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幕府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到了清代,幕府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为广泛,并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试对清代幕府的类型与特点,作一分析说明,以期对清代幕府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 根据清代幕府内部关系与活动的性质,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1)军营幕府;(2)行政幕府;(3)专职幕府;(4)艺文幕府。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一、军营幕府。清代的军营幕府主要是指驻防将领即所谓“武职”的幕府。清代前期由八旗兵和绿营兵负责国家防务,嘉庆时始大募乡勇,后来又有湘、淮军的崛起,清季则由新军起弹压之责。这些驻扎在全国各地的常备军,是清代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清代国家政治体系,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军队系统;一是地方行政系统。也就是当时所谓的“军政”与“民政”。在军政系统中,除中央设置统制机构和京城驻军外,大量的军  相似文献   

2.
清代在各省设置督、抚和藩、臬、道等各级监司,这种制度与现代政治中的地方行政分层制度性质不同,主要职能在于督导、规范州县官行政.督抚监司在督导监察州县行政方面各有其权责.然而,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效果却不理想,不仅未能实现其督导和监察州县行政的本旨,反而造成许多严重的弊端,发生了严重"异化".它严重干扰了州县政府的行政,给州县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力负担.督抚监司制度实行的结果,一方面限制了州县官的施政权力,消磨了他们的施政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却未能阻止他们剥民、虐民.中国传统政治单纯通过"以官制官"的体制内监察,无法解决政府运作的规范与廉洁问题.  相似文献   

3.
县衙是传统中国地方行政展开的基础与重要空间,与县政建设及地方民生之关系密不可分.以苏州府为中心的吴中地区,在明清两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里的州县行政既很成熟,又较复杂.本文以县衙的考察为中心,扼要地分析了其内部建构与外在表征在明清两代的若干变化侧面,进而论述县衙与地方社会的内在关联,以及在当世民众心目中的感觉与评判,并藉此透视州县行政与社会关系的地区差异和时代变迁,从而对帝国后期的州县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评判.  相似文献   

4.
清代新疆道制建置沿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轶群 《兰州学刊》2007,(3):154-156
清统一新疆后,实施军府制统辖下多种行政机制并行的边疆管理体制,仅在东部地区实行与内省相同的道、府、州县制度,即镇迪道的建置及其管辖下的各府厅州县,对于清代新疆东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末新疆建省,设置四道,以中央政府直接统治的州县制度取代了"因俗施治"的军府制下多种行政制度并行的间接统治体制,使得新疆内部地方行政制度划一,并与内地省份划一.这同时也是与清政府加强边疆地方民政管理的需要是相适应的,对新疆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以及政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其他边疆地区的地方行政建置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5.
作为清代“官箴书”的代表作品之一,《钦颁州县事宜》一书在内容上基本涉及到州县衙门日常事务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部权威性的“州县指南”.该书是在雍正皇帝的积极推动下,由具有丰富行政经验的官员编撰而成;并经雍正审定后,谕令刊刻、颁发给全国的州县官员,是典型的通过皇权自上而下推行的“官箴书”.这既与雍正厉行整饬吏治的意图有关,也与他希望藉此弥补州县官的法律知识与从政经验之不足有关.在皇权的力量之下,《钦颁州县事宜》不仅传播范围广泛,而且在清代的州县行政与司法实践中持续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州县行政中,各项常规运作和其他兴革举措均须通过相关具有固定格式的文簿向上司衙门报告,各上司衙门对于州县的相关指令也要通过文字形式发出。这种文簿册报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弊端严重。它一方面具有马克斯·韦伯所谓“合法型”政治的理性化、法制化、规范化表征,另一方面具有“传统型”政治的人治、随意、无序性质;二者相较,后者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民生的影响更为主要。通过这种制度,可以较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行政制度的实相。  相似文献   

