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上海社会科学志》记载:1949年在上海出版的《剩余价值学说史》是考茨基原著,也是《资本论》第4卷。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它是马克思的遗稿,由考茨基编辑,不是作为《资本论》的第4卷,而是作为独立的著作出版的.该文作者可能将它和其后的苏联版《剩余价值学说史》,即《资本论》第4卷相混淆了。其所以有苏联版,是由于苏联认为考茨基版有缺点。比较两个版本的优劣,是一项独立的研究工作,本文无意涉及。本文只指出:苏联版有一“概说”,用以统率全书;考茨基版则无。苏联版的章节标题是有倾向性的,有的不一定正确,可能发生误导;考茨基版的标题则是中性的。苏联版在我国出版后,考茨基版就不再印行。其实,两个版本都应出版,以利学者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按照马克思的原来 计划,是要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出版的。马克思把《资本论》的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而把《资本论》第四卷称为历史部分、历史批判部分或历史文献部分。1866年10月13日,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说:“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又名《剩余价值学说史》,是马克思19世纪60年代写的一部经济学手稿的主体部分。它是一部政治经济学史草稿。马克思生前对它从未整理修改过,他逝世以后才由考茨基在1905—1910年整理出版。解放前,郭大力同志翻译的考茨基编的德文版本《剩余价值学说史》(共三卷四册,第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伟大科学巨著《资本论》共有四卷,第一、二,三卷是《资本论》的理论部分,它的任务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运动规律;至于第四卷,又名《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历史部分,其任务是批判性地考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本文要探讨的,是此书历史部份的起点问题。能否象有些同志的看法那样,比照《资本论》前三卷的起点问题,简单地认为,《剩余价值理论》的起点,就是马克思开篇的那个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并进而肯定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就是重商主义。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不了解这部手稿写作、出版的历史情况,仅从形式上去看问题,是很难确切定论的。  相似文献   

5.
一部著作的命运,往往同作者或编者个人的命运牵连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时受到过誉,损时遭致溢恶。考茨基编辑出版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情况就是如此。考茨基先是受命于恩格斯,后来又正式受托于马克思遗稿的继承人,着手整理编辑马克思《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最后于1905—1910年出版《剩余价值理论》一至三卷。马克思这部隐藏了半个世纪的重要著作,恩格斯曾多次预告要编辑出版,终于经当时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考茨基之手与广大读者见了面。它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受到热烈欢迎,是很自然的。不过,这时也确有一些过誉之词被加到考茨基身上,甚至不无吹捧的味道,就连当时已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卢森堡等人也未能免俗。例如说,考茨基“限于清理马克思混乱一团的手稿的思想内容,用可以说看不见的手把它整理成为一个内在的整体”。他“极其自如地运用材料,而最后提供给公众的则不过是马克思本人的和仅仅是马克思的东西”。总之,考茨基是“完全成功”的,考茨基的版本是“一个高度成熟形式上的有机整体”等等。但是,考茨基成了修正主义者之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除了列宁在彻底批判考茨基修正主义的同时,尚能给考茨基版《剩余价值理论》以肯定并多次加以引用而外,几乎再也听不到一句公道话了。特别是在准备和后来出版、介绍苏联新版的过程中,考茨基版一直被当作批判的对象,而且批判愈演愈烈,不仅被说得一无是处,而且简  相似文献   

6.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是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提出来的。马克思生前一直认为,《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当时还称作第四册)的主题,应该是“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史”,简称为“理论史”。据此,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些人提出质疑,认为恩格斯主张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是不恰当的,至少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原意”;或者认为恩格斯并不十分清楚《剩余价值理论》的整个写作过程,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对它进行系统的探索和考察,因而恩格斯并不完全理解《剩余价值理论》,他提出的编辑《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具体设想“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这些  相似文献   

7.
汪孔田 《齐鲁学刊》2000,1(5):118-120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误识,以致作出了某些错误的结论,现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即属此例。应对误识产生的原因进行辨析,认真研读《资本论》第一卷,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8.
卡尔·考茨基于1905—1910年之间,经过认真的整理和加工,编辑、出版了马克思的重要遗著《剩余价值学说史》。对于这件事应当如何评价才是正确的呢?长时期以来,苏联学术界一直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把考茨基批判得一塌糊涂。我国学术界也深受其影响,至今还是不承认考茨基在作这一件事情上有什么功绩和贡献。这是很不公正、很不科学的。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对考茨基在编辑、出版马克思这部伟大著作上的功过得失、是非曲直给以恰如其分的科学的评论。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第四卷是政治经济学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的详细的批判史。在《资本论》第四卷中,马克思以论战的形式阐述了在《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中研究的许多问题。但是,限于理论部分体系的需要,第四卷的一些重要观点在理论部分三卷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部分三卷分析的角度有点差异。《资本论》第四卷关于生产劳动、精神生产等重要观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中国《资本论》研究会《资本论》创作史组第二次学术讨论会,集中讨论和研究了马克思《资本论》创作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草稿)》。 会议认为,这部《手稿》在《资本论》创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部《手稿》是马克思《资本论》手稿中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重要的准备著作。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全面的彻底的批判,写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批判史”。这就是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的《手稿》部分;《手稿》的其余部分编入《马克  相似文献   

