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外园区的建立是否能够有效推动中国在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成为亟待关注的现实问题。利用PSM-DID方法,基于172个国家2006—2018年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海外园区的建立对中国在东道国OFDI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外园区的建立可通过基础设施改进、政策互动、信息传递效应促进中国在东道国的OFDI。在东道国层面的异质性考量中,研究发现海外园区对OFDI的促进作用在发展中国家、非邻国、未与中国签订FTA的国家以及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更为显著。在园区层面的异质性分析中,研究发现国有企业主导的海外园区,加工制造型、科技研发型和农业产业型海外园区对OFDI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同时,园区产业类型的多样性可以显著地增强海外园区对OFDI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外直接投资(OFDI)视角,借助2005—2016年OECD-TiVA数据测算2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实证研究不同动机OFDI对东道国GVC分工地位升级的影响,并阐述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不同动机OFDI对东道国整体以及东道国中的高收入国家GVC分工地位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于中低收入国家,只有技术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OFDI对GVC分工地位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市场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OFDI对GVC分工地位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我国应根据东道国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及收入水平等的差异,采取不同动机的对外投资策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VC分工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6,(2)
海洋强国战略是指导我国海洋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是中国拓展生存发展空间,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现实要求。"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有着深刻的关联性。"一带一路"战略以经济合作为先导,逐步实现中国同沿线国家全方位多领域的开放合作,为海洋强国战略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陆地与海洋的双向联通,发挥我国地缘优势,开创海陆统筹的海洋发展之路。"一带一路"战略必将对我国海洋强国梦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深刻认识到"一带一路"战略同海洋强国战略的互动关系,探索在"一带一路"战略范围内中国同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合作途径,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投资转型的背景下,东道国的投资便利化水平已然成为跨国企业关注的焦点,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重要领域。因此,探究沿线国家投资便利化水平,对我国对外投资的选址和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投资便利化指标的评价体系,评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便利化的发展水平,在分析投资便利化水平的基础上,探索了我国与沿线经济体投资合作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并对如何提升沿线区域投资便利化水平和增进双边投资合作建设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5):25-31
"一带一路"战略是目前中国的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区域国家中,既有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这样综合实力较为雄厚的国家,但是更多的是综合实力较弱的国家。在该区域不仅国家实力相差悬殊,很多国家内部的发展程度也不平衡。在这样一个国家众多、情况复杂的区域,推进国际投资便利化,实现区域经济合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构建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借鉴相关协定的成熟机制,既是推进该区域投资便利化的合作机制,也是对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的推进加快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而信息化是衡量地区吸收能力的风向标,拓宽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渠道。本文利用2011-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通过OLS、TSLS和SGMM方法,分析得出东道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对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可见信息化发展是打破贸易壁垒、加快推动国际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同时,鉴于东道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出口规模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积极作用,以及东道国政策支持和工业水平的抑制作用,本文提出应当依托信息化发展,把握外贸优势,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产业转型营造良好环境,从而提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进而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合作平台,在此过程中海外移民与文化的影响作用也日益凸显。本文基于交易成本和外来者劣势理论,以海外移民网络作为调节变量阐述文化距离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机制,并利用OECD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海外移民网络的扩大减弱了文化距离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海外移民网络会正向调节文化距离与我国OFDI的关系;海外移民网络促进OFDI的正向作用在文化距离较小、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中更为显著;我国应主动发挥海外移民网络及华侨华人作用,团结海外移民力量,加强海外统一战线建设,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89-195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国际投资实务中出现因环境问题导致投资失败的实例,国际投资法也呈现出借助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应对环境问题的趋势。"一带一路"战略要求中国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但已有的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存在区域环境法律缺乏拘束力、执行力低下等不足,阻碍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应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环境附属协定模式,在实体内容上,环境附属协定应包括环境保护水平、环境监督措施等典型条款;在程序问题上,环境附属协定应引入专门的环境争端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5):13-24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进入资本输入和输出双向流动时代之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开创经济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税收与投资关系紧密,我国企业投资于"一带一路"区域需要完善的税收法律激励对外投资、保障对外投资安全与保证投资效益回收。但是,我国目前的对外投资税收法律制度还存在不少缺陷,不能很好应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挑战。今后可以从提升投资积极性、实现投资导向性、确保投资的确定性、增强投资有效性等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税收法律制度,为"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对外投资提供充足的税收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8,(6):68-73
