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在奠定词体特色与促成词体意识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参照作为词源的诗体、盛中唐文人词调与宋代流行词调,对“花间”词调作综合统计与对比分析,可知有两大类词调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一是基本律句主导类小令,包括纯奇字句式,从中唐起已占据文人词主流;奇偶句混合式,由《花间集》兴起,在南唐词中发扬光大。二是混合类小令,由《花间集》兴起,尤能彰显词体特色。“花间”词调特色由温庭筠奠基,主要表现为篇句短、韵密、偶字句增加,押换韵频率、句式长短、结构、声律更灵变。因此,“花间”词调以繁促著称,更擅写细美柔婉意境,能别于诗源,奠定词体本色,促成词体演进。  相似文献   

2.
《西江月》在宋属平仄通叶格,关于此调作法,历来多依沈义父,上下片两结句由平声切去押仄声,并以柳永词为正体。对于结句所叶仄声,一直少有人关注,只夏承焘、施议对有所论及。文章在前贤基础上,从四声之别、宫调声情及宋词创作实际等几个方面,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探究。认为《西江月》一调所叶仄声,以去声为宜;《西江月》一调,应以《词律》所收史达祖词为正体。  相似文献   

3.
王铁红 《南都学坛》2008,28(2):84-85
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主流,其语言具有音韵谐美的审美特征。曲在韵律方面具有用韵较密、平上去三声通押等特点;在声律上,曲对平仄要求很严;曲的句式为长短句,可以用衬字是其一大特色;曲句的对仗自由,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4.
词调是华夏民族文学的重要语码,凝聚着华夏民族文学的审美心理,大多数词调能引起优美的联想。词人作词时,他们对词调的审美联想会影响到对词调的选择。词调在声、色两方面如表现出美听和直观的特色,会乐于为受众接受,并有可能成为词作量较多的词调。词调中经常出现的改名现象,并非无意义的行为,而是审美心理的诉求与表达,有些词调改名后,会导致该调创作的兴盛。词调的审美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流动不居的。词调审美是词学研究的重大任务,因为词调是词体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5.
宋代江浙词人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江浙词人用韵有丰富的通押现象,如歌麻通押、歌豪通押、麻灰通押、支鱼通押、鱼灰通押、尤萧通押等,阳声韵部之间和入声韵部间的通押也比较频繁。以地域而论,浙江词人的通押现象明显多于江苏词人。  相似文献   

6.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舌根鼻韵尾阳声韵部通押及阴声韵、阳声韵之间通押的特殊韵例.宋代江浙诗人舌根鼻韵尾阳声韵部通押体现在庚青、江阳、东钟三个韵部的通押,阴声韵、阳声韵之间的通押集中在寒先部、监廉两部分别与支微部的通押.这两种押韵形式均反映出宋代江浙方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词调及其由来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兴起于唐朝,发展于五代,到了宋朝已臻于高峰。词音韵优美,造句洗练,章法富于变化,是一种极具艺术特色的文学形式。因此,从兴起到今天,虽然经过一千多年,但是还有人在填它。词有许多调子,叫做词调。宋朝时,唱词者为了记忆,多把词调名称写在牙牌上,因此,也叫做词牌。词调最初也就是词题,后来逐渐演变,才成为一种体式的名称。一个词调就代表着一个独立的体式。词调共有多  相似文献   

8.
段玉裁说: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入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今去者.细意搜寻,随在可得其条理.今学者读三百篇诸书,以今韵四声律古人,陆德明、吴棫皆指为协句,顾炎武之书亦云“平仄通押,去入通押”,而不知古四声不同今,犹古本音部分异今也.明乎古本音不同今韵,又何惑乎古四声不同今韵哉!如戒之音亟,庆之音羌,亨飨之音香,至之音质.学者可以类求矣.  相似文献   

9.
词一般是由长短句组成的,而且篇幅一般比近体诗要长,平仄组合亦比近体诗复杂,但是仍然有规律可寻。词虽很难讲是由近体诗发展来的,但近体诗平仄的交错律在词中仍得到保持,对粘律仍继续使用,升降律又有了新的发展。交错律、对粘律、升降律这三者的综合运用,就形成了词平仄组合规律。它在继承了诗的平仄组合法则上又有了发展。(一) 交错律的保持近体诗是以律句为主的,它的节奏,一般来讲,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节奏单位的(节奏点发生变化的除外)。近体诗也有拗句,它的节奏虽与律句基本相同,但在平仄安排上与律句不同。词中仍较多地使用近体诗的律句,同时也使用近体诗  相似文献   

10.
改自北曲杂剧的南戏《小孙屠》,其用韵沿袭了南戏的押韵特点,如支微与鱼模通押,真文、庚青、侵寻通押,先天、寒山、桓欢、廉纤、监咸通押。韵部的分合接近宋词18部,如齐微与支思合为一个韵部,这与宋词18部相同,而先天独立为一个韵部则与之有异。《小孙屠》中没有单独押入声的曲子,入声字一律与阴声韵的字相押,这可能与改自北曲有关。其入声字的归属与《中原音韵》大致相同,只有个别入声字的押韵不同,这种不同属于方音的音近通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对《全宋词》《白石道人歌曲集》《清真集》《碧鸡漫志》等文献中关于词调和宫调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考察律词与"宫调"的关系及相关问题。认为"宫调"对于词调词作(的唱)并无决定性意义;词调并没有、也不能有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称律词是"以诗从乐的‘音乐文学’"说者所声言的每个词调"都有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作词者"依声填辞"是"依各词调具有的‘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填入文辞"是绝对没有的事,也根本不能有的事。  相似文献   

