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0年代,中国文学走上了一千世俗化/粗俗化/粗鄙化的道路。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是在一个类似明清但不等于明清的社会大环境中形成的.商品经济和西可资产阶级文化的渗入是其产生的根源;其世俗化态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经济效益取代美学标准.二是写粗俗化题材。三是追求艺术表现的“大众化”;于是,20世纪末中国文学仿佛来了个历史的轮回,甚至比明清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2.
世俗化是影视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向和基本特征。文学世俗化倾向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同时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在肖形失真、显性乏善、逐乐伤关等方面。消除文学世俗化之弊,需要建立自律、他律性相结合的文化规范和宏观的文化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3.
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新时期各流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流派其实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共同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其实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精神的世俗化一脉的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显是对审美文化的纠偏,也是国家权力、资本和民众等历史情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商品性的意识形态,文学消费主义的出现曾经促进了社会的世俗化转型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发展,但商品化及其价值观念的过度膨胀又使得它变成了一种庸俗化与消极性的意识形态。为重构文学的积极公共价值功能与文化身份,必须对其文化消费的物化逻辑、文学生产的工业化形态、伦理道德的娱乐化旨归进行意识形态批判与清理。  相似文献   

5.
审美观念位移是导致199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以1980年代的文学审美观念为基本参照,从社会语境变化和公众审美需求的改变两个角度分析这种审美观念位移的内在原由。1990年代初期文学体现出审美世俗化、审美感官化和审美颓废化三个主要特征,这一文学观念的转变在1990年代初期的中国文学转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世纪末文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俗化 ,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通俗化 ,世俗化和庸俗化。文学的俗化经历了两个过程 :内在进程和外在进程。文学的俗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此应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俗化文学思潮呈现出优劣并存的矛盾二重性一方面对世俗生活的强烈关注与精细表现,促进了艺术的平民化与民主化,文艺之树因根植于深厚的现实土壤而枝繁叶茂;另一方面对经济利益的刻意追求和对市场法则的过分屈从,又常常使文学迷失了本性、背弃了诗性,深陷非理性主义的粗俗化泥潭而难以自拔.克服世俗化文学思潮的矛盾二重性、还文学以纯净"脱俗"的世俗化,需要建立一种全民参与"文化工程"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的文学诉求--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特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现代"是中国20世纪文化、文学的中心主题,它与西方的"现代性"文化相比有自己的特性。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是由1894年"甲午之役"和1900年的"庚子之变"开启的,到"五四"达到高潮。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具有三种典型形态:信念式—终结性的"现代性";世俗化—体验性的"现代性";浪漫主义—"反现代"的"现代性"形态。  相似文献   

9.
宗教中国化必然要在中国现代化和世俗社会空间景观中实践.整个中国现代化的空间景观布置必然要推动宗教进一步走向中国化.中国社会的世俗传统和文化环境必然约束宗教在中国的空间实践中进一步深入中国化.宗教中国化是现代化和世俗化的根本方向,宗教现代化是中国化和世俗化的基础目标,宗教世俗化是中国化和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南朝是中国佛教极为兴盛的时期,但此时佛教也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那就是佛教世俗化。这种佛教的世俗化对南朝的山水文学、宫体文学以及南朝文学"尚形"的倾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这种现象,对于更为深入地理解南朝文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是当代中国独具魅力的作家之一.本文从民间立场的角度分析了汪曾祺在文学史上的边缘角色地位以及这一地位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从审美意识的角度论证了其作品呈现的世俗化审美特征及文化心理;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了其对中国当代文学提供的独特元素.这些因素无疑是构成汪曾祺文学世界魅力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战后美国犹太小说几乎感应了整个社会的脉搏。题材的多样性和深刻性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作家群,无论他们对自己的犹太身份持何种态度,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会流露出双重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犹太文化根深蒂固的向心力与西方(美国)传统潜移默化的渲染,在他们身上迸出巨大的生命力量,这种文化的骚动与融合,造成了兼收并蓄、缤纷多彩的文学奇观。索尔·贝娄如何由开始时对犹太文化的背离最终又走向回归;辛格强调犹太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罗斯的小说关注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世俗化过程中的种种困惑。所有这些都从细枝末节中揭示了美国犹太人如何在各个方面与西方传统痛苦而又成功的嫁接。  相似文献   

