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的美学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中,才能真切地体验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谐之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思想是马克思对美看法的根本。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是人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结果,人通过劳动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在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的同时,还会产生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马克思的思想中,深刻蕴涵了“劳动创造了美”,通过劳动实现人类从必然到自由、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美的境界,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美与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张成山 《北方论丛》2011,(2):127-130
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理论旨趣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在现代性开辟的人类自由道路中,马克思以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完成了对现代性自由观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所确立的自由观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历史自由观"。历史自由观是对康德以来的现代性自由观的扬弃。马克思的自由观继承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的基本精神,这就是,马克思承诺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和黑格尔的自由国家并不具有同质性。从根本上讲,黑格尔的国家作为绝对精神在世俗界的政治幻象,是绝对理念的完美体现,因而在终极史的意义上规定了历史道路的终点。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使黑格尔费心论证的历史终结走向破产。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并不是某种固定的社会形式,而是一个使现存世界不断革命化的运动过程。共产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哲学的本体论追求,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内化并统一的信仰,这个信仰将为人类的安身立命提供无穷无尽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从人类解放的立场来看待和阐释哲学的本性、使命和终极目的这一基本思路,可以从政治哲学维度对马克思哲学理论进行整体性诠释.马克思政治哲学包括价值预设和事实论证两个部分,在"人类解放"这一基本的规范性价值预设中,蕴涵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论证.马克思通过对于近代欧洲自由主义和黑格尔国家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性超越,形成了以"人类解放"为标志的政治哲学整体构架,最终实现了规范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陈东英 《学术论坛》2007,46(3):37-3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共产主义的论述,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和谐思想,其理论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理论预设是人的三重属性,内容涉及三个维度(自然维度、社会维度、精神维度)。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境界,不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终极关怀的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6.
邱荷 《理论界》2014,(4):1-3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他们将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指出共产主义理想的本质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达到个性自由的理想人格。他们的理想观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在其《新原人》中根据"觉解"的不同程度总结了人生的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是一个阶梯式的不断上升的过程。他认肯人自觉履行其义务和责任的"意志自由",然而他认为惟有在"天地境界"中,人才能超越"有对"进于"无对",从而达到自由的境界。他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起来,认为哲学地"觉解"宇宙大全之理才能使人得到自由。  相似文献   

8.
论审美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所讲的"美的规律"恰是"自由"的规律,它能使人类实现和谐自由统一的境界.因此,审美教育在建构人的意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从天人关系的视域阐释了位财与仁义的关系:作为天地之心的人,是天地借以用来治理和使用万物的;作为人类生活重要现象的位财,是天地用来治理和使用人、也是人类实现自治的重要方式;作为人类德性的仁义,是天地一阴一阳之道及生生之德的呈现。二者关系可概括为:位者仁之藏,财者义之具;仁以守位,义以理财。基于"生生之谓易"的易学语境和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传统,船山从人类与万物"生成"和"存有"的存在论视域阐释了位财仁义的本体论内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地位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人道的支配自然.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其实质是一种人、自然与社会和谐思想.今天重温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把中国古代熠熠生辉的生态文明思想同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的生态理论思想做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与马克思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的"人为天地立心"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儒家的"周而复始"与马克思的"循环经济"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也存在着差异,如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通过比照,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与马克思生态思想中汲取适用于我国的理论思想,不断地丰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孔明安  刘婵婵 《东岳论丛》2024,(2):56-62+191-192
如何看待马克思哲学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及其根本内容的理解。马克思早期立足于感性实践哲学将共产主义界定为私有财产之积极扬弃的感性解放运动,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点;通过唯物史观所开启的哲学革命,马克思形成了从物质生产、社会分工、阶级斗争等层面言说社会历史运动的全新话语体系,继而生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观即科学社会主义;拜物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全面升华,是一种在“更深刻、更彻底的方向上发展了”((1))的哲学批判,对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作出了更为严密且科学的论证。尽管马克思在不同阶段对共产主义的言说方式和论证方法存在着差异,但其哲学思想的底蕴始终都是共产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更是构成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天道贯通观——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文 《兰州学刊》2005,(5):78-80
儒家的根本精神在于建立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图景,其具体内容体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以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精神为本质,以各安其位,各正性命为表现,将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理想秩序统一起来.在儒家的基本经典中这种理想都有表现,不过隐显和侧重不同.天道贯通,是指宇宙自然之道,社会人伦之道,个人修养之道的统一."礼"是维持和谐社会的工具.具有较强的伦理性,这与现代社会以法律和民主来建立和维系的和谐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4.
"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北宋思想家周敦颐及其学生程颢、程颐对该问题一再探索。周敦颐的诚中之乐,程颢的浑然与物同体之乐,程颐的循理之乐,实际上都是一种精神境界,是远大人生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孔颜之乐的乐境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乐境,贯通了"道德境界"与"天然境界",并将天地顺化万物的德行与人生的道德精神境界合为一体,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正义理念既有对"形下"的不正义现象的现实批判,设想了实现正义的现实之路;又有对正义的"形上"研究,探寻正义的人性前提,论证正义原则的形上根据,设想正义的"形上"境界;包含于马克思政治观点中的正义理论,作为马克思在现实层面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正义的意识形态性,而且体现了马克思正义观的根本性特质.就根本而言,如何看待人就会如何看待正义;正义的原则只能在历史中寻找,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正义社会.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正义理念既有对"形下"的不正义现象的现实批判,设想了实现正义的现实之路,又有对正义的"形上"研究,探寻正义的人性前提,论证正义原则的形上根据,设想正义的"形上"境界;包含于马克思政治观点中的正义理论,作为马克思在现实层面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正义的意识形态性,而且体现了马克思正义观的根本性特质.就根本而言,如何看待人就会看待正义;正义的原则只能在历史中寻找,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正义社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包括四个方面:人性的复归、人类生存理想、社会形态、革命行动。人性复归是马克思理解共产主义本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首先构成了人类生存理想。而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生存理想并非是一种乌托邦,它必然要落实在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当中,因此,共产主义必然作为一种未来的社会形态而存在。最后,为了实现上述理想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还应该成为一种趋向理想社会形态的革命行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上述四个方面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学说的理论视角在于人类社会如何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对于人的自由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在马克思看来 ,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 ,个性自由与人类解放是同一的历史过程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出发点和归宿 ,消灭私有制 ,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7,(1):33-40
传统马克思主义过分强调生产和社会联合,从而必然造成对个人自由的压制。柄谷行人试图用交换方式视角取代生产方式视角,重新阐释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本义,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等同于一种康德式的个人自发联合的"目的王国"。柄谷行人的思路对重拾马克思关于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见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柄谷行人没有看到,马克思的生产观点本身已经内在地蕴含了交换观点,并且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表达了人类借助社会联合超越于自然的自由,因而可以说,柄谷行人的思路最终又严重背离了马克思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20.
金代诗歌具有一种"高古"的审美形态,其美学特征及内涵有三,即"高古"之诗性精神是金人以魏晋风度作为诗的内在人格,追求一种与古人心灵商量沟通的自由超越和潇洒简淡,再有就是弥漫于诗坛的复古主义倾向。"高古"之生命形式的意蕴,则是在文化皈依的营构中安顿灵魂,以及对山水风物与隐逸自适生活的向往。而"高古"之诗境真谛,主要是指与天地同化、与洪荒同古的时空境界。在道教神仙思想和佛家心性修养的深刻影响下,诗人主体在与天地同化的闲适中任性逍遥,远离世俗尘嚣,获得心灵的极大自由,从而实现金诗"高古"的境界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