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讼师是明清时期颇为特殊的知识群体,其诉讼表现衍生出讼师与讼棍的二元形象.而历史记忆呈现的多为唯利是图的讼棍,这是官方强势话语权的结果.讼师的诉讼活动与儒家的“息讼”思想背道而驰,诉讼立场亦违于“学而优则仕”的初始理想,寻求与儒家及官方思想的契合成了其内心救赎的方式,但官府对司法使用的专利性,注定了其夹缝生存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2.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民间信仰研究从未像今天这样繁荣,只要简单地检索一下,就能发现这一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史学视野中的热点题目之一。日本的滨岛敦俊教授正是这一领域的著名学者,他的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起步较早,成果卓著,所著《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一书,是近几年海外中国民间信仰研究领域中的高水平著作,其中有许多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域社会中的民间信仰的独到见解。是书现已由朱海滨先生译成汉语、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笔者研读此书数遍,并将此书主体分四部分做一解析。  相似文献   

3.
邓庆平 《求是学刊》2007,34(6):150-155
明代全国普设卫所,至清初方裁改,这一延续了数百年的历虫演变进程,对地方行政区划和基层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明清时期蔚州地区在经历蔚州—蔚州卫—蔚县的政区演变过程中,社会资源的分享与重新配置为讨论的重点,生动呈现了卫所制度兴废与基层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空间生产、发展伦理与当代社会理论的基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视阈是理论的主体性内核,是主体考察、研究对象的角度、层次、基点、线索、方法,往往凝结并表现为一个理论的核心范畴;视阈转换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内容和根本表现,在一定意义上,视阈转换也就是范式转换,这种转换的意义正如库恩所揭示的:"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1]从视阈与时代的关系看,时代主题的转换决定研究视阈、理论范式的迁移;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具有新的主题,从而需要新的理论、新的视阈、新的方法;把握当代复杂社会,尤其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5.
论文从新社会经济发展思潮的社会公正角度提出新区域经营的理念。该理念的提出依据新人本主义方法论,从社会普适性角度审视国内管理区域范式公正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学社会解构公正价值的取向规律并耦合到人文地理学建构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目标提出。首先,从市场机制的角度分析中国区域管理通行的城市经营实践公正性及其区域发展管理问题,又从学科主流研究的视角综述了区域公正发展的趋势性思潮与原理,及其政府管理耦合区域同步发展的公正经营理念。其次,论述新区域经营的运作机理是体现社会公正的社会价值与空间价值在区域空间体系耦合的统一价值性。该统一价值性应是区域或城市公正性发展的结构性推动力,又是指引政府行政公正的人本性价值方向。它既能构建市场经济的经济公正性,又能构建体现社会生活的质量公正目标性。其后,提出将社会与空间价值耦合到区域的空间单元体系的理念,即构建没有社会单元剥夺与生活场所剥夺的区域社会生活质量空间结构体系的理念。它们的机理构建应是新区域经营进一步探讨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王锋 《浙江学刊》2023,(6):34-41
空间是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传统社会地域和空间高度一体化,进而也与时间不可分割。由于技术的推动,现代社会的空间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即时间与空间相互分离。数字社会的空间已经不同于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即它日益呈现出虚拟空间、流动空间和编码空间的特点,且这种空间更多地成为一个全息空间。空间构成的根本变化使得数字社会的空间需要根据构成数字社会空间的基础要素——代码来进行治理,这就需要在代码的基础上对整个社会治理体系进行重塑。  相似文献   

7.
罗雪明 《探求》2013,(6):108-112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生存面临双重的边缘化:实体图书馆被数字图书馆边缘化,数字图书馆被市场化信息机构边缘化.被边缘的图书馆如何才能复兴?曾被技术所遮蔽的实体空间进入图书馆实践和理论视野,通过对实体空间特有服务价值的重新挖掘和探索将有助于提升图书馆聚集读者的能力,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复兴.  相似文献   

8.
9.
王彪 《社会工作》2011,(12):30-33
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兴起。空间社会学的基本命题和方法论要求,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或理论拓展。社会空间的发展脉络,既可从西方经典社会学大师马克思、西美尔等寻找到源泉,更能在当下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看到背影。总之,空间社会学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理论转向的新路径,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对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本土化进程具有开拓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人类生活聚居的场所,它的空间环境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蕴含着记忆和情感,积淀着历史与文化,也成为容纳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互动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集市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空间,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乐家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本文以青海省西宁市乐家湾镇早市为个案,从空间、权力、恋地情结、行为趋同、互动共融等方面探讨公共空间对各民族精神空间的形塑机制,强调要让各民族对周边环境、社区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坚实有力的认同与归属,应当重视增强各民族在公共空间中的参与度与互动性。  相似文献   

