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源 《社会科学》2022,(5):22-30
情感冲动作为伦理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欧洲具有深远的历史传统。不同于古希腊尚智主义情感道德观,奥古斯丁将摆脱冲动干扰的圣哲之境视为一种道德缺陷。深入研究奥古斯丁对古代冲动哲学的诠释,我们发现,他把希腊古典流派所谓的心灵运动偷换为了“情感”。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其无视传统冲动心理学与伦理观的立场,恰恰相反,这是其从生命的多维棱镜出发进行了价值批判与道德观念更新。奥古斯丁晚年所展示的多维生命价值域对我们反思情感心灵冲动的本质及其现实道德伦理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镜鉴。  相似文献   

2.
道德悖论是悖论的一个特殊领域,是道德现象世界中一种特殊的矛盾,是一种出现在行为选择的结果、具有善恶绝对对立和对抗性质的自相矛盾。道德悖论是由道德价值实现的特殊性、人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不足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分离而造成的。可以从道德选择的角度,通过改造德性主义的道德传统,提高道德选择能力,用"道德智慧"消解道德悖论,以推动伦理学理论更趋于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人性价值立场的缺位与将"道德形而上主义"抱持为惟一价值立场的错位,使张光芒重构"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的理论诉求导向了一种新的精神陷阱.这种精神陷阱就是"道德形而上主义"对人的建构所必然导致的"自杀"、"杀人"与"被杀".  相似文献   

4.
麦克道尔在《心灵与世界》中总结了彻底的自然主义、戴维森的自然主义和膨胀的柏拉图主义三种谈论理性与自然关系的维度.传统自然主义将自然等同于规律的领域,自然被完全祛魅,由此把意义与价值排除在自然之外;柏拉图主义看到了理性是独特的领域,却陷入了超自然主义的泥潭.麦克道尔修正了传统的自然概念并提出了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承认理性空间的独特性,拒绝将自然等同于规律的领域,使自然获得了部分返魅,摆脱了讨论理性与自然关系所陷入的二元化思维方式,走出了传统自然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之间的循环.  相似文献   

5.
传统经验的内涵经历了由关于个别事物的初级知识到作为知识的非概念性内容的嬗变,在近代哲学那里成为心灵与世界的帷幕,导致了心灵如何跨越经验达至对世界的真实认知这一知识论难题。麦克道尔在传统经验论基础上重新诠释经验概念,认为经验是接受性与自发性的合一,经验的内容就是判断的内容,该内容在正常认知条件下就是世界的真实状态,因此心灵与世界是双向合理的意向性关系,以此消解心灵与世界的界面,走向了直接实在论。麦克道尔对经验的重释既继承了古典实用主义思考经验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路径,又表现出和詹姆斯、杜威在思考经验的切入点与问题导向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张君劢看来,人类是万物之灵,处于相互贯通的两界之中,即物质界和心灵界。人类运用心灵去宰制物质界而获得科学知识,人类的群体性社会生活则离不开道德规范与伦理秩序。知识与道德并重是张君劢"德性的理智主义"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特质,既具有科学理智的内涵,也不失在道德层面上对意志自由的高扬。张君劢的哲学立场,应该归属于广义的理性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7.
付悦 《河北学刊》2023,(5):63-68
葛兰西的内在主义具有直指改变世界的实践意蕴。在对宗教的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阐释的反思以及实践哲学建构等问题上,葛兰西继承了“内在性”与“超越性”的二分法,力图排除马克思主义解释中的神秘主义要素,展现出独特的内在主义立场,强调“现实的主体内在于政治—历史”以及“现实的主体内在于哲学—历史”。葛兰西的内在主义体现出其具有“行动者视角”。这一视角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既往解释世界的旁观者立场而直指改变世界的行动者立场的本质内蕴得以显明,而这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认为启蒙道德本质上是一种权威主义道德,并造成了一种权威人格.他们由此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过程、启蒙哲学的内在缺失、资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的作用三个方面揭示了权威主义道德形成的根源及其危害,指出应当通过发挥哲学的社会批判功能和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破除权威主义道德和人格,形成人的自由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本体基础是元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我国学术界,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是主张普世伦理与价值的后验性,并基于认识论、语义哲学等理论对其做了论证.然而,道德后验主义一个致命的缺陷是其最终将滑向道德相对主义,从而自我否定道德这一实在命题.道德规范性约束的合法性、道德对话的根本可能性、道德的非主观性最终都归因于道德本身的先验实在性.先验的道德实在主义强调客观的规范性事实的存在,承认一个价值承载的世界的存在.然而,这并不代表着一个反科学世界观的本体论观点.在根本意义上,道德先验实在主义并不意味着坚持一个冗余的本体论,相反,道德价值的先验实在性能够同时从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主体性理论那里得到验证与辩护.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对儒家道德情有独钟的事实,重视其正面的价值已是潜规则.其实,这是非常失理性的举措.紧贴世界发展的现实和儒家文献的事实来审视儒家道德思想,我们不得不重视的是,中国悠久的道德文化积淀,不仅使我们在经济发展的水准上与其他民族存在巨大差距,而且道德的现实水准也存在巨大的反差.这一现实要求我们认真反思和重新审察儒家道德,其实主因就在儒家道德本质上内置的德欲对立的价值尺度;在欲望只有符号的价值地位的氛围里,道德只能成为舞台的唱本,骗人的把戏,现实中没有道德的丰收季节也属正常.事实上,德与欲分属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的主题,道德资源的开发,要求我们在认识儒家道德哲学本质的同时,还德欲的本来面目,以便有效地润滑中国现代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的英美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热烈而持久的论争中,加拿大教授凯·尼尔森坚持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相兼容的立场,在考察两派观点及其学理依据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个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切入,以道德公理为依据,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衔接,最终导向一个以语境主义为核心的客观主义的逻辑框架。该研究虽然拓展了马克思道德观的学理基础,但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性理论标准衡量,他所谓超历史超文化的道德公理与语境主义能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兼容的论证还是可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G.E.Moore提出了一个反对主观主义的论证,认为如果伦理陈述只是说话者态度、情感的表达,那么,一切道德主张上的争论就不涉及道德价值问题,但我们在道德价值上的确是有争论的,所以主观主义不成立.A.J.Ayer提出了自己在道德分歧问题上的看法作为对Moore的回应,试图坚持其逻辑经验主义立场和情感主义理论:(1)人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在道德问题上形成分歧;(2)不存在不能归结为逻辑问题或经验事实问题的纯粹价值问题.但实际上,真正的道德分歧问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的,并且由其不存在也不会必然导向情感主义.另外,逻辑经验主义的立场和情感主义理论本身也有待完善.所以,一种既拒斥客观道德实在又承认道德生活的真实性的伦理学似乎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价值     
道德有无价值,如果有,表现在哪些方面?道德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特点是什么?道德价值与道德评价是什么关系?本文拟对这几个问题作些探讨。 一要谈道德价值,先要对“价值”概念的由来及内涵作一点考察。自古希腊时期起,西方哲学家就开始探讨价值问题。随着哲学的发展,他们逐渐意识到真、善、美、正当、责任等一系列问题区别于纯粹的事实描述,而与“应当如何”的问题紧密相关。19世纪末,一些哲学家提出,如果把经济学、伦理学、美学、法学、教育学、逻辑学和识识论中所有这类问题分离出来,单  相似文献   

