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连戏发轫于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间,河南是目连戏的故乡。在河南大部分地区,目连戏曾以各种形式长期演出并广泛传播。现存河南目连戏源于北宋《目连救母》杂剧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在情节上,它较多地接受了宝卷和民间传说的影响;在思想蕴涵上,它更多地吸纳了源于社会下层民众艰难生活现实的特殊的"孝"观念,从而与儒家传统观念呈现出明显的疏离;在表演形态上,河南目连戏部分地保留了宋杂剧"滑稽"和"杂"的特色,以及古时乡人傩的成分,并以较为完备的戏曲形式表现出来,是三者的有机结合。河南目连戏具有民俗、宗教和戏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河南地方戏曲有着辉煌的传播史、发展史,剧种之多、流传之盛、戏曲资源之丰富,全国很多省份都难以企及。但河南的民间剧种也存在许多严重问题。文章对河南地方戏曲的存在意义、危机现状、濒亡原因等加以分析和论述,进而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刘文峰 《南都学坛》2023,(6):123-124
戏台并不是孤立、无生气的一座普通的建筑,而是富有生气、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它反映着戏曲发展的历史面貌。考察和研究古戏台是研究戏曲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借助古戏台及其有关资料,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戏曲形式的演出场所以及观演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随着豫剧演出在河南境内的繁荣,培养演出人才的科班在省内各地出现并迅速发展。与个体授艺相比,科班传承在组织形式、授课内容、舞台实践等方面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科班传承改变了此前豫剧技艺传承的零散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豫剧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原是最早拥有戏曲艺术所有成分的地域,并且具有多种艺术相互碰撞、融合的良好文化环境。中原是培育戏曲的摇篮。在戏曲文化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中原人的社会生活、民众的文化心理转化为艺术元素源源不绝地注入戏曲文化,中原文化决定着河南戏曲的发生和演变的进程。河南戏曲的强大的吸纳力、惩恶扬善的思想倾向、崇尚自然美和深具阳刚之美的艺术风格等特点均源于中原文化精神的滋养。它不断地从中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营养,又时时地丰富、充实着中原文化,对于强固中原文化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俗名“靠山吼”。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为考察中心可以看到,清末民国间,报纸与戏曲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报纸开辟戏曲栏目阶段,专刊性戏报阶段,戏报的成熟阶段。报纸在近代社会的兴盛,对戏曲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报纸对明星效应的营构、戏曲改良的宣传、戏曲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公共活动的报道,有利于戏曲的商业运作、自身的变革和发展空间的拓展,从而为戏曲的发展营构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媒体对外传播与地方形象、地方软实力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河南报纸对外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时政新闻内容冗长、文化味道弱、创新创业科技报道分量较小、广告意识不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戏曲艺术是以传播的方式存在和繁衍的。戏曲以舞台演出形式所进行的传播与借助媒介的传播始终处于同一进程中,二者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约束关系:戏曲舞台演出传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媒介传播的内容,媒介对戏曲的宣传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戏曲舞台演出传播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戏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0.
河南回族来源考略胡云生河南回族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唐宋时期。整个元代,以各种方式留居河南的回回人,构成了河南回族来源的主体成份。其后又以其为核心,大量的移民迁入,乃是河南回族来源的重要构成。另外,河南回族中的其他民族成份,也是不可忽视的。研究河南回...  相似文献   

11.
冯建志 《南都学坛》2011,31(6):131-132
明清时期河南戏曲碑文大量存在的原因有二:一是戏曲艺术和神庙祭祀结合起来,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交相辉映,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二是商业发达,各地商人之间的交流频繁,从而在各地修建了为数众多的商业会馆。在此背景下,商人、地方士绅集资兴建了大量的会馆戏楼、神庙戏楼,很多戏楼在修建过程中立下石碑、戏碑。明清时期的戏碑、碑文文化内涵丰富,一般都记述了修建戏楼的始未经过、何人筹建以及迎神赛社、春祈秋报等内容,起到劝善惩恶、教化民众、宣扬传统社会规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相比于宋元时期戏曲以舞台表演为主的传播方式,明代戏曲除舞台演出外,其文本传播也日渐勃兴,并在明代中后期演变成一种时尚.戏曲传播方式的这一变化,促进了曲白的典雅化、文本的规范化以及戏曲演出的陌生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明代的戏曲变革.  相似文献   

13.
几十年前,京剧大师梅兰芳首次到上海演出,当时有人很为他担心,尽管梅兰芳在北方赫赫有名,但是南方人却对他很陌生,会不会遭冷落?戏园老板胸有成竹。演出前的一天,他在某大报上刊登了只有“梅兰芳”3个大字的整版广告。第2天一早,报纸头版又出现了“梅兰芳”3个醒目的大字。这样  相似文献   

14.
云南戏曲渊源于原始综合表演艺术,在明清时期,受外来移民文化、外省入滇戏班等因子的影响,本土戏曲经过和外来戏曲文化的融汇与交流,逐渐发展并成熟。主要体现为戏曲创作成果丰硕,形成了节日、民俗及私家演出等多样化演出形式,到清代中叶,逐步形成了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滇剧、傣剧、花灯等剧种,同时,戏曲文化传播的渠道广、影响深,戏曲品评伴随着演出、剧本阅读等传播过程。结合明清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梳理这一时期云南戏曲发展的历史文化状态,对开展戏曲研究和戏曲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岭南古代地方志和碑刻里保存了不少戏曲资料。它们记录了岭南古代歌舞音乐和早期戏曲的生存状况、演出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信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官方和社会的意见。其内容主要包括本土音乐歌舞、中原传统音乐、俗节典庆演出等,也包括一些创作和批评,是研究早期戏曲形态和地方戏曲形成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6.
略论宋代的请戏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研究它的请戏习俗有助于了解当时戏剧繁盛的文化空间,这对探究当前”戏曲危机”的原因以及探讨戏剧如何走出困境也有着重要意义。宋代的清戏习俗主要有庙会演出,节庆演出,寿庆演出,祀祖演出和宴会演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河南豫剧常派唱腔属于梆子腔的一种,它以优美的唱腔,清晰的吐字咬字及汲取各派唱腔艺术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在全国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常派唱腔在行腔规律、情感表现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性,即以“美以数取,情态美”为其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书中展示了清代雍乾时期戏曲发展的盛况,描写了贵族士绅人家堂会做戏的程序、剧目与演出的整个过程,还详尽叙写了“莫愁湖湖亭大会”这一空前的“选美”与戏曲旦脚大串演的情况,为这一时期的戏曲研究提供许多史事与实证。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戏曲最一般的表演形式,随处作场诞生于戏曲的萌发时期,并一直延续到后世。其特征是表演过程的流走性、演出场合的流动性以及童子功搬演的自由性。随处作场是形成戏曲审美特征的现实基础,决定了戏曲舞台是没有指向性的、具有极大自由度的“空场子”。  相似文献   

20.
张岱与戏曲艺术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地域及家庭环境诸因素使张岱喜爱并精通戏曲艺术 ,他和当时的曲坛名流广泛交游 ,在剧本编写、唱腔鉴赏、演出指导等领域造诣不凡 ,针对晚明的戏曲风气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他的有关诗文描绘了群众戏曲演出活动的盛大场面 ,记载了私家戏班的表演水平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