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对动机(motivation)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的行为动力的研究。当我们关注一个人的动机时,就是试图理解或解释这个人为什么(why)要这么做。动机是人性的重要方面,自然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动机心理学在现代心理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的动机从起源上可以被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前者主要包括饥、渴、性、母性、睡眠、避痛等;后者的范围广阔、种类繁杂,但心理学家较为重视且研究较为充分的是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一、交往动机交往动机(affiliationmotive)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  相似文献   

2.
知识型微信社群是移动社交时代用户进行交互式学习的新型虚拟社群.文章依托社会心理学经典的动机过程理论“自我决定理论”,从自主需求、关系需求和胜任需求三个维度,构建了参与动机对参与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通过网络问卷测量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得出结论:学习动机、社交动机、成就动机对用户参与行为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兴趣动机和互惠动机并不直接影响用户的参与行为,其中兴趣动机通过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互惠动机通过社交动机和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间接地影响社群用户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3.
合作和竞争对中学生学习焦虑、成就动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晓红 《云梦学刊》2001,22(6):89-91
运用自然实验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较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和竞争学习教学方法对中学生学习焦虑、成就动机的影响,探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动机水平的较佳模式。结果表明,合作学习教学具一定的优越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比竞争学习教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就动机。  相似文献   

4.
恶有诸多种表现形式,相对于有邪恶动机和主观故意的恶,平庸之恶是指个人因无主见、盲从而导致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损害,是一种因麻木、冷漠而导致的无明显作恶动机的恶。从人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来看,平庸之恶具有某种终极性,它是我们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无法回避的一种恶。与其他的恶相比,平庸之恶有三个基本特征。平庸之恶是一种个人无思想之恶;平庸之恶往往隐匿于群体性之恶中;平庸之恶是一种会造成较大甚至巨大损害的恶。在现代社会,平庸之恶一般存在于科层制管理、社会公共生活、网络社会中,体现为制度异化、道德冷漠、网络暴力等问题。尽管个人在平庸之恶中没有明确的作恶动机,但无论从动机论还是从效果论的角度看,他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否则对于受害者、对于能坚守良知与正义的人来说都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5.
略论青少年的表现欲佟丽君表现欲,即表现的欲望。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是人对自我存在的自觉意识。表现欲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和成就动机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推动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动力。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将关系到人的一生的发展。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因...  相似文献   

6.
以李克特式的问卷为基础,辅之以访谈,对800名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有6种类型:内在兴趣动机、信息媒介动机、外部强制型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学习情境动机和成就感动机.学习者个人因素对学习动机类型有一定影响.女生的内在兴趣动机高于男生,而男生的个人发展动机高于女生;高水平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动机高于低水平学习者;文科学生的内在兴趣动机、外部强制型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和学习情境动机均高于理工科学生.  相似文献   

7.
行为来源于动机。道德行为作为反映人们社会属性的特殊行为,自然离不开人的各种性质和程度不同的动机作用。在作用于道德行为的诸动机因素中,自尊动机是普遍存存的,它的作用是重要的,但易被人们所忽视。 自尊动机是普遍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心理要求,主要表现为一种实现尊重需要的心理反应:其一,自尊动机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必须以文明社会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前提。人与社会隔绝不会产生自尊动机;短暂的独自活动,自尊动机会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8.
创造是一种人工性的从无到有的实现过程,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动机与兴趣、想象与直觉、感觉与思维、灵感与哲学、胆识与情结等人的思维感情心理因素是激发个人创造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文化消费的特点和规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所使用的文化概念只是狭义的文化概念,它的限定范围是:以文学艺术为主体,包括音像、出版和以此相应的文化艺术服务。文化消费就是指上述范围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相对而言,它是人类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消费活动,有着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们。一、文化消费动机的生理原因及其类别人们的各种消费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消费动机引起的,消费动机是消费行为的直接原因,没有消费动机也就不可能有消费行为。文化消费动机是指能够引起人们购买某种文化产品或选择某一货币支出投向的兴趣、意图、愿望等的动机。人的消费动机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反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假设的争论:本源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人假设"争论的本源在于人类行为动机和行为模式的多样性。"经济人"假设虽然符合了客观现实的唯一性,却否定了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它只是代表了个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较为普遍的经济理性,未能代表人的本质,从而不能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解释人的经济行为。"经济人"的"自利""利己"是争论的第一个焦点,核心问题指向经济研究是否应该将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确定为"利己"。现实中的"利己"与"利他"共存表明将"自利"作为唯一动机进行经济研究忽略了其他动机对人经济行为的影响。"理性"是第二个焦点,核心命题在于将"理性经济人"的"最大化行为"作为经济活动主体普遍行为模式是否合适。事实上,利益的最大化目的与利益最大化行为存在矛盾。由此,超越"经济人假设"需要以人的本质作为经济研究的逻辑出发点。经济研究中的人是在特定经济关系中不断进行"直观自我"的个人,是从他人和客观世界的交互运动中通过"直观自我"而不断发展的人。从人的本质出发,超越"经济人假设",需要从实践中确认"人的动机和人的选择理性"的能动性根源,即确认人的实践行为。行为的选择由社会对象化的结果与个人社会化的相互作用所决定,而非经济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现代旅游因个人主体地位的重新确立而成为一种个人体验、一种社会现象以及生活方式.文章通过分析现代旅游者的价值观、行为和动机等,说明现代旅游是一个旅游者主体地位凸显与消解并存的过程,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学与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生活方式文明,它是现实的、历史既得的两个文明成果在个人、社会群体、国家民族生活行为上的总积淀。对生活方式是否文明的考察,不仅注视人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直观的复述,更应从这些行为中透视它所蕴含着怎样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这些关系是否符合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发展.是否映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生活方式是个复合概念。人们怎样生活,是同人的生活目的、思想动机、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密切联系的。人的生活方式是否文明.需要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寻找根据。(一)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与…  相似文献   

