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代鬼妻故事中的弃妇隐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人鬼遇合"故事的结构几乎全是男为人、女为鬼,而女鬼又以恋人、情人的身份居多。本文则以有别于"鬼恋人"、"鬼情人"的"鬼妻"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唐传奇《卢江冯媪传》、三言故事《杨思温燕山逢故人》、聊斋故事《鬼妻》为例,依据社会学的"身份"理论,认为此类故事中"鬼妻"具有隐喻意义,"鬼妻"的隐喻身份就是"弃妇"。"鬼妻"形象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弃妇"的社会处境。  相似文献   

2.
《召树屯》以佛经文学样式展现澜沧江流域的世俗化生活,将召树屯与孔雀公主爱情故事人性化地整合,傣族文学因而呈现出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一类审美体验。该故事亦是羽衣仙女原型经过跨语际跨文化的流变过程模塑成型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宗教文化下的婚恋民俗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口头作品中的汗王形象与满族民间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在两千多年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以文学艺术方面来说,除了作家的书面文学作品之外,还有极其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满族民间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而独特,有歌颂远祖创业英雄的,如始祖传说《天池仙女》,人物传说《七星真龙天子》,风物传说《三姓的传说》;有赞扬抵御外侮爱国主义的,如人物传说《康熙东巡的故事》和《萨布素将军的故事》,历史传说  相似文献   

4.
仙妻故事是异类婚姻故事的一种,是有关与人类男子结婚后带给他美好幸福生活的异类妻子的故事。以河南资料为中心,使用抽象母题和具体母题进行分类,得到了龙女.动物系列、仙女.植物系列、狐仙系列和其他(器物和鬼)的四个系列以及各系列下的几个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异类的种类、相遇、婚姻生活及其后的发展和结局等方面内容,并与日本同类故事进行比较,分析汉族仙妻故事的形成条件。由此得出,汉族仙妻故事的形成、特点与不断同化或者排斥异民族而发展过来的汉族本身的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异民族的态度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穷而后幻:《聊斋》神话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狐鬼与性爱:原型的改造 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对作者创造的那个狐、鬼世界留下深刻印象。那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十分相似的,但又有着本质差别的虚构世界。公式化的文学史书籍总是把蒲松龄构想的这个奇异世界说成是“浪漫主义”的表现,而西方学者们则倾向于把这个狐、鬼的世界视为“神话”和“超自然”的幻想世界。英国汉学家沃纳所编《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便收录了《聊斋》故事的英译文五篇;197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本杰明选译《聊斋》就题为《中国的超自然故事》。  相似文献   

6.
婚恋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人与异类的恋爱故事,又是婚恋小说中一个独具风采的分支。汉唐之间的人神恋小说的产生与道教有源和流的关系,宋明时期人鬼恋小说的昌炽与宋明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关,而清代的人妖恋则与呼唤妇女解放的时代潮流相联系。妖女、鬼女、神女,形象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三种类型小说的创作,都植根于现实生活。但作为创作主体的个人因素则愈来愈多,作家个性表现愈来愈强,而神话的色彩就愈来愈淡。  相似文献   

7.
东干历史传说在东干民间创作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东干历史传说与中国历史故事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许多东干历史传说是中国历史故事的变体,其中许多传说的情节与中国历史故事不完全相同,东干人与中国人对传说中的主人公所持的观点也有所不同,其神话的成分也多于中国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8.
在比较<双女坟记>中韩各种文本的基础上,把从<双女坟记>到<仙女红袋>的演变理解为一个多代多人的创作过程,认为<双女坟记>在唐末初创时为志怪体,其后在中国流传时延续了这个特征,并始终与当地传说紧密结合.罗末丽初,<双女坟记>传入朝鲜,有人据此扩写成骈文体传奇,后来,又有人再加以扩写,此即<太平通栽>的<崔致远>.<仙女红袋>为其节缩本,无论是中国的<双女坟记>,还是韩国的<崔致远>,其作者是崔致远的可能性都不大.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19,(6):64-68
黎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以人幻化成鸟为结局的传说故事,这类故事以鸟为载体,从各个方面表现黎族人民对劳动者和英雄们的赞扬,对权势者和侵略者的憎恶和反抗,对贫穷、痛苦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斗争,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化鸟"模式故事体现了黎族人民长久以来的鸟图腾崇拜文化、"合亩制"制度以及其他经济制度对黎族人民社会、精神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日本有相当多关于唐代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一些日人相信这些东渡日本的传说,而且还提供文献及遗迹作佐证。杨贵妃在日本是个千面佛,以日本神祇、观音、天仙、政治家、难民及女刺客等不同身份出现。日本的杨贵妃传说虽然流于荒诞,但背后有丰富的历史意义,有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如何在日本被本地化。在日本流传的诸多杨贵妃传说中,热田神宫版最具创意及影响力,在日本思想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都很有意义。将杨贵妃当作是日本天神的化身,以保护日本是集中古以来流行的本地垂迹说及护国思想。这种思想将中国传入的东西本地化,将中国的东西挪用,变成日本自己的东西。日本中世以至近世热田神宫的杨贵妃传说令中国人眼中的红颜祸水摇身一变成为护国神明。日人崇拜杨贵妃并非因为她是中国人或是基于中国崇拜的心理,而是因为她是日本神祇的化身,所以与民族认同不但没有冲突,反而强化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1.
谣曲《项羽》是取材于项羽与虞美人故事的作品,这个作品的部分内容取材于《史记》,但主体情节是日本作家的想象与创作。日本作家想象的部分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虞美人草的传说在中国文学中还是可以找到部分因素。项羽与虞美人的故事传入日本之后,中日作家各自驰骋想象,有趣的是中日作家的想象往往出现暗合的现象,这种暗合的现象是由于中日类似的文化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是独具审美特征的异类女性形象,其表现便是人性与狐性的对立与统一。统一主要是狐性怎样不露痕迹地转变为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是美与慧的集合,是率真的性情与高贵的品格。对立主要是指狐女性格中人性与狐性矛盾的地方,即认同俗世与渴望自由的矛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等。正是因为这种对立统一,使得狐女形象同其他的鬼女,仙女以及其他异类女性形象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3.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有一些以亭为背景的故事,形成一种特殊的亭结构叙事模式。亭结构基本上具备三个要素:亭、人(宿客)、鬼(包括精怪)。主要有两种类型:女鬼报冤和人鬼较量。事故事根植于汉代亭制度,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表现出鲜明的正邪观念,并呈现出恐怖神秘以及幽默诙谐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汪晖 《文史哲》2023,(1):5-41+165
本文以《故事新编》和《古史辨》这两部经典文本对于古史与故事的不同处理为线索,通过鲁迅的“拟古史”叙述与顾颉刚及其周边的古史叙述的比较分析,阐述了在不同的时间观和历史观中神话、传说、史实的位置,分析了截断众流的古史观所依据的历史概念及其与欧洲、日本近代史观的关系,以及清末民初第一代共和史观之浮沉。论文后半部分集中论述鲁迅在其文学实践中所呈现的凝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非线性时间观,并将其概括为一种独特的、可以窥见为传统和现代历史叙述所遮蔽的无名者世界的历史幽灵学。论文共分十个部分,分别是:1.拟古史与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2.“故事辨”与神话、传说、演义的放逐;3.隐秘的置换:从基督教世俗主义到中国/东亚现代古史;4.截断谁的古史?第一代共和史学之浮沉;5.破除名相与无名者的历史;6.非历史世界:神话、迷信、宗教;7.超历史世界:作为“神话之仇敌”的神思者;8.历史幽灵学:鬼眼与无名者的追问;9.作为幽灵的未来;10.遗忘与无名者的显影时刻。  相似文献   

