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绕译者的创造性,首先从翻译主体性研究展开,讨论了翻译主体间性产生的必然性和重要理论价值.主要探讨了主体间性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重要的翻译主体展开来验证主体同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讨论主体间性对译者创造性的制约,发现主体间性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也为译者创造性的度寻找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消解传统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并将读者也纳入解读译文、影响译者翻译活动的范畴。这些新的观念开拓了理论研究者和翻译实践者的视野,拓宽了理论研究的领域。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从翻译的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创造的结晶。由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作者和读者主体性的制约,主体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为了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的研究发展,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提上日程。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借助客体而进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正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结合翻译的主体间性对诗歌《锦瑟》的几种英译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译者的主体性是建构在主体间性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受到了翻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介绍翻译的单一主体论及多元主体论梳理了翻译主体的研究情况。基于跨文化视角,从翻译择取,翻译分析策略,翻译行为三个方面阐释了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又介绍了翻译主体间性的情况,指出译者、赞助商、读者都为翻译的主体,好的译作不仅要依靠译者的独自创造,也要发挥赞助人、出版社、作者、读者等多方面力量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翻译主体间性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过多关注,导致了对作者主体性和读者主体性研究的缺乏。结合翻译主体间性,通过对比分析《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深入探究作者和译者之间以及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在《论读书》两个中译本产生过程中,影响翻译主体间性的主要因素是原作者的写作风格、译者个人经历和语言能力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期望。  相似文献   

7.
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受到了翻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介绍翻译的单一主体论及多元主体论梳理了翻译主体的研究情况。基于跨文化视角,从翻译择取,翻译分析策略,翻译行为三个方面阐释了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又介绍了翻译主体间性的情况,指出译者、赞助商、读者都为翻译的主体,好的译作不仅要依靠译者的独自创造,也要发挥赞助人、出版社、作者、读者等多方面力量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主体间性的研究考察的正是这一行为中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人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著名翻译家傅雷的翻译行为为我们提供了参考范本,透过这一特定范本我们可以发现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这两对重要的间性关系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翻译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翻译的主体间性即译者同委托人、原文作者和读者等翻译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文章将功能主义目的论同翻译主体间性结合起来,探讨译者同作者、委托人、读者等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结合《绝句》的两个英译本,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适当地分析,提出:占主导地位的一对主体间性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以艾米莉·狄金森两首诗的翻译为例,举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作者、作品、读者的主体性地位为前提,避免翻译中自由发挥式的"创造性叛逆"行为。翻译中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充分尊重翻译中涉及的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各主体间的平等交流和协作、妥协和平衡,是获得最佳翻译效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的研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论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目的在于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在主体间性框架下分析佛经翻译三个主要阶段的译者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的发展变化,指出译者主体、读者接受、权力与赞助人、社会文化需要等因素的交互对话的间性作用才成就了我国翻译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佛经翻译.  相似文献   

14.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开始登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担负着多重身份,他们对原作的翻译既是 "创造性叛逆",又是一种"误读","创造性叛逆"往往寓于误读之中,并以误译的形式出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蕴含了主体间性特征,并且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叛逆"是以主体间的互动与制约为基础而呈现的.因此,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既是一种主体性事实,也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  相似文献   

15.
传统语言学派、文化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将翻译研究本体分别认定为文本、文化因素、译者.它们分别处于翻译研究中的单一主体地位.作者认为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所主张的"翻译研究中的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共同构建翻译研究的本体"这一理论能够使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翻译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6.
论翻译主体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作为翻译主体间性各要素的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是翻译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和谐文化构建中得到启示,认为翻译主体之间应建立一种和谐关系,而主体间性恰好使这一点成为可能,这也是翻译能顺利成功实现的重要因素,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中主体间性问题不仅是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作者主体、文中人物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之间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各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应遵循的规范、准则性问题。本文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这两个问题,并提出翻译中各主体对话时应同时遵守真实性、正确性与真诚性的三大有效性要求。  相似文献   

18.
作者、译者、读者之间因社会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与冲突不是科学的真假判断能解决的.这其实是主体间文化价值判断、道德与伦理的规范问题.基于翻译主体间性,论述了尊重他人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对待文化他者的正确伦理态度,并回答了为建立主体间正常的伦理关系.译者应有何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高度互融,文化飞散现象日趋普遍,飞散的视角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有效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与视野,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与启发意义。尝试构建飞散视角下作为原创主体的原作者、作为翻译执行主体的译者以及作为受众主体的以读者为主的译文使用者的"三位一体"翻译主体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飞散译者与原作者深度沟通、密切合作的译者模式,丰富了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谁来译"之问的解答,以期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译者模式的探讨提供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杨宪益夫妇《红楼梦》译本中各翻译主体间(译者与赞助人、合作者、作者、作品中人物及文中所描述的世界以及译文读者)的对话情况,揭示出此译本获得巨大成功与译者对翻译的本质——积极、互动的各主体间总体性的和谐把握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