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儒、佛、道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大课题,然而也是一项聚讼不已的课题。就目前的现状看,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就文献、方法,还是就角度、深度等方面评估,都似乎有些老态龙钟、停滞不前。为此,本刊约请了几位在“三教”关系方面素有研究的年轻学者撰写了一组文章,希望能使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柳暗花明又一春”。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与宋明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问世后,明清士人议论颇多。或云劝学、谈禅,或云讲道。劝学者说是一部“定性书”,谈禅者说是一部“悟书”,讲道者说是一部“证道之书”。其实,这些意见并非截然相左。因为自唐以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儒、释、道三教日渐合流,“不独儒者混于佛,佛者亦混于儒”(陈澧《东塾记》卷四),“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全祖望《题真西山集》)。三教融合的结果产生了统治中国六七百年之久的宋明理学。因此,有人说《西游记》“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刘一明《西游原旨序》),“是把理学演成魔传,又由魔传演成文章”(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并非全无道理。  相似文献   

3.
孙雍长 《学术研究》2006,(8):146-146
儒、道、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通常所说的“三教”,所指即此。严格而言,“三教”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儒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学派、主流思想,但自始至终它并未形成为宗教,所以并不存在什么“儒教”;道指道教,它源于我国先秦时代的道家学派、道家思想,汉以后有了道教,但“道教”并没有等同于“道家学派”或“道家思想”;释指佛教,我国魏晋时代由印度传入,后来逐渐本土化,成为我国影响最广大的宗教,“佛教”和“佛家”则几不可分。作为宗教场所,佛教是寺,道教则是观(guàn)。和尚不进观,道士不入寺。但有趣的是,在我国各地(尤其在广东…  相似文献   

4.
吴冠章  朱更生 《天府新论》2007,(Z1):195-197
作为一种新儒学宋明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最终完成。在这一融和的过程中,作为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朱熹对佛教的态度也很具有代表性:一方面,政治上以儒家为正统,排斥佛教;但另一方面,从学术发展的需要出发“援佛入儒”发展新儒学,并将它最终落实到封建伦理道德上,为封建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5.
心性论:三教合一的义理趋向──兼谈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刘学智陕西师大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自汉魏以降,佛教传入,道教生长,中国文化出现儒、道、释三教(这里“儒”指儒学,不是指儒教)并存格局以后,三教之间即开始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复杂历程。至唐宋以后,“...  相似文献   

6.
76南雁荡山     
南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南部平阳县境内,海拔1070多米。景区内,儒、道、释“三教荟萃”其中,道教景点较多,也较突出。南雁荡山的道教有两大派,一是以仙姑洞为主流的正统龙门派,一是以五十丈宫为主流的天师道正一派。  相似文献   

7.
张玉璞 《东岳论丛》2012,33(7):182-184
在唐宋时期三教融会、“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潮中,封建帝王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钳制,统治者对儒、道、佛采取了分别利用的态度.一方面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又以佛、道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补充,推行三教并用的宗教政策.唐宋诸帝这种融合三教的态度和行为,对三教在政治、思想、学术等层面上展开深层的、广泛的、有机的融合产生了极大影响,“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渐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相似文献   

8.
儒、佛、道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大课题,然而也是一项聚讼不已的课题。就目前的现状看,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就文献、方法,还是就角度、深度等方面评估,都似乎有些老态龙钟、停滞不前。为此,本刊约请了几位在“三教”关系方面素有研究的年轻学者撰写了一组文章,希望能使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柳暗花明又一春”。  相似文献   

9.
儒、佛、道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大课题,然而也是一项聚讼不已的课题。就目前的现状看,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就文献、方法,还是就角度、深度等方面评估,都似乎有些老态龙钟、停滞不前。为此,本刊约请了几位在“三教”关系方面素有研究的年轻学者撰写了一组文章,希望能使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柳暗花明又一春”。  相似文献   

