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新冠肺炎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造成了"世纪性"影响,疫情在中国的蔓延得到遏制离不开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的积极防控。本文基于中西方工会在疫情防控中的差异化表现,探究二者在政治信念、制度理论和组织体系方面的差异根源,分析中国工会在该次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和制度优势,进而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角下的工会治理机制:坚定党的领导,采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丰富自身定位,强化理论研究和政策指导,完善应急应对机制。从制度设计上增强工会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效能关乎国家治理效能乃至现代化进程。在疫情防控上,我国社会治理各主体积极应对,国家力量积极统筹,市场力量、公共服务系统与多层次社会力量也参与其中,取得了出色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资源调配不公、参与秩序紊乱等治理效率不足的现象,社会治理的“效”与“能”存在差异。这一现象实则为我国制度优势保证了治理总体有效,而突发事件的特性与社会治理主体能力不足导致了治理出现局部偏差,需要遵循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的思维理路,实现“效”“能”并进。  相似文献   

4.
作为公共信息传播媒介的户外标语,在凝聚社会各界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梳理户外标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中的媒介优势,论证了其功用。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剖析了户外标语传播中存在的用语粗俗、内容过激、地域歧视及管理缺位等问题,并从内容创作、传播管理视角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口支援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有着突出的治理作用。新冠疫情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和国家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力以赴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社会支撑为主要特征的对口支援主体。通过派遣医疗队、供应防疫物资等措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领导机制、人员选用机制和后勤保障机制等保障了对口支援的高效运行。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科学有效的对口支援不仅彰显了中国制度优势、体现了中国抗疫精神、增强了人民战疫信心,而且为世界防控新冠疫情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提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应对自然及事故灾害、社会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种危机的能力也应该随之提升。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无论是从制度建设还是反应机制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图书馆危机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图书馆界,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置于社会应急管理背景下的研究尚显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图书馆危机管理水平的试金石,期望借助本类研究,提升图书馆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管理能力及信息服务水平,进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研究背景,针对图书馆在疫情期间提供的应急服务进行梳理研究,以期图书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提供高效、优化的应急服务。  相似文献   

7.
朱俊卿 《国际公关》2023,(19):97-100
本文回忆及概述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的简介特性、传播规律、处理难度、抑制策略,以及对防止疫情扩散及追溯患病源头的措施、我国曾发布的针对新冠疫情的防疫法案、常态化防疫时期的管控分区等,论述我国图书馆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应对及思考,认为图书馆在疫情时期,可加强对入馆人员和读者的防疫管理,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防控,有必要加大宣传并推动更多民众注射和接种新冠疫苗等。  相似文献   

8.
社会组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能够发挥补充和补足政府功能的作用。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特征,制度环境和治理能力视角下的研究难以对此做出合理解释。借助扎根理论方法对动员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动员具有与疫情防控需求、社会组织整体发展水平、政府日常工作相“适配”的特征,是一种“适配型动员”;进一步的案例分析发现,社会组织在不同层次上参与到疫情防控之中,但其参与受动员政策的影响有限,对政府动员显现出“低度回应”特征。提高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动员力,既要加强动员政策与社会组织实际需求的适配性,也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执行监控。  相似文献   

9.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普通民众和政府面对的舆情场域发生了嬗变,主要表现为数量庞大的信息经无序传播和发酵后演化为信息“瘟疫”,进而形成衍生舆情引发诸多次生灾害。通过对武汉各区的群众抽样调查,分别从信源本身、信源可信度、信源及时度、信息受众参与度四个方面调查舆论场域新变局,通过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官方发布依旧是舆论定调者;社交圈层影响信息接收及时度;信息交互扁平化影响讨论参与度;用户群体信息需求分化及媒体评价正向影响受众参与度。以此为基础,提出政府等权威组织应构建科学的传播机制,树立积极的防疫舆论认知体系,增强公信力,重塑话语权,有效推动政府、媒体、公众常态化应对舆情,增进互信与共识。  相似文献   