14.
自觉在汉语语义上是指“自悟”、“自明”、“自晓”等,是指个性主体对知觉客体的理解和把握,这个客体可以是自在的事实世界,也可以是自为的价值世界。伦理学意义上的自觉除了对道德世界的自明之外还有一层更为重要的含义——“自持”,即根据“应当”所作出的或自愿或不自愿的自我约束。道德自觉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和原则,它以人的道德本体为依据,对道德自觉的目标、内容、途径、境界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一、道德自觉的哲学人类学根基儒家的道德自觉有着深层次的哲学人类学根基,即以“人禽之辨”为中心的道德人类学观念。泰山孙明…  相似文献   

15.
在“人性科学”的范式下,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逐渐发展出一种仅仅基于人类官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这一伦理学理论不仅不依赖于超自然的外在预设,而且还隐含着一条伦理理论科学化的内在脉络:起于从“性恶”到“性善”的人性论视角转换,发轫于“科学心灵哲学”和“实践伦理主张”两大基石,完成于以“同情机制”为核心的道德剖析。由此,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把道德之善从“彼岸世界的救赎”拉回到“此岸世界的公共生活”中。对此有关人性善恶的情感主义启蒙逻辑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在整个道德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还可为理解现代道德观念体系提供一个重要切口。  相似文献   

16.
试析尼采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性主义道德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性主义道德始终站在肯定"酒神精神"的立场上,批判其张扬抽象理性以贬损真实生命.尼采认为,理想主义否定了身体生命的基础性,残害了生命的活力和创新;其个体幸福主义削弱了人的生命力,促进了人的生命的虚无化;其普遍主义维护了世界的颓废统一性,压制了人的生命的个性化创新.尼采的批判从微观个体层面揭示了古希腊理性主义道德的对抗和异化性质,维护了道德价值取向的现实生命维度;其根本局限在于离开了人的实践性来理解这种道德,没有发现其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事实、价值与道德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敬华 《齐鲁学刊》2007,(6):134-137
在道德选择的理论与实践中,必然遇到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事实与价值统一于"实际活动着的人"自身。正确的道德选择应建立在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统一的基础上,忽视了事实判断作用的道德选择,必然会最终导致对道德价值自身的否定。从人格完善过程的角度来分析,道德选择又是德行与智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李志 《东岳论丛》2023,(9):125-130
迄今为止,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规范性基础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分裂为道德主义与非道德主义两大阵营。马克思否定道德的独立性以及从意识形态维度所作的伦理学批判,使得从伦理学角度寻求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面临着巨大的理论困境,但另一方面,这一困境并不相反地意味着马克思政治哲学以非规范的事实为基础。从元伦理学而非规范伦理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对道德原则的批判以及围绕着资本批判所形成的各类政治哲学讨论,展现了事实维度与规范性维度的相互缠绕,呼应了元伦理学对“是”与“应当”关系问题的探索。不仅如此,由于马克思借助实践原则超出了事实与规范的二元论,所以,其政治哲学不是建立在道德实在论或道德非实在论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超越事实与规范二分的元伦理学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李江凌 《学术研究》2001,(2):101-105
康德、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和客观主义价值论者基于先验主义或超验主义立场解释价值本质,为追求价值的客观性而忽略了价值的属人性;奥地利学派基于心理主义立场去解释价值本质,看到了价值的属人性但放弃了价值的客观性.培里的兴趣价值说试图在属人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经验性与超验性的统一之中去把握价值本质.因此,培里对价值本质的解释更具有合理性,并给我们以方法论的启迪.但是,培里的解释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用实践的思维去理解价值的本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理性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理念,既与神性相对立,又超出人的自然本能。人的理性本质在于以理性为道德立法。道德与理性的悖论则在于道德的"理性化"过程,即误把工具理性运用在道德价值理性领域,导致了道德的非道德化。道德与理性悖论的解决需要以理性的力量与方式,强化人们对道德的尊重,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始终保持向善的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