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嘉庚憧憬民族复兴,抗战前,他主张以教育提升民族素质;以实业发展国家实力;以改革促进社会进步;以文化确保民族精神,通过四者,最终臻至民族复兴大业。陈嘉庚依此艰难实践,但最终体会到独靠一己之力无以成效,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更致其复兴梦想破灭。至此,陈嘉庚领悟到民族复兴当有两大前提:抗日救亡,政治清明。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940年的延安之行让陈嘉庚看到解决两大前提的坚实力量。由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复兴实践形成对陈嘉庚先生强烈的思想感召及其坚定的行动汇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陈嘉庚开始了民族复兴的新实践。陈嘉庚民族复兴的实践路径转变在当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有着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从陈嘉庚平生熟读<三国演义>及所受影响为视角,可以窥见儒家大一统观念、民本思想、道德规范及理想人格等对陈嘉庚的影响,从一个侧面考察陈嘉庚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揭示陈嘉庚人格精神的文化渊源.这对于我们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光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3.
初论陈嘉庚的诚毅精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诚毅"是陈嘉庚为集美学校制定的校训,它融汇着中西古今优良的文化因素,是陈嘉庚精神的核心内质。陈嘉庚以诚毅精神为指导,根据具体国情兴学办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陈嘉庚倾资办学的国际影响林金枝陈嘉庚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和近现代华侨史上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活动各方面于一身的伟大人物,是一位名闻中外的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伟大和爱国主义者,毛泽东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对人类、对中国...  相似文献   

5.
陈嘉庚(1874~1961),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人。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青年时期到南洋经商。成为富翁。在海外生活漫长的半个世纪中,不论世界或中国社会发生什么变动,也不论自己的事业兴衰与否,这位海外赤子始终被强烈的爱国心驱动着——他加入同盟会,资助并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后,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他又矢志不渝地开始了艰难的兴学创业史。目睹祖国当时的贫穷落后,陈嘉庚先生热情地奔走呼号,  相似文献   

6.
陈嘉庚一生经历了在辛亥革命时期加入同盟会、抗日战争期间回国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定居的三次政治抉择;这三次政治抉择都含有强烈的"正统"观念,都离不开革命和战争事件的影响。陈嘉庚痛恶战争、热爱和平,拥护正义战争、坚信正义必胜,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是一位"正义老人"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1911年新加坡闽侨为响应国内革命于海外率先发起福建保安捐款,以福州"五字电文"为契机,其时在新加坡华社刚刚崭露头角的陈嘉庚被推举为保安会正总理。在领导保安捐款运动中,他以民族主义为号不分阶级和阶层广泛宣传和发动,所汇巨额华侨捐款为稳定光复后福建时局提供了有力财政支撑。在后续福建临时省议会侨籍议员选举选务工作中,由于在选举权和领导权问题上闽侨内部产生意见分歧,保安会不得不将选务领导权移交天福宫,陈嘉庚本人亦备受排挤和冤屈,由此酿下闽帮内部长期盘桓的权力之争。剖析此段鲜为人知的重大事件史,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陈嘉庚个人生命史、华侨民族主义以及20世纪上半叶新加坡华侨史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嘉庚对卫生问题有高度的认识,其卫生观表现在考察祖国的卫生状况、撰写和赠送卫生专论、提出注重卫生的主张建议、以石雕形式宣传卫生知识四个方面.陈嘉庚卫生观增强了祖国民众的卫生健康认识自觉,改善了家乡厦门的医疗卫生条件.陈嘉庚卫生观与当代"健康中国战略"有一定的关联,对于当前我们在国内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在国际上交流卫生建设经验、促进全球人类健康等都有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9.
陈嘉庚(1874—1961)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抗战爆发前,他领导华侨赈济灾民、抵制日货,唤醒侨民、激励爱国。抗战全面爆发后,他领导南洋华侨全方位支持祖国抗战。抗战胜利后,他组织调查委员会,调查日军暴行和侨胞损失,留下铁证。他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甲申初夏,风和日丽。我随旅游团去厦门,有幸拜访了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集美。集美位于厦门岛的西北部称集美学村。这里环境优美,各式建筑和雕塑别具一格,特别是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爱国情怀,让人敬佩,令我难忘。陈嘉庚先生的故居是一幢二层小楼,设施简朴,二楼有工作室、卧室、餐厅等。室内的旧沙发包布已磨损,靠垫有破洞,床边有褪色的蚊帐。毛背心已破得不辨颜色,旧手杖上的包头铁皮已裂开。这些遗物反映了陈嘉庚先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室,以图片、文字和实物等生动地展示了陈嘉庚先生南洋经商、爱国爱乡、倾资办学…  相似文献   