10.
在回顾近年来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基础上,以2019年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分析疫情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短期生存危机和长期竞争压力。同时,梳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支持企业抗击疫情的各类扶持政策,评述相关政策的得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支持企业渡过疫情难关的政策建议:(1)从短期来看,应科学推进复产复工,发挥减税降费作用,加大金融输血力度;(2)从长期来看,要完善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规则,提升国家产业链的整体水平,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在疫情应对过程中总结了很多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疫情防控提供了有益参考。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文章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预防和应对的视角,梳理了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有力举措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突发性高、传染性强、扩散性广、防控难度大、人群普遍易感,是近百年 来人类生命健康面临的最严重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之一,不但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安全,而且对各国经济 发展、公共卫生体系、社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环境治理也不可懈怠。 以 2011—2018 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环境治理对公共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环境治理可以 显著降低呼吸道传染疾病发病率,这一现象在新《环保法》实施后更为明显。 本文从公共健康视角为新 《环保法》实施效果评估提供了微观证据,不仅丰富了环境治理和公共健康方面的研究文献,而且为政府 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以及进一步完善和制定环境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分析校园官方微博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和突发群体性事件等两类突发事件的话语和谐性研究,探讨其应对话语的交际效果。研究发现:第一,此类应对话语表达相对固定、话语的和谐性选择类似,功效却因事件不同或处理话语的细微差别而不同。第二,校园官方微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要注重应对话语的和谐性技巧,突出其功效性;同时强化官方微博的话语管理,建立官方微博对突发事件应对的长效机制,才能匡正并维护学校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高校突发事件负面信息公关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作为突发事件中的一种类型逐渐清晰地映现于中国人的视野中。它作为发生在大学校园的事件,与其他类事件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原因在于实际主体和文化氛围的不同,始料不及和一定的危害性是显著特征。如何应对高校的突发事件?这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课题,对此,我国学界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试图基于诸多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从高校突发事件负面信息入手,探析公关策略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给老年健康服务带来新的挑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老年健康服务提级升档。疫情期间尤其是疫情初期,老年人面临着就医用药难、照护服务开展受阻、健康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社会隔离以及防疫物资准备不充分等问题。国家层面迅速做出响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地方层面也积极探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服务、多渠道普及健康防疫知识,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基于网络化治理理论,老年健康服务应实现主体多元化、治理基层化、信息化和动态化。结合疫情防控经验,分别从服务环境、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健康教育服务、老年人心理健康以及公共突发卫生事件抵御能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要素资源,在助力抗疫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数据治理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政府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文章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分析了数据如何被合理地应用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并阐述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数据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探讨了如何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的数据治理能力,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公共安全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社会工作是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参与者,与治理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技术整合多元服务主体,分级分类提供专项服务,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支持型的紧急介入、协同型的社区干预、整合型的资源调配、补充型的定点关注等服务.本文通过对一线服务的总结和反思,尝试构建社会工作嵌入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综融型服务模式,提升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化、精细化、专业化,更好地为实现并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18.
公共健康伦理:概念、使命与目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共健康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公共健康可以定义为公众的健康,公共健康伦理旨在对公共健康进行伦理学研究,其主要使命在于为促进公众健康、预防疾病、减少风险和伤害提供伦理支持。公共健康伦理的根本目标———公众的健康可以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国内外携手抗疫的大背景下,危机防控既被视为医疗健康问题,又被看作是科学问题。由于公共卫生危机防控工作的棘手性、专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科学共同体的协同建构成为当务之急。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公共卫生危机防控体系中科学共同体缺乏对分布式力量的集聚,共同体之间缺乏合作机制,共同体构成要素之间缺乏交互共享。中国公共卫生危机防控科学共同体的建构应该秉承协同治理理念,本着系统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的原则,着力推进跨共同体之间、科研主体之间以及学科体系之间的整合,依托跨学科、跨层级、跨领域、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攻关行动,致力打造协同共生的科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氛围。立足国家层面,将疫情期间的新闻策略归纳为三种典型策略框架——建构大国形象(强信心)、筑建共同体文化(暖人心)、建立公正机制(聚民心),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对三大典型策略的主流新闻,人群的反应均倾向于比较积极的情绪,认可程度及信心倾向较高;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的人员、收入稳定人群、26~45岁的中青年对国家拥有更强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