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形式,金融支持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优势之一。本文基于国际产能合作项目面临国别风险和外部融资支持不足,分析金融如何支持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的落地、风险防控和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的各种风险,提出东道国政府深度参与的属地化融资、与多边金融机构合作的国际化融资、吸引专项基金股权投资的多元化融资、运用出口信保防范国别风险的专业化融资、利用跨境人民币的币种多样化融资等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2):50-55
中国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尤其对非洲经济合作的异军突起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诸多特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的关注。尤其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评价对非直接投资的合作效益,以及如何提高投资成效,是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SFA方法,以非洲有代表性的11个国家作为对象,对影响中国国际承包工程企业经济合作效率的主要内生、外生变量进行探讨,并对影响程度进行了重要性的排序。研究发现,员工当地化、良好的基础设施、东道国较高的GDP水平等,都是企业提升效益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除此之外,一些不确定因素也会对效益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7,(4):43-51
本文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的47个国家作为样本,基于近12年来我国对样本国家直接投资的数据,研究我国2004—2015年间对沿线样本国家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的是,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对我国对其直接投资具有显著负影响,表明我国倾向于向市场规模较小的沿线国家进行投资。此外,东道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资源储备、基础设施水平、税负水平是吸引我国企业对其投资的重要因素,而市场发展潜力因素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相关区域与"一带一路"战略覆盖范围有着密切联系,在地理空间上存在交叉覆盖。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发展要进一步打开视野、拓宽思路、勇于探索,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对区域内优势资源、统筹机制、企业主体、市场产品、文化消费、发展平台、特色品牌、专业人才、合作利益的共建共享共赢,更好实现政策组合效应的最大化,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战略标志着我国第三次对外开放进入实质阶段,其实施必然牵动全球发展格局,推动域内国家搭上中国发展快车,为我国对外投资、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然而,也不可避免引发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及利益调整问题,现行国际税收机制存在诸多缺陷,我国在国际税收领域的话语权有限,国际税收政策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不匹配。文章基于上述状况的客观分析,提出了运用综合国力举措保障"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注重推动、构建、完善税收利益国际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并对福建作为"海丝"核心区建设的优劣因素进行综合研判,提出了经济税收策略选择意见。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企业升级的影响,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与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数据,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东道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显著提高沿线国家的企业生产率,尤其对“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与中国邻近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改善东道国基础设施水平和制度质量来实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发展对外合作交流的战略构想,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外交和国家安全的前瞻性选择,对未来国际化合作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矿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交流中始终占有重要比重,涉及到国家经济、资源等多方面利益,"一带一路"倡议为矿产品贸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品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制约矿产品贸易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建立矿产品贸易合作预判机制,继续大力推行与沿线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协定机制,构建新形势下矿产资源贸易体系,以此促进我国矿产资源贸易向更合理、更高效贸易模式迈进。  相似文献   

17.
胡海峰  窦斌 《人文杂志》2020,(10):30-39
"一带一路"是连接和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途径,继续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合作,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恢复和包容性增长。本文通过梳理"一带一路"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欠发达,且地区差异较大。跨境投融资规则的构建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进而提出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融资规则的顶层设计构想,即通过构建政府间的成本分摊和收益共享机制、政府与社会资本的投资合作机制、国际资本参与合作的长效保障机制、跨境基建的定价和补偿机制、区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调控机制、投融资方的争端处理机制、跨境金融体系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协同机制等方式,打造"一带一路"投融资新体系,补齐区域基础设施短板,改善落后国家的基建水平,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完善,实现区域合作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战略与G20框架具有相通的理念、相近的立场以及相关的合作领域,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融入G20框架具有高度的可行性。两者融合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治理水平提升带来巨大机遇,但同时也会面临诸如诉求相异的国家间协调困难、G20机制因缺乏约束力而执行力不足等挑战。作为2016年G20峰会的主席国,中国应加强与各国的沟通和协调,努力争取G20成员国的认同和支持,加快G20机制化建设的步伐,加强各方金融合作,提高金融风险抵御能力,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纳入G20框架。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普遍意识到全球化进程受阻的现状以及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中的地位。2009年世界银行从"距离、密度、分割"等经济地理学视角研究世界经济地理的重塑问题。"一带一路"怎样借助大推动理论助推全球发展价值并从"距离、密度、分割"的动力机制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带动全球发展价值提升,是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在后危机时代新常态经济下,"一带一路"作为亚洲生产网络的重要战略组成,同北美生产网络、欧洲生产网络类似,有助推区域生产网络发展、壮大的"动力机制"。有望形成普遍大规模投资,促进经济"密度"规模溢出效应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缩短了世界主要区域的经济"距离",沿线国家普遍发展与一体化减少"分割"问题,使该区域成为助推全球发展价值提升的新动力中心。"一带一路"推动亚太地区生产网络的优化升级、实施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普遍进行大规模投资,助推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是当今全球化"破冰"关键点。  相似文献   

20.
刘翠霞  高宏存 《东岳论丛》2019,40(10):56-65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家间文化产业合作机制和模式的研究被提上日程,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整体战略组成。"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挑战,如何趋利避险值得探讨。分析文化贸易、文化投资的区位特点和既有优势,既要进行传统贸易伙伴间产业贸易的深度拓展,又要结合优势领域和一些新型数字行业进行新的拓展,更好地带动中国实体经济的国际市场拓展和竞争力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