准,后世地方文献所谓海昏县地域范围之说,不过是以析置的新县为判断,并不能代表西汉海昏县的实际境域.以考古发现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城邑遗址为坐标,结合汉晋六朝时期的有关文献,可以得知,汉代海昏县的境域主要在缭水流域,并因上游人户增加而析置建昌、新吴等县,范围仍局限于缭水中下游区域,直至南朝刘宋时期并入建昌县.同时,从东汉建昌县到隋唐建昌县的沿革,可以发现其县治的迁移是沿着缭水上游到中游最后稳定在缭水与修水下游区域,其地理范围则从缭水流域一度扩张至修水流域,使得海昏历史文化辐射到今赣西北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8.
刘蓉 《晋阳学刊》2005,(1):76-80
西汉自杀现象并非波及于社会各阶层,而是主要集中在二千石以上高级官吏和诸侯王等一定范围。他们本对生命有着深深的眷恋,希望永生不死地生活着,然而死亡偏偏如影随形般紧跟着他们。皇帝的一己私意,或怨或怒,便可使围绕在他周围的所有人,包括王侯将相、后妃公主、宗室外戚,统统立死不待。因此汉代人的死,充满了恐惧、哀怨和悲愤,他们的自杀行为没有什么信念支持,而只是浸透着屈辱和无奈。  相似文献   

9.
强化皇权是汉文帝时期实现天下大治的前提条件.所谓“仁孝宽厚”的汉文帝实际上是在刚毅冷酷地调整,改变君由臣所立、臣势“威震天下”、“臣主失礼”的君臣关系之后,才乾纲独断地成为“力制天下、颐指如意”的一代英主.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皇权的强化不仅体现在有效地削弱、消除危害皇权的朝廷旧臣和封国势力上,同时也贯穿于改善和加强国家管理的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西汉王朝前期的盛世景象.  相似文献   

10.
西汉玉门关设置于汉武帝元封三年,最初的位置在汉酒泉郡西部、敦煌郡的东部;汉武帝太初三年至四年间,为了征伐大宛战争的需要,由玉门关军正任文迁徙到敦煌西部,大约在西汉阳关的位置;汉武帝后元年间迁徙到敦煌郡西北一百六十里的地方,而原来玉门关所在的关隘改名为阳关。从此以后玉门关成为一个军事关口,凡是汉朝政府出兵西域或者接受西域投降等与军事有关的事务,都经由玉门关;而西域诸国使节进入西汉必须经过阳关,阳关成为一个通使为主的关隘。  相似文献   

11.
“用夏变夷”与西汉初期刘敬的“和亲”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王朝初期对匈奴采取的和亲政策来源于刘敬的“和亲”建议,这一建议是在详细了解匈奴、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不同特点基础上而提出的,是利用西汉王朝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来“同化”匈奴的具有进攻性的策略。西汉王朝初期,刘邦武力讨伐匈奴的失败为刘敬“和亲”建议的被采用提供了可能性,但这一“和亲”建议产生的思想基础则是儒家所主张的“用夏变夷”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详细的史实深入探讨了西汉前期文人的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对今天如何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朱林锋 《理论界》2012,(9):120-122
事实判断之儒家立场和成文法之法家性质的矛盾导致西汉疑狱、春秋决狱应时而生。西汉经学背景为春秋决狱提供人才、受众等因素,形成决狱运作实施的结构成分和政治环境。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公羊派通过创造性地阐释《春秋》经义,实现了"贵志"原则在决狱中的致用。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春秋决狱采取比附推理逻辑,这虽然不利于法律规范体系的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汉代法律价值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冯天瑜认为,将周秦之际至清中叶的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称之“封建社会”,曾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结论,并长期得以沿用;然而,认真研读马、恩论著,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民族学笔记,便会发现,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将秦汉至明清称“封建社会”的泛化封建观,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社会原论相悖的。陈启云认为,传统中国究竟是属于“封建型”抑或是“大一统”、“专制”、“独裁”型,如果从“范畴理论”而言,这两者是绝不相容的;但从“历史事实”而言,这两者却常常是并存的——有时是先后轮转(如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多数情况下是同时并存(如西周、战国、秦汉、隋唐、辽金元)。张国刚认为,我们在看到历史的差异性和各自特色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同一性,所以,关于历史阶段划分,既可以用唯物史观的标准,把中国的中世纪叫做封建社会;也可以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用上古、中古、近代来划分;还可以用时序如史前、族邦、皇权、共和等概念来划分历史阶段,使国内外学者能够在学术上做到沟通和理解。许苏民认为,冯天瑜提出的关于自秦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或“地主社会”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之统一的标准,自秦迄清中国社会性质实际上是皇权官僚专制社会。  相似文献   

16.
瞿林东 《河北学刊》2007,27(2):87-91
瞿林东认为,前辈史家在对待史料方面的一些见解、方法和经验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主要表现在重博闻善择;重分析辨析;重金石之学与二重证据;关注大量的、普遍的、主要的史料;以及重视历史资料的二重性等五个方面。张连生对“史料”定义问题进行了重新阐释,他认为,所谓“史料”应当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原貌的材料”,它有特定的材料范围,而不是任何一种历史资料都可以充当的。游彪专就金石文字的史料价值和解读方法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金石文字是其他类型史料所无法替代的珍贵史料,使用者在运用金石文字时必须深入探究金石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意蕴。陈述则对网络史料的内涵与特点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网络史料具有过去任何史料载体所无法比拟的容量,可以涵盖实物史料、口碑史料、文字史料和音像史料等,通过互联网,研究者就如同找到了一个流动的图书馆,而且它还具有快速、便捷、省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对学校、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究其发生的法律原因,主要有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法制不健全、依法治校得不到有力贯彻以及法律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等。针对这些原因,从法律角度看,高校应在法理上提倡既注重权利也注重义务,要依法治校、健全法制,加强法制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8.
突发群体性事件是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的、冲突激烈的社会安全事件。它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严峻挑战,必须积极探索应对方略,以便有效防止其发生。一旦发生,须及时妥善处置。文章对河北省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仪礼.士昏礼》与《春秋经传》为中心,探讨春秋时期妇女在婚姻礼制与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差别地位。《仪礼》旨在从伦理道德的范畴为其时社会构建一种理想和制度化的模式,故其中更多的是彰显一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等级制;但从更多体现实际生活的《春秋经传》中却发现,春秋时的妇女并非永远的服从者、卑下者、被统治者,甚至男女尊卑、主从地位颠倒的现象在其时也绝非罕见。这种与其时居主导地位的男尊女卑性别等级制相悖现象的存在,是与春秋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20.
<鲁滨孙漂流记>反映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人类接受挑战、顽强生存的自信和不断劳动、不断占有的进取精神.<白鲸>彰显出人类征服海洋的不屈意志,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人类如果无止境地疯狂掠夺大自然,终将被大自然所埋葬.<蓝色的海豚岛>颂扬了人对海洋的敬重与亲近,表现出深层生态伦理思想,描绘出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的美好前景.三部作品折射出人类由求生到求真再到求善的追寻历程,以及由利用海洋、征服海洋到尊重海洋、亲近海洋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