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陕西省岐山县G村社会调研数据为基础,对西部农村居民的政治关注度、参与度、满意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认为西部农村居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不高。通过建立Pr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村居民政治参与水平的人口学变量以及政治效能感因素,研究发现:人口学的关键变量、内在与外在的政治效能感均对政治参与有显著影响,为此提出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举措,以改善人口学变量中关键因素,提升农民的政治效能感,从而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政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政治效能感是指政治参与主体对自身的参与行为能够对政府和政治过程产生影响的能力感觉及对所能产生效果的主观判断和评估。大学生是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中最具潜质的人力资源,增强大学生政治素养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工作。据2011年全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调查状况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效能感处于偏低水平。通过社会政治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个体政治特征三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生低政治效能感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解决政治信息不对称、强化教育培训和政治实践、大学生自觉加强主观塑造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环境-个体认知-行为意愿"研究框架,探析村民的社会公平感与村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意愿之间的作用机制,并引入社会信任和政治效能感两个个体认知变量剖析社会公平感和村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意愿之间的运作机理,通过对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年数据的分析,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村民社会公平感越高,其有序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越强烈;社会公平感并不直接影响村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意愿,而是通过社会信任和政治效能感双中介路径间接影响.此外,通过多重中介效应比较发现,机构信任在村民社会公平感与乡村治理有序参与意愿之间具有更强的中介效应.据此,提出建立村务公开公示机制、完善村务监督和法律机制以及构建村务民主协商机制等措施,以激励村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  相似文献   

4.
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年的数据,考察城乡居民健身参与的现状及特点,以社会人口学、制度和主观态度作为自变量,分析影响城乡居民健身参与的因素.结果发现,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倾向于参与健身活动.Logit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制度变量和主观态度变量对城乡居民健身参与有显著影响,主观态度变量对健身参与的影响更显著.制度变量和主观态度变量对健身参与的影响呈现出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5.
政治效能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态度,对公民政治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更是测度公民政治参与水平的重要指标。经过多年的发展,对政治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形成了众多重要的命题。但是,已有的理论均是立基于西方的社会现实,其在我国的解释力如何?在本文中,结合前期的调研,分别从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及政治面貌等人类学变量分析了居民社区效能感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基于公民自愿模型视角,以城市居民为例,定量分析了政治动机、政治资源和社会网络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动机、政治资源和社会网络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均影响显著,其中作为政治资源的政治技能和作为社会网络的社团参与程度的影响作用尤为显著;在政治动机包含的两个变量政治兴趣和政治效能感中,则政治兴趣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农民是我国人口最多的阶级,其政治参与活动的发展对乡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有着重大影响。通过对单家集回族农民政治参与形式、动机、社会效应等层面的调查分析,认为在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乡村和谐社会,还需要积极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物质保障,并且花大力气搞好农村教育,大力倡导农村政治文明,改善农村社会资本,在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效能感。  相似文献   

8.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农民工都处于“政治边缘人”的地位,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社会交往、组织化、政治参与意识、社会认同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对农民工在流入地的政治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变量最能解释农民工在流入地政治参与行为的差异,其次是组织化变量,接下来是政治参与意识变量和社会认同变量,社会交往变量对农民工在流入地政治参与行为差异的解释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9.
亲友联系和社团参与是个人连结社会的两种方式。社会连结方式是否影响居民身心健康?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提供了三项实证分析结果:第一,亲友联系和社团参与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反之降低身心健康水平。第二,身心健康水平及其社会连结作用机制,均无显著的族群差异。第三,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受其精神风貌、地位资源、人口特征、环境制约等主客观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问卷调查法,展示了中国公众使用政务新媒体的现状,公众最经常使用的新媒体政务工具依次为政务微信、政务APP、政务微博.注重分析人口与社会经济特征、新媒体使用习惯、政治影响因素对公众使用政务新媒体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公众的新媒体使用习惯与是否使用其他类别政务新媒体的影响关系最为显著,呈现出"同质增长、异质削减、关联促进"的特点.研究还显示,使用政务微信能够显著提升公众的政府满意度,使用政务微博主要提升信息公开满意度,使用政务APP则对信息公开、政府回应满意度均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农村女性村民选举参与是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基于江西等省份部分农村女性的数据,探索女性村民的家庭关系、政治效能感与村级选举参与态度的关系。研究发现,女性村民的家庭关系显著正向影响其政治效能感和选举参与积极性;且政治效能感对选举参与积极性有显著正向作用。村民女性的内在效能感与外在效能感在对选举参与的影响中互为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关系在政治效能感与选举参与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CGSS2010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农村居民政治效能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发现,农村居民政治效能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内在效能感要明显高于外在效能感。社会经济维度的教育程度、阶层地位,政治参与维度的选举投票活动、向村委提建议和政治心理维度的政治认知、政府信任、权威主义的影响显著。农村居民政治效能感与性别、年龄等密切相关,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晋江、长乐和福清407位农业转移人口的问卷调查,利用交叉统计和Logistic二元回归,从人口特征因素、家庭因素、基本公共服务因素、制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5个方面分析影响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小城镇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子女就学地点、是否在务工地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土地处置方式和是否适应务工地生活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小城镇意愿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其他几个自变量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小城镇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青年问题社会化"和"社会问题青年化"的理论假设,以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主体受作用形式和主体参与的基本态度倾向为标准,将大学生政治参与科学地划界为体制内制度化参与和体制外非制度化参与、主动型参与和被动型参与、支持性参与和抗议性参与三种基本类型。考量投票与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志愿者活动等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方式,明晰概念的外延边界。并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整体水平三个宏观变量和高校管理、大学生主体条件两个微观变量为二维向度,厘清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网络的普及使学生网民数量不断扩大,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及政治效能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中国矿业大学在读全日制本科生的互联网使用、线下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政治信任以及政治效能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性别、网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等对其政治效能感、政治信任、政治参与有一定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等得到某种程度的催化,表现为对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对网络意见领袖及其他群体观点的免疫力的下降等;线下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政府的回应,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而且大学生线下政治参与越多,其外在政治效能感便越强。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城市退休健康老年人"时间银行"参与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城市退休健康老年人的时间银行参与意愿比较高,但存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地区、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老年人的人口社会特征、资本因素、组织因素、时间因素和认知因素对城市退休健康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推动城市时间银行发展的相关建议,如扩大宣传,完善社区社会化服务,培养老年人照料技能等。  相似文献   

