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瑷珲城是我国历史上边疆重镇。1674年(康熙十三年)清政府在黑龙江左岸明代忽里平寨旧址建了瑷珲城,又称黑龙江城,满语称萨哈连乌拉霍通。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朝命萨布素带领乌拉(吉林)宁古塔官兵一千五百人赴瑷珲建城永戍,并任命他为镇守瑷珲等处将军。1684年决定将将军驻地迁至下游十多里右岸托尔加城址(今瑷珲公社),人们习惯把江左的称旧瑷珲,江右称新瑗珲。  相似文献   

2.
翻阅历史资料,有关沙俄军队火烧瑷珲城的一条资料引人注目。这是沙俄陆军大臣致驻在哈巴罗夫斯克的格罗杰沃中将的电报,电报说:“皇帝陛下认为应当夷平瑷珲。”①发报时间是1900年7月23日。这是少见的关于瑷珲城的俄国官方资料之一。 1900年7月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自任侵华总司令;陆军大臣库勒巴特金任总参谋长;格罗杰克沃中将任阿穆尔总督驻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相似文献   

3.
清代中国东北边疆的管理问题,是中国边疆史和中俄关系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从一六八九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到十九世纪中叶沙俄逼迫清政府签署《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为止的一个半世纪多一点的时间里,中国清政府是否管辖了黑龙江流域这一广袤地域?以及如何进行管理的这一课题,作初步探讨。满族统治者于一六四四年南下灭明后,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土地辽阔的封建帝国,其疆域北抵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  相似文献   

4.
瑷珲条约签订前,俄国阿穆尔、滨海两州原是我国的领土。据苏联民族学家多尔吉赫估计,这一地区在十七世纪中叶有居民约34500人,其中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处以下、乌苏里江口以上一段的黑龙江北岸约为31000人,乌苏里江口以下的黑龙江两岸约为3500人①。居民多为土著少数民族。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涅维尔斯科伊以考察为名,强行侵入我黑龙江下游并建立哨所。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第一次出现了来自欧洲的俄罗斯人的居民点②。 1854至1857年,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先后四次武装进行所谓黑龙江航行“考察”,同时沿黑龙江北岸设立许多哨所和…  相似文献   

5.
一黑龙江是一个地处边疆,资源丰富,开发较晚的省份;又是一个建国以来进行了重点建设,发展较快的省份。这就使得黑龙江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有着自己的明显的特点。黑龙江省在历史上,整个经济的发展,落后于中原地区及辽南一带。因之,古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十分缓慢,虽然有过如唐代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在今宁安县渤海镇)和金代的上京会宁府(在今阿城县阿什河乡)等当时条件下比较发达的城市,但为数不多,且发展中断。元明时期设置的相当于今省县政权机构所在的城堡,以及一些军事卫所、驿站,经济上缺少发展,也没有延续下来。到了清代,这里才陆续出现了齐齐哈尔、墨尔根(嫩江)、瑷珲、呼  相似文献   

6.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作为侵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移民也掀起了巨大的狂潮。伪满时期黑龙江充斥了数以十万计的日本移民。本文拟就日本移民的概况、移民类型、移民的组织及日本移民对中国人民的迫害等问题作一论述,敬祈读者批评指教。一、日本移民的概况日本殖民主义者觊觎我东北地区的活动由来已久,二十世纪初期,日本通过《通商行船续约》、《东三省事宜附约》、《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先后将黑龙江地区的哈尔滨、宁古塔(宁安)、三姓(依兰)、齐齐哈尔、海拉尔、满洲里、瑷珲等地开放,准许日本人通商居住和进行贸易,这就给日本移民进入黑龙江地区提供了方便的  相似文献   

7.
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陶尔夫编者按:1998年5月14日是著名词学家、黑龙江大学教授陶尔夫先生逝世周年祭日。本刊特发表陶先生遗作《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一文,以表达对这位安贫敬业、鞠躬尽瘁的学者的深切缅怀与无限钦敬之情(一)清代的词学研...  相似文献   

8.
<正>2012年9月8日~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神奈川大学联合主办,后援单位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社会科学院、东  相似文献   

9.
《学问》2015,(2)
黑龙江中上游两岸是达斡尔人的祖居地,早在明末清初就建立了一系列城寨,其中多位于黑龙江左岸及其支流上,以精奇里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中下游为代表。17世纪上半叶,该区域的达斡尔人主动"内附"满清。中叶以后,沙俄侵扰黑龙江流域,达翰尔人被动"南迁嫩江之滨"。1900年"俄难"期间,余留在江东六十四屯的达斡尔人再次被动"南迁"黑龙江右岸。至此,黑龙江左岸已鲜有达斡尔人居住。南迁的达斡尔人为抵抗沙俄、驻驿屯垦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黑龙江地区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区域,各项事业开发都较内地为晚,直至清末民初时由于汉族人口的大量移入,才逐渐地改变了那种“极边苦寒之地,千里荒无人烟”的落后局面。自清代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止,该地区由外部迁徒来的人口近一千万人。其移民人口数量之多,在我国其它省区中绝无仅有。一、清代以前的人口迁移在远古时,黑龙江地区是古肃慎族的居住地。“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一名  相似文献   

