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陈寅恪的“旧巢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林 《文史哲》2003,3(4):128-133
《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篇至痛至哀之文 ,而陈寅恪寄寓其中的历史之感与家国之情均由“旧巢痕”而起 ,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创作“心理原型”。因而 ,对此“旧巢痕”意象加以详细审视和追究 ,似可找到陈氏之诗的根源所在。陈氏之“旧巢痕”一语 ,大致有远、近二源。其远源始于北宋著名诗人苏轼 ,其近源则见诸乃父散原先生 190 1年所作《书感》一诗。而其深层含义 ,则宜解读为那个直接生产了中国旧日世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制度之彻底崩溃。  相似文献   

2.
在"种族—文化"观念的影响下,陈寅恪提出了"河朔胡化"说。该说的问题指向在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而非河北藩镇的社会属性。由该说引起的关于河北藩镇"胡化""汉化"的争论,偏离了陈先生提出该说的研究旨趣,应当有所修正。对河北藩镇客观存在的"胡化"现象,不应再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着重考察唐代社会对这种现象的认知。唐廷在政治上的认同与士大夫在文化上的异见,表明了"胡化"现象虽然造成河北藩镇与唐代社会在文化上的差异,但并不足以引起双方政治关系的剧烈变动。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史学"真了解"的精神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以"通识"求得对各种史料价值的"真了解";二是参证各类史料求得对史实的"真了解";三是主张以"通识"求得对社会历史的"真了解"。陈氏能很好做到史学"真了解",在于主张历史研究必须具备"通识",即,从文化和民族的高度来研究中国历史,要坚守中国文化的精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史学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4.
夏中义 《学术月刊》2023,(12):122-135
自1940年以降,在“诗—史”关系论域,陈寅恪(下简称陈),钱锺书(下简称钱)相继有各自的思辨路径暨诗学建模。陈从未臧否钱的诗学观,然从1942年《谈艺录》脱稿到1984年《谈艺录》修订本,乃至2002年三联版《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所辑钱1978年的意大利演讲,钱数落陈的“诗—史”建模已逾半世纪。新世纪以来,学界介入此案之“孰是孰非”者渐多,大多数著述是判“钱是陈非”,其共同点是皆以钱著所主张的“诗—史分界”说为准绳,来径直错判陈的“诗—史”建模;却几无文献可证明错判者对陈著《隋唐制度渊源》《唐代政治史述》《元白诗笺证稿》也下苦功细读过。故错判者始终未识陈是以社会史家暨文学批评史家之“角色叠加”视角来构建其“诗—史”观,进而不解陈在唐史视域所设定的“以诗补史”(归属史学),竟异质于陈在唐传奇视域所设定的“诗俟史证”(归属诗学)。其结果,也就形同“众声喧哗”地表决,错判了在“诗—史”观一案的“钱是陈非”。本文所谓“献疑”,是愿在对钱著、陈著作一视同仁之文献细读的前提下,指出钱对陈的“错判”,根子亦在钱作为诗学巨子之“臆见矜高”,而对陈著(特别是《元白诗笺证稿》)未肯系统“...  相似文献   

5.
6.
学术界普遍认为“胡化说”是陈寅恪的独创。然而,本文通过梳理史料发现,尽管“胡化说”是陈演恪先生整个史学研究的渊源,但其由来更多地取自唐宋史家的研究成果。以陈寅恪“胡化说”的由来为切入口,对此进行论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7.
陈寅俗虽无研究《红楼梦》的专文,但在其他论著中,特别是在《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等红妆研究论著中却反复提及《红楼梦》。他关于《红楼梦》的论述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体评价方面,认为《红楼梦》是大事均有所本的写实之作,后四十回亦为曹雪芹所写,全书结构不够精密等。二是在红校研究方面,经常以《红楼梦》作为参照系,将其所赞颂的历史上的真实女性(如柳如是及《再生缘》的作者陈瑞生)与《红楼梦》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如林黛玉)进行比较,从而寄寓自己追求个性自由和精神独立等诸多情怀。  相似文献   

8.
杜国庠先生担任广东学术界主要领导期间,尽可能保证陈寅恪先生的良好工作条件。他对陈寅恪先生的真诚尊重,源于他崇高的人品,深厚的人文精神,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良知。  相似文献   

9.
桑兵 《文史哲》2011,(6):52-67
陈寅恪究竟是一般称许的学贯中西,还是有人所指西学不佳,值得探究。所谓西学,其实只存在于东方人的心目之中;即使西方人要想贯通西学,也几无可能。至于学贯中西,可以说任何人绝做不到。作为方便名词整体而言,相比于同时代的中国学人,留学时间长、所到国家多的陈寅恪的西学算得上出类拔萃,甚至是西学最好的有数之人。其西学主要集中于文史方面,还一度是中国研治西人东方学的首席。此节不仅得到留学生和通西学人士的承认,其本人还被推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译委员会委员。陈寅恪主张尽量吸收外来学说与不忘本来民族地位相反相成,绝不挟洋自重,舍己从人,很少称引附会西学,宁愿仿宋儒先例,取珠还椟,以免数典忘祖。在批评一味趋新者的西学为过时的格义之学时,才显示其对国际学术界元和新样的了解与把握。其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的主张,为中外学术文化融通取向的高妙境界。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像陈寅恪这样被国民党积极争取却又留在大陆的著名知识分子加强统战工作,其不仅在组织上争取,而且通过个人游说,希望陈寅恪能够北上任职。但陈寅恪一方面鉴于岭大的优待,另一方面鉴于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之不甚信任,故对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只是消极回应。1953年底,中国科学院派专人南下劝说陈寅恪北上。陈寅恪虽有所心动,但鉴于其南下岭表,是想成为文化托命之人,以转移一代世风,再加上郭沫若的挑衅,最终他拒绝北上。此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加紧对陈寅恪的统战。对此,陈寅恪在表面上虽有所回应,然内心里却与中国共产党逐渐疏离。尤其,在1958年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而退出教坛之后,陈寅恪的“遗民”情结趋重,以致在“文革”期间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而公开表示对中国共产党的不满。虽然如此,这并不表示他反对中国共产党。只不过他想做文化托命人,故对中国共产党的诸多政策表示不满。  相似文献   