17.
公众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测量范式、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社会表征理论等已成为社会风险感知研究的主流理论,但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成为不解“谜团”。基于以上理论,通过对“2017年城市化与新移民调查”数据分析,构建了环境风险感知到行为选择的多维度路径模型,研究发现:风险感知分别对新媒体使用、社区环境效能感、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有着不同程度影响,同时这四个变量也影响了公众的环境行为选择。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中,新媒体使用、环境效能感和政治参与分别起到了“放大”或“缩小”不同的中介效应。因此,政府通过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增进公众的政治参与,提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进而引导公众的理性判断和环境负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18.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如何阻断非贫困人口返贫成为今后重要的奋斗目标.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口的脆弱性特征更明显,返贫风险更大,阻断返贫的任务更艰巨.近年来,在讨论阻断贫困的各种路径时,社会资本的作用日益凸显.基于此,首先就社会资本对返贫阻断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利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选取社会信任、社会参与和集体参与三个社会资本变量,分析对中国老年人口返贫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来看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口返贫风险有显著影响,能起到阻断老年人口返贫的作用;其中,社会信任、社会参与对农村老年人口返贫风险的影响显著,而集体参与的影响不显著.从地区对比来看,社会资本对东北地区农村老年人口返贫风险影响显著,对东部地区影响不显著,中部和西部地区仅受社会参与影响显著.据此,今后要提高社会信任资本的质量,不断化解农村老人、基层政府和村内企业的信任危机;强化社会参与型资本,增强农村老人的互助养老和代际交流;构建集体参与型资本,激发农村老人参与集体事务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公众得以相对容易地获取各种政治知识。政治知识获取和拥有的改变可能对参与行为产生影响。本文的经验分析显示,当前中国公众网上的政治参与水平已和传统参与形式不相上下,甚至超越网下。公众的政治知识与效能感产生交互效应,对网下政治参与有积极影响;政治知识也直接正向影响网上参与。这表明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更知情的公众更倾向于参与公共事务,尤其是更积极地以互联网为渠道实施参与。同时,网上政治参与成本的降低使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发生改变,政治知识的重要性得以凸显。政治参与是社会权力的直接表征;政治知识是生产与再生产不平等权力结构的重要维度。管理者和研究者应思考如何以制度化的安排搭建公正、有活力的网络公共空间,建构数字时代基于公众参与的稳定的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20.
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普及对国家治理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学术界对此存在冲突性观点:乐观者认为互联网通过刺激网络行动主义和强化网络社会链接促进政治参与,而悲观者认为互联网导致网民日益区隔,网络去政治化削弱了政治参与。现有解释忽视了互联网介入方式在互联网应用与网络政治参与之间的联系机制,本文利用对中国网民的调查实验从个体层面检验了互联网介入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列举实验有效削减了政治参与测量的社会意愿偏差,凸显出中国网民比较活跃的政治参与状况。统计分析显示,互联网介入方式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关键变量,集体性介入显著促进网络政治参与,而个体性介入则有负影响或无影响。简言之,互联网普及并不会自动带来网络民主,只有集体性介入才可通过强化网络社会联系和信息扩散激发网络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