12.
清代初年《词律》与《词谱》的编订,为词体的格律建立了规范,但它们不仅误收一些其他韵文为词调,又失收一些词调,在细致分体时亦遗漏有重要的别体;此外在调名、分体、韵位、断句、分段及字数等方面均存在不少讹误.按照律词的观念对以上问题进行清理与辩正,有助于制订新的词谱,并由此建立新的词体规范.  相似文献   

13.
历来关于蒋捷词派归属问题争论不断,根据《竹山词》文本归纳出的"贺新郎"、"霜天晓角"、"瑞鹤仙"、"高阳台"、"秋夜雨"5种词调为蒋捷的常用词调。虽然"贺新郎"为豪放派的常用调,但不能因此断定蒋捷属于豪放词派。通过对《竹山词》常用词调的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蒋捷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对于艺术风格的追求趋于多样化,这与南宋末年词风的多样化是一致的。当然,因才力所限,蒋捷未能熔铸众长进而形成自己的主导风格,最终仅是一位百炼未能成钢的"杂家"。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词体的研究不断向专业细分和精深演进。文章分别从词体的起源、词调、词乐和词律等四个方面对近十余年词体的研究现状予以梳理。近十余年来,学界对词的起源问题不但没有达成共识,反而连前期被广泛认同的“燕乐说”“民间起源说”也遭到了质疑。单纯的词调源流考证论文寥若晨星,多数的词调研究则进一步向宏观视角迈进,并与词体研究的其他分支问题相互交叉结合。词体的格律体式研究渐趋繁荣,论文数量大增。  相似文献   

15.
词是配合音乐的文学,故称"音乐文学"。它与此前音乐文学的区别在于以辞从乐。词人选择某支乐曲之音谱依照其节奏、旋律与声情而配制歌词,此为"倚声制词"。宋人完整的词谱或歌谱,它们是按照燕乐宫调分类的,每宫调之各词,其词字之右旁标注有燕乐半字谱。乐工与歌妓依据这种谱便可合乐演唱。宫调具有确定某乐曲——词调的音高与调式的作用。同一词调可以存在不同宫调的音谱,而各谱之旋律是稳定的。由于词乐的散佚,今存宋人词集仅有个别词人将作品按宫调分类,而一般的作品则未标注宫调。乐工与歌妓对常用词谱是熟悉的,他们见到某词调之词,即可合乐演唱,故多数宋词作品不必标注谱字与宫调。宋词的发展虽然存在纯文学之作品,就其基本情形而言,它仍是音乐文学,而且有稳定的音谱,因此与宫调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金词用调从词调产生时代来看主要分3类:唐五代词调、北宋词调和本朝新调。用唐五代词调与北宋相比更加集中于流行词调,题材上极少写恋情,境界较为开阔壮大。用北宋词调则深受柳永、苏轼影响。用柳永词调,多赋道情,格调清快明丽;受苏轼用调影响,题材多写隐逸,风格豪放。本朝新调主要为道教词人创制,使用范围比较狭窄。我们从中可略窥词曲之嬗变,亦可见出词体发展之必然衰落趋势。  相似文献   

17.
稼轩词用韵     
考证稼轩词用韵特点,前已有鲁国尧先生的《宋代辛弃疾等山东词人用韵考》一文。拙文根据一九六四年我所排比的《稼轩词韵谱》,着重对某些合韵现象,以及与鲁先生观点不同的地方,做一些分析讨论。 辛词基本上是平上去通押的,本文引例举平以赅上去。平声以摄为纲,其次序为:果假遇蟹止效流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入声独立,专章讨论。《韵谱》所根据的材料是《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出版。词中韵字的确定,主要根据清万树《词  相似文献   

18.
词是一种合乐文学,它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原本披之管弦可以歌唱,为抒发人的情意感受,陶情冶性而作。故词又称“曲子词”,“曲”指音乐性部分,“词”捐文学性部分。词惟其合乐可歌唱,它的文学部分的语辞必须与音乐部分乐谱的富调节奏旋律相切合,这便形成了有固定格式的词调。每首词属于一个固定的词调,每个词调有一定的声情,也有一定的文情,二者和谐结合在一起。遗憾的是自元代以后,词的乐谱逐渐散佚,留传至今只能见到它的文学部分的语辞,无法歌唱,直接领  相似文献   

19.
贺新郎,郎字也作涼字,又名乳燕飞、金缕曲、貂裘换酒。一百十六字,双调。前阙和后阙的句数、韵数相同;除第一句的字数、平仄不同外,其余各句的字数、平仄完全相同。下面,照录毛主席《贺新郎、读史》词,并标出韵脚和各句的平仄。  相似文献   

20.
词的同韵及平仄要求比格律诗更复杂多变,甚至也更严格,这些方面都体现了词与音乐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词的平仄、声韵与情感内容的表达密切相关;而词被称为“长短句”,其句式长短不一,参差多变,也与情感内容的表达密切相关,并体现出词体本身固有的风格特征。这些方面的特点都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