15.
汪晖 《文史哲》2023,(2):5-30+165
本文以《故事新编》和《古史辨》这两部经典文本对于古史与故事的不同处理为线索,通过鲁迅的“拟古史”叙述与顾颉刚及其周边的古史叙述的比较分析,阐述了在不同的时间观和历史观中神话、传说、史实的位置,分析了截断众流的古史观所依据的历史概念及其与欧洲、日本近代史观的关系,以及清末民初第一代共和史观之浮沉。论文后半部分集中论述鲁迅在其文学实践中所呈现的凝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非线性时间观,并将其概括为一种独特的、可以窥见为传统和现代历史叙述所遮蔽的无名者世界的历史幽灵学。论文共分十个部分,分别是:1.拟古史与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2.“故事辨”与神话、传说、演义的放逐;3.隐秘的置换:从基督教世俗主义到中国/东亚现代古史;4.截断谁的古史?第一代共和史学之浮沉;5.破除名相与无名者的历史;6.非历史世界:神话、迷信、宗教;7.超历史世界:作为“神话之仇敌”的神思者;8.历史幽灵学:鬼眼与无名者的追问;9.作为幽灵的未来;10.无名者的显影时刻。  相似文献   

16.
《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与《牛郎织女》四大民间传说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有机序列。故事中行动的主动方均为追求变化的女性,她们或希望获得与男性平等的身份,或努力进入与对方同样的状态,此类"趋同"的愿望不啻是事件演进的驱动器,而对这些追求的反复讲述则构成了叙事语义中的"互文见义",四大传说的"间性"从中可见一斑。四大传说的相互契合还有如下表现:情节动力均来自女主人公;伦理取位均与正统观念相悖;传说结尾均有一抹亮色;人物身份对应士农工商;故事时间覆盖春夏秋冬。四大民间传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代表,全仗成千上万同类故事的"顶托",其产生乃是无数同类故事自动筛选淘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情爱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透露出土生华人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他们将中国的情爱故事--梁祝故事,转化为一种对"神话"的记忆男为爱生,女为爱死的情与爱的神话.这个神话,通过"记忆",深化在印尼土生华人情爱故事中的"一些套子"与"结构"之中.土生华人在"重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时,一方面透露出一些"中国神话"的影子;另一方面,这种"重写",也重在发挥,在发挥中叙述"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袁芳 《中文信息》2005,(8):54-57
你信吗?他在阿富汗差点被当作间谍枪毙;南极赤裸下水游泳;在帕米尔高原被花豹突袭;在亚马逊丛林中与食人族一起吃饭,将恐怖的食人鱼当作晚餐吞下肚。到过150多个国家,环游了世界15圈……一切都曾经真实发生,并且还在继续。所有听过的人都觉得他的故事比任何探险小说都要精彩,他的经典事例可演绎为“传说”,因为传说永远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9.
曲彬 《理论界》2013,(12):159-161
美国作家埃德加·艾伦·坡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恐怖色彩闻名于世,他的《厄舍屋的倒塌》更是成为倍受读者青睐的经典。对这个故事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就可以发现,故事中不但有天才的恐怖氛围的营造,还潜藏着人物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善与美的追求。正是这种崇高的道德诉求,使得作品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令读者百看不厌。品味作品中娴熟的艺术技巧和温暖的人性味道,我们将还原经典更全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钟焓 《西域研究》2007,12(3):98-105
本文通过对16世纪初期前后,一位中亚穆斯林的来华旅行记中两处传说内容的分析考释,指出了它们的原型是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项橐故事和槃瓠传说,文中还揭示出该行记中对中国鬼神的描述实际上反映了明代社会中所流行的五通神信仰。这一研究既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该行记的史料价值,同时也为我们认识上述传说故事与民间信仰在当时社会上的流行程度提供了可靠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