11.
早在17.5万年前黑龙江地区就已有人类活动.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古代民族可分为东部的肃慎、中部的秽貊和西部的东胡三大族系,他们对开发建设古代黑龙江地区及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金灭北宋是中华民族内部事务,作为腐朽王朝的北宋是应该灭亡.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抗击沙俄,巩固东北边疆是有功绩的,但对黑龙江地区的封禁,使黑龙江地区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满族的故乡,黑龙江拥有丰富的满族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数以万计的满文档案,忠实地记录着清代黑龙江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历史,对于清史满族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满文档案是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资源宝库,开发利用其所蕴涵的诸多历史文化信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边疆文化的内涵,促进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地区近代社会的基础是有清一代所奠定的。黑龙江是我国东北边疆各族人民世代劳动、生息的地方,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就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先后有 、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在此建立过封建政权,但是都没有不间断地延续下来。清代流人开发黑龙江,特别是流民反封禁斗争,使这一地区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 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后方,独占东北特产资源,防止满族汉化以维持其军事统治力量,曾一度对包括黑龙江在内的东北地区实行封禁,不准汉族人民移居开发。康熙七年(1668)停止施行辽东招民例。二十年(1681)又将…  相似文献   

14.
《学问》2010,(6)
清代黑龙江的关内移民主要是来自山东、直隶的贫苦农民,时间大体集中在19世纪后半期。他们多从事农业并逐渐向工商业领域扩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移民文化。他们促进了黑龙江的开发和近代化进程,也带动了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5.
李志学 《学习与探索》2005,2(5):157-160
清代中国东北边疆早在清朝完成统一、沙俄入侵之前即已确定,并通过<尼布楚条约>固定下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沙皇俄国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致使在清政府管辖之下的世代居住和生活在此地的中国各族人民,随着国土的沦丧而成为俄罗斯的华侨华人,从而揭开了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割地成侨".  相似文献   

16.
《学问》2015,(1)
1898年中东铁路工程局迁至哈尔滨,中俄之间的交涉日益增多,吉林、黑龙江相继建立铁路交涉机构,杜学瀛曾任吉林铁路交涉总局会办,驻哈尔滨负责吉林铁路交涉事宜。日俄战争后,署理吉林将军达桂与暂署黑龙江将军程德全联名请求添设哈尔滨关道,获清廷批准,杜学瀛署理哈尔滨关道,与沙俄中东铁路管理局开展了诸多交涉事宜。除对俄铁路交涉之外,还开展主权交涉、土地交涉、税务交涉等。从杜学瀛履职情况看,哈尔滨关道无疑是以海关道成例设立的地方外交交涉机构,不是地方一级行政建制。  相似文献   

17.
《龙沙纪略》一书,是清人方式济所撰,是一部详尽记载黑龙江地区历史的地方志。有关黑龙江地区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以后,历代的史书都作过记载,但尚嫌简阙。清康熙年间纂修的《盛京通志》(三十二卷)和乾隆初年重编的《盛京通志》(四十八卷)等官书,涉及黑龙江地方的,还是比较粗略的。清康熙时人吴振臣的《宁古塔纪略》则记载了宁古塔将军(后改吉林将军)所属的松花江以东地区,主要是宁古塔一带的历史。详尽地记述黑龙江地区的大山名川,历史沿革,地理疆域,民族分布,时令风俗,物产贡赋,饮食起居的地方志,首推《龙沙纪略》这本书。前人对这部私人著述,有过较高的评价。如清代著名学者何秋涛在《考订龙沙纪略叙》  相似文献   

18.
关于啥尔滨名称的由来,历史上众说纷纭,曾有俄语的“大坟墓”、蒙古语的“平地”、满语的“晒网场”等多种解释。近日出版的《哈尔滨考》一书中,关成和先生认为,哈尔滨这个词既不是来自俄语,也不是来自蒙古语和满语,而是金代“阿勒锦”村的音转。早在公元十一世纪,满族先祖女真人就称这里为“阿勒锦”。“阿勒锦”作为哈尔滨的最早名称,至今已有八百八十多年的历史。由“阿勒锦”最终音转为今日的哈尔滨,关先生认为是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其依据为是年官印的《黑龙江舆图》上标有“大哈尔滨”的字样。并认为哈尔滨一词“从此即成了该城名称的定译”。关先生的考证,已为多数人所接受。近日,笔者在整理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档  相似文献   

19.
随着档案资料的不断清理,特指现今哈尔滨市地域而言的哈尔滨这一名称见于记载的时间越来越提前。现在已知,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即有傅姓民人在哈尔滨设立渡船。①可是,清代哈尔滨系指今日哈尔滨的哪一部分地区,却众说纷纭。我们仅据所见资料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他尔珲河与哈尔滨据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记载,同治元年(1862年),巡查松花江沿岸网厂、渡口官员报称:“胡兰河口西至爱尔珲止,有他尔珲、爱尔珲网厂二处。”又称:“他尔珲处江之北岸,原有渡船一只……对面江之南岸哈尔宾亦有渡船一只,其中有沙洲一道,两岸之渡各摆各岸。近年以来沿江私渡过多,行人厌其繁,利其便,多有就其渡稍上之爱尔珲渡口所过,故其处之  相似文献   

20.
清代科举制度对满族文化发展的多元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杰 《学习与探索》2004,1(4):129-133
清代科举制度对满族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多元的,尤其突出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域上。关外皇太极时期的开科取士,促进了辽东汉族的满化,推动了关外满族文化的发展。满族入关后与汉族一体使用汉文考试,是关内满族走向汉化的重要标志。而吉林、黑龙江地区由于长期禁止科举考试,则出现了长达200余年满族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