7.
清代保甲组织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保甲制度是封建国家州县之下、直接统治乡里的基层组织制度。在清代以前,保甲制度虽有不同的组织形式,但都是作为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而存在的,是封建统治的最低起点。所谓“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正说明了封建社会从地方到中央塔式的政权结构。在清代,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引起的赋役制度的变化,使封建政权对地方基层社会中民众的统治与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要求采用一套相应的更详密的制度。清代保甲制度通过对人户与村庄的严格控制,强化着封建皇朝的统治根基。它的作用无非是“使天下之州县复分其治”。具体而言,就是要“统一诸村,听命于知县,而佐其化理”。  相似文献   

8.
清代乾嘉时期出现了一批提倡风雅的幕府,这些幕府成为诗人、学者的聚集地.乾嘉幕府学术气息浓郁,以卢见曾、朱筠、阮元等人为代表的幕府,倡导学术研究,一度成为学术基地,乾嘉学术由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乾嘉幕府的文学活动,对清代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乾嘉幕府的文学活动,使清代诗文创作渐至兴盛.作为沟通“朝”“野”的纽带,幕府体现官方意识与布衣意识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孙朋朋 《社会科学》2023,(11):66-76
元代国家行政建制止于州县,然州县政府却时常面临着无法取得与其事权及支出责任相匹配之财权的财政困局。元代州县政府在这一财政困境之下,为节约行政运行成本不得不下放部分事权,社会力量则顺势协理地方事务,成为州县政府治理基层社会的合作者与依托群体。元代州县财政困境造成基层治理中政府的介入能力降低,乃至引发国家基层行政缺失问题。而元代社会力量则通过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建设、积极上陈弊政以及主持仲裁民间纠纷等途径,协助州县政府维持基层社会正常运转,并借机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此局面的形成既反映了州县政府治理基层社会的内在要求,亦体现了元代行政体制对财政需求的一种妥协。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20,(3)
州县摄官制度在唐代前后两期呈现出显著差异,其间缘由与地方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中唐以降,地方州县中活跃着大批自两京迁徙而来的侨寓士人。依托与朝廷卿相、地方牧守的亲故关系,侨寓士人成为州县摄官的重要来源。在岭南等地,甚至演变为一项地方人事惯例。对某些家贫无业的士人而言,摄官是一种变相的衣食之资、利之所系,而不仅是维系政务运转的人事制度。与摄官类似,唐后期地方行政中还有使府辟召以及正员州县官的荐授、奏留等选任机制。此类机制的萌芽虽可追溯至唐初,但均盛行于中晚唐,这多少都与士人侨寓风潮以及由此催生的仕宦“地方化”倾向存在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11.
聚众案件是基层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集中体现,州县衙门既是国家对地方社会实行控制的中心,也是基层民众和官府交涉互动的场所。通过考察州县官治理策略与聚众案件之间的互动关系,探寻清代官府针对聚众案件的预防、治理和控制机制,从中思考清代基层政权社会控制机制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相似文献   

12.
清代对州县官的任职定有完备的制度。知州由现任官员升任、调任,知县则大部分由进士、举人、贡生、吏员和捐纳人员除授;通过划分题缺、调缺、选缺等实现吏部与各省督抚之间的权力划分;州县官出缺后,新官通过委代、委署和补授等三种方式继任,任职程序和资格均有定制。有清一代,督抚采取各种手段破坏定制,实际上主导了州县官的任用。通过清代州县官任职制度的运作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政治对于地方行政首脑的权力进行制约具有合理性,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地方分权制度,这种制约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13.
尤陈俊 《社会科学》2022,(4):180-191
学界以往在探讨明清时期许多文献中皆有描述的“健讼之风”时,通常认为这是社会经济结构大变迁在当时一些地区造成的现象,并且在分析原因时尤其强调经济与人口这两大因素在当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宏观社会经济结构变迁所带来的影响这一面,还要同时关注司法/行政体制及其实践运作中那些变与不变也可能会对“健讼之风”造成的影响。就此而言,明清时期州县官更调频繁的总体趋势,对地方衙门处理词讼的能力造成了众多负面的影响,进而在不少地方加剧了“健讼之风”。易言之,当时州县官实际任期日益缩短的大趋势,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制度性影响因素。由此延伸开来看,明清时期那些关于“健讼之风”的记载所折射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便是,在司法与行政合一的基层官僚体制之下,那些包含官员任期在内的“制度资源”对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之大趋势的回应能力,总体上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14.
清代地方主管官吏,从州县到督抚,总要聘请几位能干的或有学识的人才,帮助自己处理日常工作,称为师爷。文献上称为幕宾、幕友,一般统称幕府。幕府是主管自聘的助手,不在国家官制系统之内,不属公职,但他们的地位得到国家的承认。他们没有固定资格的限制,没有年龄经历的要求,不经考试选拔,但须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和知识水平。因此,当时人们认为是读书人出路之一。幕府工作称为馆地,在幕称为处馆。幕宾在馆时,由幕主供给食宿,按季或按年致送修金。修金没有固定数目。待遇较教读老师稍优。幕宾和幕主是朋友关系,是平等  相似文献   