11.
宋元时代是祖先祭祀方法由坟寺到祠堂变更的重要时代。本文以苏州范氏为中心,从宋代士大夫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家族、宗族的侧面论述坟墓、坟寺、祠堂的实态和祖先祭祀。从社会史特别是家族、宗族的方面将坟墓、坟寺和祠堂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体论述苏州范氏的坟墓和坟寺、祠堂的问题、家族宗族的迁居和定居、阶层性、风水、夫妇合葬、坟寺和祠堂的管理、运营等。  相似文献   

12.
张氏宗族是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河南新乡的北方宗族。在明末清初时,凭借宗族内正确的教育方针。张氏族人开始科举仕宦,涌现出以张缙彦为代表的科举入仕之人,张氏也逐渐成为当地望族。本文以个案的形式,考察了张氏宗族在地方社会中的发展状况以及其进行的一系列宗族建设,并且注重研究兴盛后的张氏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希望能使对北方宗族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的礼生与王朝礼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正史、政书、地方志等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官僚体制中的仪式专家——礼生及其与王朝礼仪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考察。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的王朝礼仪中,礼生扮演着受人忽视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从属于太常寺系统,主要职能是准备祭品、赞相礼仪、唱读祭文,是引导王朝礼仪的导演。他们在以王朝礼仪为核心的儒教仪式中的地位,类似于道士在道教科仪,僧侣在佛教科仪中的地位。本文详细分析了礼生与明清文庙释奠仪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礼生为整个礼仪过程,为主祭官与神明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框架,这个仪式框架是公开性的,并很容易被复制,这为王朝礼仪向乡村社会的渗透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任济东 《阅江学刊》2014,(2):142-147
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那些散布各地的明清古村落正在衰退甚至消失。中国现存的明清古村落在村庄整体布局上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建筑雕刻方面处处透露着“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审美理念,在建筑色彩上遵循道家哲学中的朴素为美的美学观点,朴素、大气、恢弘,灵动中透露着严谨,古朴中透露着奢华,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以及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皖南古村落和晋东南古村落是中国境内尚存的明清古村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山西社会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社仓与义仓在稳定社会、赈灾济贫、社会控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晋东南社仓与义仓的设立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地域社会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经济、政治、习俗、道德等方面都与地域社会联系紧密。通过对晋东南社仓、义仓的设立、分布以及功能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充实山西地域社会研究的内容,拓展社仓与义仓研究的新视野,为现实提供更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贺信民 《唐都学刊》2001,17(4):75-77
本文总结了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教学有如下一些做法和体会围绕教学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有机贯穿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思路与方法,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7.
向燕南 《求是学刊》2005,32(4):122-128
明清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国家组织的大规模的修史活动频繁,编纂了大量卷帙庞大的历史著作。这种史学现象的出现,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国家职能完善及统治者对发挥国家职能的自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从发挥国家的社会职能讲,还是从发挥国家的统治职能讲,都对明清两朝的官修史籍的活动有重大的影响。封建国家的职能发挥,对于史学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淄川毕氏、高氏、王氏等大族声势显赫.他们通过在家庙、祠堂、庭院、基地等不同场所举行祭祀,不仅加强了宗族成员的血缘性认同,而且也对地域社会中小宗族祭祖方式产生一定影响.显然,宗族认同标志的等级性演变,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族自身实力和地域社会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9.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明清道教神仙信仰的民众化主要是指神仙信仰深入普通民众生活并对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心理产生普遍影响的社会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神仙形象的民间化,即从天上神仙到民间异人;神仙功能的社会化,即从个体成仙到救世度人;神仙居所的尘世化与内向化,即从遥不可及的"洞天福地"到遍布乡间市井的官观庙宇,一直深入到人们的心灵居所.这一民众化过程,是明清社会大变动榕局之下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控制等是民众化最终形成的外部因素.同时,这一民众化过程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特征亦有着密切的关联,凸显了中国文化的一体化与交融性.  相似文献   

20.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中,军师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而不容忽视的文学形象。需要把军师作为一种类型人物整体进行研究。小说中的军师在权属、级别等方面,已不同于历史上作为官职的军师,其形象最早可溯源到远古社会的巫师,受方术文化的影响又带有明显的术士特征。主题学理论的观照,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军师形象,也有助于对同类型人物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