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过经久不衰的“义利之辨”,并由此形成内容各异的义利观。中国的义利观,是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中国化了的价值观。以儒家义利观为主流的传统义利观所提倡的道义优先精神.曾经广泛地渗透于普通民众的心理情感、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并一代一  相似文献   

2.
<正>5月7日,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二级教授王世谊在光明日报撰文: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文章指出:五四运动是青年人开创的,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首先应归功于青年知识分子。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深刻理解和继承发展五四精神,才能实现五四先  相似文献   

3.
义利之辨,古已有之,延续数千年而未有穷期。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对道义和功利、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问题的看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价值导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对义利问题各抒己见,并展开不同形式的论争。重新活跃起来的义利之辨,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义利新辨”。现阶段明辨义利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对于引导人们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建设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虽然有不少探讨义利问题的文章见诸报刊,但从新的广度和深度上系统完整地研究社会主义义利观的…  相似文献   

4.
周发源 《船山学刊》2014,(3):F0002-F0002
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精华且维系、引导和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王船山在经历过战乱与亡国之痛后,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含英咀华,进行批判总结,归宗即在"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统绪"。他思想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更是经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传承践履而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合理人生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合理人生观述评温克勤人生观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先秦儒家的人生观,因其具有较多合理性而又论说全面系统,故在中国古代诸多人生观理论学说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它在历史上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合理的、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德才学识兼具的一代良史翦伯赞王学典翦伯赞是20世纪中国享有盛誉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之一。在唯物史观阵营中,他以才思敏捷、个性鲜明、傲骨而著称。昔有史家四长之说,又有“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之叹①,翦伯赞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罕有的能把...  相似文献   

7.
一、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生产力的发展总是以物质财富的增长(“利”)为直接目标,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常常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结果表现出来,因而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必然与义利观产生密切的关联。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一般说来,利泛指利益或功利,与义相对特别是指个人的私利;义泛指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或道义,也可指道义所要求维护的公共利益。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经久不衰的“义利之辨”,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义利观,体现出一种着眼于整体利益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8.
伦理觉悟之难,难在伦理是道义高地,是一个人或一种文化的面子,因而谁都想拔高自己的伦理信念;同时伦理也是制度和行为的规范性要求,这种要求可以检验某种伦理信念的真伪,因为真信念以规范的有效性证明自身之实存,而假信念仅仅是高喊的价值,不具有规范有效性。伦理学思想做不到“道德中立”,它要立文明之基,行共存之道,守实存之义,但“道”与“义”具有“存在论差异”,形上之道只有落实为实存之义,才具有善恶之属性,才由价值转化为规范。因而伦理学研究只有伴随着道义实存的历史谱系学考察,才能让人觉悟到伦理之为形而上学之道与作为实存之义相生相克的文明进程,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正是在道义实存的文明进程中,考察一种价值论思维的规范有效性路径,让道德哲学史本身成为一种哲学并成为一面镜子,既防止单纯主观思维因追求超世俗之道的高度而陷入空洞幻相,也防止特殊主义思维因过度追求义之实,而让道义失去普遍性根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的国际责任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点议题。如何界定自身的国际责任,如何更好地承担国际责任,成为新时代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国家实力和国际道义是界定一国国际责任的主要依据,国家身份则是调节国际责任内容的重要因素。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实力定位是全球性强国,秉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正确义利观和合作共赢的国际道义观,具有较强国际道义感,并且积极建构负责任大国的国家身份。与之相应,中国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要国际责任,在区域层次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和平稳定,在全球层次建设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发展。实力变迁、道义坚守和身份明晰的态势决定了中国国际责任的发展趋势。中国国际责任的重心正逐步从区域走向全球,从以经济和安全责任为主走向全领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仅要平衡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国际责任,还要平衡实力、道义与身份之间的关系,为国际社会作出力所能及且可持续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元曲乃中国古代文园艺苑中的一株奇葩,至今魅力犹存,以致被公认为“一代之文学”。然亦有未识见者,今试择其一二略作阐述,庶几愚者一得也。 一治元曲者极少不注意王国维的一段名言。这位誉满中外的本世纪初学坛巨率,在其所著《宋元戏曲史》序言中如此写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骄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氏这里将元曲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并列,称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之代表文学,可见推崇之高。然而,就立论时代而言,王国维并非最早将元曲与唐诗…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的颁布,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纲要”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这是兴国安邦的重要举措。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是靠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奋斗史,新中国40余年的发展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只有一代接一代的拼搏、奋斗,才能确保我们在世界民族之…  相似文献   