11.
彭玉平 《学术研究》2006,(7):139-143
清代词学家多通过编纂词选来彰显自己的词学观念,陈廷焯是其中突出的一位。陈廷焯早年编纂的《云韶集》,本诸《词综》,为浙西词派张目;晚年的《词则》,鼓吹大雅,以成复古之志;拟编的《古今二十九家词选》则穷源竟委,更注重构建正变交替的词史体系。选本的变化体现了陈廷焯词史意识的成熟,也反映了其词学观念从信奉浙西词派到尊崇常州词派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苏轼"和陶诗"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熙珍 《学术研究》2004,(7):133-135
苏轼“和陶诗”在意象展开的方式上与陶诗有所不同 ,但在精神境界和意境层次上与陶诗是相通的 ;苏轼和陶不是“敛才就陶” ,他所追求的不止是诗歌艺术的完满 ,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的完成。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康有为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开风气的人物,学术界对于他们之间的学术关系鲜有探讨。本文指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实来自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进而指出,在学术取向上,民国初年由经古文学转向经今文学,胡适的《大纲》、顾颉刚古史辨都与康有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看作是晚清经今文学的继续与终结;在治学方法上,胡适的“历史的方法”与“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实际上亦受到康有为治经方法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魏中林 《学术研究》2004,(1):130-137
钱钟联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于清诗研究贡献尤巨。《钱仲联论清诗》是钱先生对清代诗学的系统论述,由魏中林教授据1987年听钱先生讲授清诗时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整理者为呈现钱先生讲授时的原貌,基本上按讲授顺序实录,未作删减。2003年秋,魏中林教授将整理稿呈钱先生,蒙96岁高龄的钱先生亲自审阅校订、写作跋语并题写题名。今钱仲联先生不幸于2003年12月4日去世,我们特将钱先生的跋语置于文首,与钱先生论清诗正文一并刊出,以表达对一代国学大师的哀思和敬意。《钱仲联论清诗》共分8个部分,我们刊出的是第一、二部分,其余各部分将由《韶关学院学报》于今年内陆续刊出。  相似文献   

15.
严复晚年思想的变化及其归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甄建均 《学术研究》2000,(8):101-104
本文从严复思想变化的内在理路入手,论述其晚年思想的归宿,试图从其思想内在矛盾的悲剧性冲突中,去把握近现代以来,两极相通的两大思想派别——新文化运动和新儒家思想——所寻求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欧阳英 《学术研究》2000,1(6):80-85
在西方,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以自由哲学著称于世的,但是强调自由只是其终极目的,而其真实的存在意义,实际上则在于试图鲜明地表明一种行动观。正因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反映了一种行动观,所以,将毛泽东实践观与萨特存在主义实践观作比较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与把握毛泽东实践观的理论内涵与理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范文澜对史学比较方法的成功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秀青 《学术研究》2003,(11):99-104
比较研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范文澜先生在他的代表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和《中国近代史》,(上)中,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法。范老通过运用比较方法,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进程、客观分析了历史人物、展现了传统文化精华,其成功经验对于我们的研究工作仍具有宝贵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段云章 《学术研究》2000,1(1):75-83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近代化进程中,常常出现“落后优势论”、“超越论”和“非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各种构想,这是奔腾于世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股进步潮流交汇的产物。它对这些国家的近代化进程有过较大影响,并赋予其近代化道路以令人瞩目的新特色。在这当中,孙中山在这方面的构想,很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和品味。  相似文献   

19.
黄建华 《学术研究》2003,(10):127-131
为了迎接纪念梁宗岱先生 1 0 0周年诞辰的活动 ,我们搜集、整理了他的学术成果 ,并对他的生平作了一番认真的考察 ,我惊讶地发现 ,按目前的高教职称评审“条件” ,梁宗岱是不够格当教授的。我们且撇开那些不便对照的条件 (例如“思想政治条件”)不提 ,就看看其中的三条“硬件”。1 .学历 (学位 )条件。梁宗岱游欧七年 ,先后进过巴黎大学、日内瓦大学、海德堡大学、佛罗伦萨 (旧译翡冷翠 )大学 ,但别说是硕士、博士学位 ,他连学士学位也没得过。当时留洋的学子 ,哪怕是进不入流的大学 ,好歹都拿个博士头衔回来 ;梁宗岱进的是欧洲的名牌大学 ,…  相似文献   

20.
皮陆唱和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福标 《学术研究》2002,(4):126-130
皮日休、陆龟蒙二人是唐末较为活跃的作家。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努力从细琐处求全求变 ,在文体上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斗巧意识。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 ,他们急切寻找“诗敌” ,互相切磋诗艺 ,以求突破 ,因此 ,他们之间有较为著名的松陵唱和的发生。对皮陆二人唱和活动的心理进行剖析 ,有助于认识唐末诗歌的通俗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