13.
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文学世界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美国犹太小说几乎感应了整个社会的脉搏。题材的多样性和深刻性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作家群,无论他们对自己的犹太身份持何种态度,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会流露出双重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犹太文化根深蒂固的向心力与西方(美国)传统潜移默化的渲染,在他们身上迸出巨大的生命力量,这种文化的骚动与融合,造成了兼收并蓄、缤纷多彩的文学奇观。索尔·贝娄如何由开始时对犹太文化的背离最终又走向回归;辛格强调犹太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罗斯的小说关注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世俗化过程中的种种困惑。所有这些都从细枝末节中揭示了美国犹太人如何在各个方面与西方传统痛苦而又成功的嫁接。  相似文献   

14.
战后美国犹太小说几乎感应了整个社会的脉搏。题材的多样性和深刻性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作家群,无论他们对自己的犹太身份持何种态度,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会流露出双重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犹太文化根深蒂固的向心力与西方(美国)传统潜移默化的渲染,在他们身上迸出巨大的生命力量,这种文化的骚动与融合,造成了兼收并蓄、缤纷多彩的文学奇观。索尔·贝娄如何由开始时对犹太文化的背离最终又走向回归;辛格强调犹太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罗斯的小说关注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世俗化过程中的种种困惑。所有这些都从细枝末节中揭示了美国犹太人如何在各个方面与西方传统痛苦而又成功的嫁接。  相似文献   

15.
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将西方文化思潮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演进进行对照性阐释,既可以分析文学生态化趋势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格局的建立、精神资源的汲取及其审美特征的形成的内在关联,又可以揭示出中国作家对于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理解状态、接受途径、改造方式及其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发生巨大变化,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开始退场,先锋文学开始亮相。这一巨大变化,实质是中国文学进步的标志,是中国文化进步的标志。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新时期以来广大作家对中国进步文化政策的自觉实践;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进步的现代、后现代西方哲学文化理论的自觉接受与传递;是中国作家的创作思维由“超验之思”向“体验之思”的权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落后的传统农业文化思维———依附性文化思维与西方近代那种主张理性至上、具有“超验”特征的文化思维对接的结果;先锋文学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落后的农业文化思维———依附性文化思维与西方近代社会理性至上思维———超验思维的扬弃,并与西方现代、后现代哲学文化那种主张人性至上、具有“体验”特征的文化思维对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并非中国文化自我逻辑发展的产物。它严重地打上了西方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的烙印 ,因此它没有西方文化之根 ,与西方先锋文学特征大相径庭。同时 ,它又没有中国文化的深厚涵养 ,在移植西方文化参照中国文化时 ,它们不可能走入正轨 ,相反却面临没有根基的虚无。既不被西方的“先锋”概念所容纳 ,又不被中国文化所认同 ,因此它便只有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8.
就中国的历史情境而言,与我们擦肩而过的2 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世俗化浪潮跌宕起伏的时代,而这一历程的演变又显然集中在“城市”的地域空间和精神空间内完成。于是,对百年以降市民文化与文学之相互关联和流变轨迹的考察,便为我们洞察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奥秘”提供了一种契机(或者说视角) ;而且,置于文学的阈限之内,这种考察本身也为我们所处的“世俗时代”的文学研究拓展了别开生面且溢满活力的空间。然而,就笔者的观察来看———令人备觉遗憾的是———从“市民文化”的角度切入2 0世纪中国文学的零星散论或许并不少见,但贯之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世俗化程度和水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很高,这是一种伴随人文精神的内在超越的世俗化.但近代意义上的世俗化却比西方晚了四百至五百年.中国的世俗化原本是人文主义的,但在演进中却严重流失了精神价值,西方的世俗化原本是神文主义的,在演进中积累了重要的道德资源和精神推动力.中国社会自近代以降在社会转型中同时面临科技(物质)、权力和价值(精神)秩序的三重危机.中国社会在世俗化演进中丢失的是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厚的文化遗产,借鉴了西方的先进理念和制度设计中的新思想、新做法,最主要的是人本主义和科学精神,忽视了西方文化中的宗教精神和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商品意识与当代中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在中国呈全面渗透之势,各行各业都受到冲击和影响,高雅的文学艺术也不例外。商品经济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观念意识和心态的影响,商品经济所带来的世俗化大潮使人们的观念变了,对文学的期待也就变了,人们有意无意地远离了对政治的激情和关心,文学回到了自身。商品意识取代了“圣化”思维。这种“去圣化”的革命性颠覆力量带给中国社会的历史性的意义是巨大的。同时商品意识导致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趋向。文学从为少数人到为大众的转变,从历史社会的维度来看无疑是一个进步。当然商品经济在带来世俗化的革命意义的同时也必然地带来它负面的影响,对此应保持必要的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