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传播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以安徽农业文化遗产为考察中心,通过清博指数官网查得,安徽农业文化遗产已开始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但传播中存在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参差不齐、缺专业化程度高的传播平台,农业文化遗产传播保护的内容不突出,传播形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究其原因,与安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高、缺专业化的编辑制作运营人员有关.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建议应建立以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为主题的专业化新媒体平台,提高新媒体平台编辑制作与运营水平.  相似文献   

2.
安徽农业历史悠久,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明与发展了各种农业技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安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土地利用技术、耕作栽培管理技术、防虫减灾技术、生态系统优化技术、畜牧兽医渔业技术等,具有活态性、生态性、地域性和复合性。分析安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种类和特征,目的是为后续研究安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奠定基础,为实现安徽乡村振兴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业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现代农业科技普遍传入并应用,中国农业历史出现新特点。文章主要阐述了民国时期农业文化遗产分类与利用,各地相关农业遗产调查与现状,民国时期农业教育遗产继承与谱系,以及当前亟需开展的民国时期老专家声像档案保存工程等内容。籍此重新定义民国时期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继承与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知识和技术,是自然与文化的结晶,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GIAHS)保护项目的开展,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其旅游研究也开始起步。在界定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性旅游开发概念的基础上,从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旅游市场需求特征以及当前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机理;最后,结合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最本源最具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农业文化,都有丰富的农业文化资源,都有农耕文化开发的优势和潜力。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有力推动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各地农业系统的干部群众把"农业文化保护与开发"落实到"三农"工作的实践中,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陕西自古就是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因受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存了众多具有多样性、典型性、稀缺性、延续性特点的农业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农业历史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农业正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许多珍贵的技艺、经验面临逐渐失传、消失的困境,传统农业智慧的保护传承岌岌可危。农业文化遗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陕西已有四处农业文化遗产入选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一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对陕西四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特性、保护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构建陕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发掘遗产地资源、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社区参与及科技投入等几方面对陕西农业文化遗产未来的保护和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陕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及区域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动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文章从世界范围的遗产体系和农业遗产体系两个维度阐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征,认为中国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主要进展包括:发掘认定工作全面铺开、保护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多学科研究逐步拓展和深入、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多功能价值开始显现、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进而分析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内涵理解与保护理念的认识偏差、遗产保护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保护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科学研究和管理人才缺乏以及国际影响力有待加强。提出了深入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从增强动态保护与科学利用的认知、健全管理和利用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强化中国在该领域的引领作用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需系统把握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中2002-2021年间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力量、研究主题及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功能与价值、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等将仍然是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Iture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保护项目,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2年发起的一项大型的国际计划,其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按照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按照定义及粮农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典型的GIAHS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实践路径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地区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国实践为线索,梳理了保护试点的推动进程与研究进展,并在全球农业文明的相互观照中,重申了传统农业知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反思高科技农业的危机而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世界各民族传统农耕智慧的刻意存留,更是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哲学考量,其深层的价值则是对现代化知识系统的超越,是对"后现代农业"思想的启蒙。  相似文献   

11.
针灸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根据保护的形式,可分为以资料整理、文物保护为主的静态保护和以技法发掘、普及应用为主的动态保护两方面。保护计划的实施,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精神,可分阶段部署完成:重点突出,在进行全国性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开展针灸文博研究及各类民间针灸技法的发掘研究;求真务实,在加强宣教工作的同时,强调对各类针灸技法人才的培训培养及各类技法在临床中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国作为最早的参与国,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至今已有20年时间。通过梳理20年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农业文化遗产的本体论研究、作为资源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反思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未来研究需要持续讨论的相关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韩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在法制建设、实施理念、管理体制、民众参与性、成果发掘等方面的比较,认为中韩两国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法制建设方面,中国比韩国做得更加具体化,更适合中国国情.但是,中国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施理念、管理体制、民众参与性、成果发掘等方面的成效显然不如韩国.因此,我们要注重借鉴与学习韩国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比较新的遗产类型,关于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在国内尚无先例可以借鉴。本文首先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发旅游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生态旅游是有效进行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发与保护的最佳选择,其对遗产的保护性倾向是开发旅游的应有之义。文章将农业文化遗产界定为介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农业景观之间的一种特殊遗产类型,并从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和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中获得启迪和借鉴经验,以指导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最后,本文从空间布局、产品开发、环境保护和经营管理4个方面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曾是海洋强国,海上活动频繁,因此在近海遗存大量的水下文化遗产;水下文化保护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大致经历了艰难起步阶段、交流合作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在考古理念、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水下考古人才培养、水下考古力量整合和国际交流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以“南海Ⅰ号”的发现、发掘前调查、打捞出水和存馆保护为标志,中国的水下遗产保护工作逐渐走向成熟,取得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究重庆市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与活态保护,按照纺织产业链的顺序,梳理并对重庆市的国家级、市级和区县级三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类。基于重庆市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重庆市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模式,以期通过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发掘整理、研究、利用和活态保护,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日本的"无形文化遗产"和韩国的"人间珍宝"给非遗的保护工作带来新的理念。中国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取代了国内原本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概念。与我国西南部接壤的泰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提出了"知识性文化遗产"这一新的概念,并将之划分为七个领域。本文以泰国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对比日韩的保护经验,以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古代和近代农业时期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工具类农业文化,包括整地、播种、中耕、收获等17种工具类型。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和教育传播价值,其保护利用方式主要有馆藏展示、入选非遗名录、缩微工艺品制作、节庆活态保护等。目前,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存在偏重于器物层面、过度依赖于旅游业等问题,亟待深入挖掘其时代和区域特色,多途径、多方式加以保护利用,以促进此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本真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申报过程中,我们所说的农业文化遗产是特指各种农耕技术、农耕经验、农耕制度、农耕信仰、农业品种均比较健全、比较完备,且这些传统又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统农耕文明发祥地或传统农耕文明集散地.在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遴选过程中,我们应重点考察这里是否具有高超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否保留有一定数量的传统品种,是否保留有一套严密而高效的农业管理制度,是否保留有传统的农业信仰方式以及与这些信仰息息相关的传统仪式、传统节日等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农业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以一定的区域形式申报的,因此还要充分考虑到这里的农耕文化是否与其所处环境和谐相处,并能够巧妙地利用自然以实现农业的丰产丰收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业文化研究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乌丙安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题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威专家,乌丙安教授始终站在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的最前列。他有关"非遗"的著作,以及"非遗所思"的系列博文,为我们理解和反思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考路径,也为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