13.
在发展市场经济中企业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我们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增强企业活力的诸多因素中,利用现代管理手段,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的“软”环境,有效运用激励原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利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激励是一种有效的现代领导方法,它具有别的领导方法不可取代的作用和相对独特的内容。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方法。它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地讲,激励就是使外部的刺激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的过程。外…  相似文献   

14.
健康是一种道德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军  柳琴 《兰州学刊》2006,(2):8-9,4
人的社会性与交往性决定了个人的健康并非只是个人的私事,个人的健康与他人的健康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所以它不是道德上中立的事情,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一种道德选择,其道德义务性的重要根据就在于个人健康直接关系到公共的健康。每个人都有健康的权利,但是个人的健康状况可能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所以一个人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就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由个人自由选择所导致的个人不健康是不道德的。健康不仅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也是公民对他人和社会所负的一种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5.
一、动机的基础理论动机是指行为的动力(Petri,2003),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动机也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不但直接观察而且可以通过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来表示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的、要求活动来引起个体行为的方向,提供原动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长弓 《理论界》2000,(4):58-59
行为科学认为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实践证明 ,一个人 ,越是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越是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就越能明确自己工作和行动效果的社会意义。这种对社会义务的认识 ,对社会目标的追求 ,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信念 ,便能化为个人的需要 ,成为一种高尚的社会性动机。所以 ,必须经常地对职工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的教育。这对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而奋斗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合乎社会进步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人的需要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既有理论的回顾,从个人投资选择与金融制度、金融产品的内在联系分析入手,对个人的储蓄动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进行金融投资选择实际上就是与社会其他个体达成一种全社会的动态利益均衡,其最终目的是保证个人利益不损耗和一定程度的增值.储蓄作为个人初级的、低风险的投资方式,个人投资选择目的是保证生存的可持续性、个人资产需求的合理配置以及个人社会位置的稳定和向上迁移.巴曙松博士指出,金融技术也是生产力.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中国金融技术滞后的负面影响远大于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的影响.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实践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了解个人储蓄动机的目的,是向金融产品的设计者和供给者提供一种参考,使未来的金融产品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满足个人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业的服务层面和服务竞争力,推动我国金融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杨子江 《学术研究》2001,(4):134-137
自序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文体,兼有史学性与文学性,它是作家在自己著作的序文中,以自我叙述的形式,在记叙创作动机、创作过程的同时,涉及作家身世的一种文体.从自序到自传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一种倾向.自序式的自传由于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容易导向文学性,使之产生一种理想主义的形象,故易于出现虚构、虚拟的成分,出现自我调侃的谐趣之文,呈现出从史传纪实性走向文学虚拟性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当代婚姻的社会动机和个体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姻是两性结合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制定婚姻制度的动机就是婚姻的社会动机。婚姻的社会动机与个体机动是有差别的。它的出发点不是个人生活和生理,而是群体两性关系和群体生活、生育等利益。从群体性关系、群体生活和生育利益出发制定的婚姻形式具有强制性和合法性,这是婚姻的本质。制定婚姻制度所追求的社会作用,是通过婚姻的允许和禁止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社会制定婚姻制度的动机体现在允许和禁止的规定之中。从中国的婚姻发生学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有婚姻之前的人们称谓的“杂婚”“群婚”实质上是无强制规定的“杂交”  相似文献   

20.
博客营销——消费社会的独特文化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立 《云梦学刊》2008,29(5):148-150
一、博客成为网络营销的新领域 博客简称Blog,即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它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以网络形式出现的一种个人出版物.其写作者(Blogger)就是那些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