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是弥补集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新型乡村振兴人才不足的重要方式。为有效提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新功能,应在规避概念同构、逻辑路线、评判标准等建构依赖沉疴的基础上,创新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路径,走“三动”“三双”“三到”“三防”型路径重构之路,培养更多助推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专业化人才。  相似文献   

2.
陈建伟 《东岳论丛》2019,40(11):162-173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来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现实途径。根据2018年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实证检验了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对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效应,并讨论了新型职业农民身份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对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具有正的影响,相比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一方面,倾向值匹配方法得出的处理效应要小,但统计上仍然是显著的,平均而言,新型职业农民比普通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高5623元;另一方面,在倾向值加权回归模型中,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变量对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不再显著。对模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新型职业农民身份的收入效应可能受隐性偏差的较大影响,这些隐性偏差来自于数据中无法获得和控制的自变量。根据实证结果,为让农民分享改革成果,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效解决新型职业农民与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组织方式之间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就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让亿万农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乡村振兴战略与共同富裕的政策内涵和内在机理具备高度一致性,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与方向,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与实践前提。但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乡村产业发展困难重重、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乡村社会“空心化”现象仍然显著。因此,应不断完善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完善农村政策保障,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基于将来"谁来种地"的战略考虑。鉴于此,从农民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进行科学理论阐释,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创新路径,这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职业农民素质,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根本和关键。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职业农民具有进城与留村两个去向,职业农民教育具有二重性特征,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应该包括对进城农民的职业教育和留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双重任务。其中,进城职业农民教育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构筑教育体系: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平台的建设、教育内容的设置和教育管理的强化;而留村职业农民的培育则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立法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6.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形象和全景描述是乡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乡村振兴战略的硬性要求和鲜明标杆是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乡村振兴战略的庄重态度和宗旨使命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和评判标准是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民获得体面的收入、农村树起体面的形象;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取向和战略措施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民群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提升农民群众精神风貌,才能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当承认,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而且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价值遵循,所以必须突破培育主体重视不够、培育客体动力不足、培育环体相对失衡的困境。对此,应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引导作用、全方位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优化社会环境等方法来应对。  相似文献   

8.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是当前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关键。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三大挑战,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体系,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当前,主要可以从三个方向来把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一是进一步完善反贫困战略的"补弱"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的"做强"机制,在产业振兴、金融支持、生态振兴等关键环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积极构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的"拉平"机制,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效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2017,(11)
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国家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质与内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进步、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及与深化改革开放、调动农民积极性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几者之间的关系,必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四化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全面推进和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高度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做出了统筹规划,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仅是实现全体农民富裕的有力举措与坚实保障,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实现形式,因而亟需在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之下,解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以集体经济带动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存在诸多问题,农民、集体“能人”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主体能力有限,包产到户经营体制的短板不利于农业生产方式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目标不对接。为此,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三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11.
李超 《贵州社会科学》2023,(12):137-14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农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进度。当前农民的有限主体性不能够满足乡村振兴要求,农民主体性发挥不足受到主观认知因素、组织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制约。为此,要构建与乡村振兴要求相匹配的农民主体性,唯有破除制约农民主体性发挥的障碍,构筑乡村情感共同体,加强农民主体性培育的乡村文化建设;打造农民利益共同体,强化农民主体性培育的组织保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农民主体性培育的政策嵌入,从而促进农民主体性意识的激发、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作用的发挥,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
梁成艾  黄旭东  陈俭 《东岳论丛》2019,40(11):150-161
为充分彰显中国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和示范引领效应,应科学借鉴德国职业农民十分重视发展内涵与成长轨迹的重合、发展质量与人文环境的交融等成功做法,努力吸取德国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愿景谋划不深、专业化发展进程持续乏人等失败教训,从强化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之顶层设计、优化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之组织保障体系等方面来提升中国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三农"工作的新部署和新要求。农村基层党支部是农村的领导核心,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主要原因在于支部成员党性修养缺失,制度保障不完备、监督力度不足。农村基层党支部要坚持党的领导做到心中有党、坚持群众路线做到心中有民、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心中有责、坚持家风建设做到心中有戒。以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史来贺领导的基层党支部为例,总结其强化自身建设的经验,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国各地基层党支部加强自身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在“后扶贫时代”下,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尤为迫切。目前,东北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诸多社会风险,包括乡村产业发展风险、环境治理风险、文化滞后风险、基层治理风险、乡村返贫风险等方面。应从加强农村经营体系创新、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加强文化创新提升农民素质、夯实农村基层治理基础、持续关注返贫问题五个方面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带动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5.
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面临失序危机,乡村文化自信面临严峻挑战。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认同乡村文化、尊重乡村文化、弘扬乡村文化,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重构乡村生态空间、文化空间、舆论空间、主体空间和产业空间,形成健全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和新乡贤文化,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乡村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郑立新  罗鹏 《云梦学刊》2020,(1):115-124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因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当前农民对乡村振兴关注度和支持度较高,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成为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但现实中,农民主体作用也受到诸如农业综合效益较低、农民自身思想文化和能力素质不高、管理机制滞后及基础条件薄弱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需要党委、政府综合施策,采取完善乡村治理、健全政策扶持、建立引导机制、补齐短板缺陷、加强培育培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尊重、引导、激励和支持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发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张亮  樊梦瑶 《河北学刊》2022,(4):154-161
中国现代农业的从业主体,从组织形态看是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从个体形态看就是新型职业农民。“两新”融合发展是各自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趋势,但现实中并未真正实现融合,存在匹配性较差、培育体系不完善、自身认知和市场行为局限性、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扶持政策不能协调统一等问题。从典型案例得知,“两新融合”本质上是缔结增强双方协调性和稳定性的利益联结方式,以消除土地制度障碍为前提,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基础,构建“要素融合+市场化运作+三方协作”的融合机制,最终实现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一些村党组织存在功能弱化的问题,主要原因有:缺乏好的带头人削弱了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组织基础;集体经济薄弱削弱了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村民的原子化状态削弱了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社会基础;思想文化多元化消解了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思想基础。村党组织功能弱化造成村党组织的领导效能、组织动员效能下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及村庄治理水平提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强化村党组织功能,需要振兴乡村人才,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振兴乡村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振兴乡村组织,让农民组织起来;振兴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乡村产权、资金、人才与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在评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制度性建设的基础上,针对城乡融合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农村集体产权缺乏完善制度保障、涉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性问题凸显、乡村振兴人才缺乏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等制约乡村振兴的制度性障碍,提出要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和强化农村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之一,是在一个高度压缩的时空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振兴不可能在乡村孤立地实现,而需要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偶联”机制推动下逐步实现。通过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县城振兴,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地建设村庄,而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和美乡村建设不是搞“形象工程”,而需要在人居环境改善,发展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和农耕文明,改善乡村治理等方面系统推进。和美乡村是为农民而建,从规划到实施都要坚持农民为中心的原则。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与经营的农民主体性,需要从以农民为中心的决策机制、建设机制、经营机制和受益机制方面统筹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