11.
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倾资兴学"的事迹广为人知,倍受称颂。本文着重从陈嘉庚所处时代华侨与祖国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兴学动机、目标、功绩及影响。论述陈嘉庚以一介侨商的身分,把教育强国作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一生的国民自觉精神,以社会一员的身分,不为名利不求回报,甚至不惜牺牲企业和个人全部财产的敬业精神,是他兴学活动的突出特点和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2.
教育救国:陈嘉庚倾资兴学的思想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嘉庚的兴学动机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救国,"教育救国"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与20年代一般的"教育救国论"有所不同.陈嘉庚的教育救国动机,产生于愚昧、落后的旧中国,来源于海外华侨赤诚的爱国主义热情;凝聚了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也是他的教育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既符合实际又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陈嘉庚对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进行了透彻的、系统的、具有前瞻性的论述,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嘉庚光辉的一生孕育了伟大的精神,陈嘉庚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诚信重德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勤劳俭朴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六个方面。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陈嘉庚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源流》2007,(10)
1941年6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带领"南洋华侨慰问团",从新加坡回到中国慰劳抗日将士。蒋介石拨巨资隆重接待陈嘉庚,希望他对国民党有个好印  相似文献   

15.
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热心兴办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世人皆知的。而他墓地的选择、棺木的来历和安葬经过却鲜为人知。最近,笔者采访了当年跟随他工作多年和参加安葬嘉庚先生的工作人员,他们披露了内情。 现住厦门、从事殡葬工作30多年的退休工人吴火木同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1961年6月,陈嘉庚病危,厦门市民政局领导接到市统战部通知,将陈先生的棺材运往北京。殡葬管理所的8位  相似文献   

16.
陈嘉庚是著名的华侨领袖,是二十世纪海外华人的杰出代表之一。作为一位出洋谋生的商人,陈嘉庚经济事业发达的时间并不长。一九二三年至二五年,是陈嘉庚公司鼎盛时期,全部资产共约二千万元新加坡币,而他生前为在侨居地新加坡和他家乡福建兴办学校,为赞助祖国的民主运动和抗日战争所捐出的钱,总计在二千万  相似文献   

17.
陈嘉庚注重报刊舆论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南侨日报》频频发表言论,揭露蒋介石政府腐败独裁、祸国殃民;称赞共产党廉洁民主,有能力建设新中国;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宣传中共良善政治,将祖国复兴大任寄望于新政府;构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以建设新中国。陈嘉庚在《南侨日报》上的言论从海外舆论领域强有力地参与了人民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做出重要历史贡献。他在《南侨日报》的评论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创作特点,奠定了他著名时政评论家的地位,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匡世济民、救国安邦的本色和秉性。  相似文献   

18.
陈嘉庚深受中国传统孝道的影响,青少年时代,他自觉按照儒家孝的规范“修身齐家”,在家庭生活中处处体现了一个孝子的情怀。陈嘉庚的孝道观念是在闽南文化和陈氏家族遗风的熏陶下形成的,也与他幼时所受儒家教育和家庭影响分不开。考察青年陈嘉庚的孝道实践,剖析其孝心、孝行的文化渊源,可以从一个侧面探寻陈嘉庚精神形成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陈嘉庚(1874—1961)是20世纪初期新马华侨社会的杰出爱国领袖,著名教育家。他一生倾资兴学,堪称。桃李满天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陈嘉庚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和他生活的历史时代和他长期的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 陈嘉庚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宋末避难迁到福建。陈嘉庚诞生在民族英雄郑成功“延平  相似文献   

20.
略论陈嘉庚的教育哲学观孙谦有关陈嘉庚兴学办学活动的研究,至今已取得相当成果。一些文集与专著的出版和大量论文的发表,对于理清陈嘉庚的兴学动机与过程以及办学特色和作用,都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无可否认,许多问题的讨论还停留在就事论事阶段,尤其是对陈嘉庚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