11.
1986年夏,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创作史学术组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在贵阳市召开《资本论》创作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专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即《资本论》第4卷。创作史学术组每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总要把提交会议的论文和会上研讨取得的成果,汇集成书公开出版,介绍给国内外读者。现在呈献给广大读者的这本书——《〈资本论〉第四卷研究》(周成启主编),就是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研究成果。这种好的做法,应该继续坚持下去,通过自己的学术活动,推动我国《资本论》创作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在这个学术领域内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提到:“手稿是从第三十七章开始(按:指地租篇导论),接着是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七章(按:指绝对地租,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然后才是第三十八章至第四十四章(按:指级差地租:概论、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恩格斯在这里已经表明,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本论》第三卷地租篇的顺序和马克思关于地租理论的手稿顺序是不一致的。恩格斯同时谈到“马克思在第四十三章(在手稿中是地租篇的最后一部分)发觉有必要把全篇提纲简略地重述一遍。”卢森贝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解释,他说:“指出来是有趣的,就是在《资本论》第三卷手稿中先为阐释绝对地租的各章,继而为表述级差地租的各章。可是在地租篇结尾,马克思放弃了全篇的计划,恩格斯于是按  相似文献   

13.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概念。虽然在他1844年后的著作中也能找到其表述,但已不再作为核心概念使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可以借助“异化劳动”概念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但是到了《资本论》,马克思却是以剩余价值为核心概念。为什么马克思要放弃借助“异化劳动”概念阐明经济学范畴的计划?沿着这一问题出发,可以发现马克思不再借助“异化劳动”概念的四重根据。厘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核心概念的转换历程,是研究“两个马克思”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月刊》1989年第3期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不是从重农学派开始研究的》一文。作者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即狭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是詹姆斯·斯图亚特。结合该文和它在脚注中所指出的作者的另外两篇文章,其论据和理由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条:①作者曾强调他所说的《剩余价值理论》,仅限于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即《资本论》第Ⅱ稿的“主体部分”:第6—15册笔记本中的内容;②这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一部政治经济学理论史或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③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或产生阶段是重商主义;④斯图亚特是重商主义者或英国重商主义的最后代表。上述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王东  林锋 《江海学刊》2007,(3):22-28
长期以来,在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上,流行着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根本曲解,它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事实上,《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异化问题的新探索,与早期《手稿》异化观之间,绝不是“断裂”关系,而是继承创新关系。它们既直接继承了早期异化观的基本思想,也在《手稿》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立足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赋予“异化”新的思想内容,填补了早期异化观的重大空白,使异化理论趋于完备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曾在他的著作——《资本论》的第二卷的第Ⅱ个手稿中,有一处也是《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唯一的一处关于安徽省的记述。 一八六八年底至一八七○年,马克思在长期的贫病交加中,写了《资本论》第二卷的草稿之——第Ⅱ稿。马克思在手稿的第一章论述流通费用时,用大量篇幅探讨了运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出版问世100周年。马克思于1883年逝世后,按照马克思生前的托付,思格斯全面担负起整理出版《资本论》后两卷的编辑出版任务。恩格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斗,《资本论》第三卷于第二卷正式发行9年之后,于1894年出版发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建立了科学的、完整的利润学说,这是他运用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说明现象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深入研究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科学成果.总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这一科学成果使《资本论》第三卷成为“光彩夺目的”和“最惊人的”著作‘①…  相似文献   

18.
<正> 前一段时间,在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马克思讲的'异化',是现实的人的异化,主要是劳动的异化.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一哲学手稿》中有详细的论述.后来,他把这个思想发展为剩余价值学说.这在《资本论》中说得很清楚.那种认为马克思在后期抛弃了'异化'概念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很显然,作者认为:(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特别是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的;(二)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的事实可以证明他这种看法.马克思是怎样创立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呢?能否说这一学说是从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这能够证明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发展"来的吗?  相似文献   

19.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呢?它与五十年代以前的马克思经济学著作和经济学手稿比较,有些什么新的贡献呢?本文拟对手稿在狭义剩余价值理论上的新贡献、新进展作一分析。 (一)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上的新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发展了劳动力商品的学说,剖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阐明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劳动与劳动力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就为研究剩余价值起源问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在1861——1863年手稿中,则对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价值转形是百年以来争论的焦点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多以数学模型论证出"总价值"与"总价格"并不相等,进而推断出《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前后逻辑矛盾,价值转形毫无意义。马克思对价值转形的分析采用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揭示的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重新分配的过程。价值转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问题,而是在一个整体理论架构上分析生产关系,披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