12.
在孟子的思想中,"仁政"与"王道""王政"是意义相通的几个概念。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了一种道义至上的精神。其基本内容是:以民本为社会基础,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以德教为为政先务,以"不忍人之心"和"亲亲之情"为人性根据,以"仁"或"仁义"为最高原则。孟子的性善论为中国人的道德责任确立了超越性的价值本原,行仁政由此亦成为为政者必然的道德责任和天职所在。孟子既强调伦理共同体必须以道义为最高的原则,同时亦不否定功利、事功的合理性。其仁政、王道原则,与"霸道"在事功、功利层面,具有一种意义重叠的关系。孟子仁政思想的特点,是突出了在"道义至上"原则基础上道义与功利的内在统一性。孟子的仁政、王道论对当今国际社会合理秩序的建立,亦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1903年至1907年间发表了五篇与美育有关的重要文章,使得具有本土特色的美育概念已初具框架,但民国年间他在这方面的影响寥寥。佛雏先生对王国维的著述做了大量的辑佚和辨正的工作,肯定了王国维对美育的首倡之功。但在这些美育佚文是因"失名"还是"失收"而导致其散佚的问题上仍有必要进一步确认。对于既有材料的新发现,既可以对王国维首倡美育之功一度遭到冷落的原因予以申明,又肯定了王国维最早做出的学术贡献已足以为中国美育开一代之风气,引世纪之新潮。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最伟大的民族之一.至迟在七八千年以前,我们民族的祖先就生活栖息在“中国”这块浩翰无边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为全世界各民族都为之倾倒和赞叹的古代物质与精神文明.同源于青藏高原的两条姐妹河——黄河和长江,她们象仁慈而博爱的母亲一样,用自己丰富的乳汁,无私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黄河之子轩辕氏和长江之子神农氏,他们就是黄河、长江的乳汁,哺育出来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第一代始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它内涵丰富、独具魅力,历经时代变迁、人间沧桑,始终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致于到了今天;不仅继续影响着中国,而且还对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个性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思想特点,有利于新时代的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中国儒家和西方经济价值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儒家以“义一利”为价值结构模型,西方以“财富”为价值结构模型。儒家价值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义体利用”,表现方式是:强国的道义在于顺天时、尽地利、忠人和;安国的道义在于民朴民富;治国的道义在于蓄储俭用。西方价值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利体义用”,表现方式是:鼓励获取财富、财富规则和财富责任。儒家“义一利”价值结构与西方“财富”价值结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评判话语体系,在中国现代“义利共体”的价值结构建构中,儒家价值结构提供着人文精神基础,西方价值结构提供着物质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任军锋 《中国学术》2003,4(1):321-326
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尺度首先并不在于其占有的财富总量,而是该社会公众政治生活的形态和质量,而政治生活的质量则端赖于政体结构(constitution)及其现实功能。百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政治精英和知识人  相似文献   

18.
根据普遍的道德原则理解社会生活是中西方思想家讨论政治问题的基本路径。先秦儒家的"道义"和古希腊的"正义"是可以通约的概念,它们都是思想家在观念中建立的评价社会生活的价值尺度,集中了人们对优良社会生活的自觉追求。与古希腊思想家以逻辑的方式把握正义原则不同的是,先秦儒家是以经验的方式把握道义原则的,他们从圣王治国的历史经验中寻找理想政治的原型,并将圣王之治的结果作为人们遵守道义原则的理由,道义最终被归结为具体的"先王之道",导致浓厚的复古倾向,道义也无法被理解为普遍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有关圣王的历史叙述是道义思想的假定前提,克服经验思维方式的缺陷需要儒家在更抽象的水平上把握道义原则。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软实力的高下与国家形象存在正比关系.在国家形象问题上,主观性和非绝对性要大于客观性和绝对性,必须分层次、分性质地讨论这个问题.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无疑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因此,怎样对待人,这是国家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根本之所在.国家形象必须以道义为基础,即使不能以道义为优先考虑,也要"看上去很遭义".美国维持国家软实力的经验是,要善于保持国家利益与价值观之间的平衡关系,既不会为了道义而放弃国家利益,也不会在谋取国家利益时弃道义表述于不顾,确保了"看上去很道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被公认为是“重义轻利”的道义论。然而,当我们考察中国传统道德的概念以及为德的目的、价值、动力、调控手段和约束机制时,我们会发现,在道义论的大旗下,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仍然隐含着功利主义思想。道义论遮蔽下的功利主义道德传统,一方面使道义论的道德要求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践履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使现实生活中的功利追求、感性欲望被控制在道义、理性的轨道上。但是,道义论遮蔽下的功利主义道德传统带有某种“欺生性”、“他律性”、“非纯洁性”的特点,成为“聪明人的远虑,”失去了道德固有的理性自觉、情感自愿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