15.
在清代,由于行政经费的匮乏,在州县一级始终存在着一种由州县官所支配的独立财政。它的存在弥补了州县行政经费的不足,也有利于州县官履行自己的职责,因而清廷对此由痛诋转为默认。但州县独立财政毕竟是一种税外之税,加重了百姓负担。清代田赋税率名义上较低,但实际负担远远高于百姓的承受能力。清廷徒拥轻徭薄赋之虚名,不肯正视财政问题,听任非正式财政正式化,显示了清代财政体制的病态和因循。  相似文献   

16.
清朝的县级政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的县级政权秦富平满州贵族从白山黑水之中人主中原。为了建立和巩固其统治,沿用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在中央设内阁、六部制,作为其行政中枢机关;在地方建立了省、道、府、州县四级行政管理机构。县级政权是清王朝最基本的统治机构,也是清中央权力所及的基层的行政组...  相似文献   

17.
有明一代,明廷对福建州县共进行了13次调整变更,这些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今福建省县、市行政单位的面貌,对当今的福建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明代福建州县变更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地方人口的变动,二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是适应沿海地区的发展。州县行政单位的变更也在福建当地引发了一系列影响,在政治上,新县的设置维护了地方秩序的稳定;在经济上,新县的设置有助于制定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在社会上,新县的设置起到了促进地方教育文化发展的作用。分析明代福建13个州县的变更原因与影响,不但可以看出统治者为加强自身统治而花费的苦心,而且也可以看出州县的政治职能,为现今地方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幕府制源远流长,远在秦汉,幕府制就已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幕府制得以确立,降及清代,幕府制更是经久不衰。本文取清朝咸同时期的幕府作为研究对象,抛砖引玉,以推动史学界对幕府制的研究。一、洋务企业幕府论幕府遍及全国,从钦差大臣到一般的领兵将领,从督抚司道以至州县,都有自己的幕府。在此我们仅选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人幕府中的洋务企业来探讨。在咸同时期,曾李左一直都领兵作战,由于湘淮军是自己招募的,而不是国家的正规军队,相应的,他们的幕府也自成体系,相当  相似文献   

19.
魏光奇 《河北学刊》2008,28(2):76-81
清代对州县官的任职资格与程序等定有完备的制度。清咸同以后,督抚多方破坏各种有关州县官任用的定制;州县官委署与补用漫无章程;滥开捐例与滥行保举导致候补人员壅塞,吏治腐败,州县官任职制度因此陷于紊乱。透过晚清州县官任职制度紊乱的表象,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政治和社会体制中所存在的各种深层矛盾,主要包括"人治"与"法治"无法协调,官僚队伍恶性膨胀不可避免,以及良性政治不能见容于恶劣社会环境等。  相似文献   

20.
门丁是清代官僚政治特有的产物.州县官长的门丁活跃于政治舞台,发挥着巨大能量.但是,由于体制的缺陷,门丁薪水微薄、地位卑贱、前途渺茫,于是,他们借助自身便利条件招权纳贿、欺公卖法,拼命攫取法外经济利益,严重扰乱了州县司法秩序,加深了地方政治的黑暗.为了杜绝门丁之弊,州县官长们绞尽脑汁,其种种措施纵然有所收效,也不具有普遍性意义.门丁之弊芟除不尽,乃专制政体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