10.
儒、佛、道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大课题,然而也是一项聚讼不已的课题。就目前的现状看,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就文献、方法,还是就角度、深度等方面评估,都似乎有些老态龙钟、停滞不前。为此,本刊约请了几位在“三教”关系方面素有研究的年轻学者撰写了一组文章,希望能使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柳暗花明又一春”。  相似文献   

11.
王岱舆生活于明末清初 ,是著名的伊斯兰学者。从伊斯兰思想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过程看 ,他的思想处于由经堂教育向汉文译著转变的历史转折点上。其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伊斯兰教教义上的认主学思想 ,其哲学体系以认主学为核心 ,属典型的宗教哲学 ,是苏菲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他采用以儒释回、以儒诠经的方法来构建其哲学体系。从内容及形式上看 ,其哲学思想是中国化的伊斯兰哲学 ,而从民族和政治的角度看 ,又是伊斯兰化的中国哲学 ,与其他的儒、释、道哲学思想一起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以认主学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一 )“真一、…  相似文献   

12.
唐甄(1635-1704)以其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和关于“富民”的一系列主张,成为明清之际颇有影响的进步思想家.对于儒、道、释三教,唐甄也有所论,其基本观点是“老养生,释明死,儒治世.三者各异,不可相通”.(《潜书·性功》,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本文试图就唐甄对三教的评论作一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湛,东晋后期的著名思想家,既是魏晋玄学的殿军,同时又是儒、释、道三教互补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属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张湛的政治思想甚有特色,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其它的政治思想如何晏、王弼的“道本儒末”理论,向秀、郭象的“内圣外王”理论等等,都是在尽力抹煞道儒两家学说的区别,予以合而为一,而张湛则不同,他根据自己二元论的哲学理论,设计了一个道儒二家圆通互补的政治思想。在这一思想里,张湛非但不抹煞道儒二家理论的区别,反而明确地承认、肯定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合理性,主张根据不同的政治局势而…  相似文献   

14.
一 按照文化人类学家的说法,可以将人类文化分为上位层次文化和下位层次文化.依此类推,作为人类文化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也可以分为上位层次宗教和下位层次宗教.在中国封建社会,儒、释、道三教可以说是上位层次宗教,它们反映和代表的是官僚士大夫的信仰追求和理想境界,是封建专制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极力保护的宗教;与儒、释、道三教既有渊源关系又有重要区别的民间宗教,可以说是下位层次宗教,它反映和代表的是下层民众的信仰追求和理想境界,是被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严厉禁止和坚决镇压的宗教.如果从宗教学意义上说,民间宗教也可以说是与儒、释、道三教并列的中国第四大宗教;从发生学意义上说,民间宗教又是位列儒教之后的中国第二大宗教,这是因为民间宗教早于佛教在中国流行,又先于道教或可说是道教的母体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只有文学艺术才是最早的对宗教观念的形象翻译”(黑格尔语 )的角度 ,深入地分析了明清小说中的宗教观念 ,着重探讨了儒、道、释三教由分立到对抗 ,至明清合流而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主流后 ,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影响 ,并指出 ,明清小说 ,尤其是长篇小说中反映出来的诸多思想矛盾 ,本质上是作家理想中传统的儒、道、释宗教观念与当时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作品中的折射和投影  相似文献   

16.
智旭身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立足于三教合流、佛儒共依的心性论,认为易学和佛学二者并无本质分别,易之心性学与佛门心法是一脉相承的,由是力倡佛易同根共源于“本源佛性”.据此,智旭首先释“易”为“理”,以“易即一切事理本源”;其次,开示“易有太极之义”;最后,以“易即真如之性”为归结,并“密说为易”,从而成就其佛易圆融、三教互通的形上之学.  相似文献   

17.
大足石窟从初唐到明、清、民国1030龛窟5万余尊图象,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它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人间化”总趋向是吻合的。特别雕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佑九年(公元1179—1249年)的宝顶大、小佛湾石窟,充分表明了这一特征。宝顶山造像,密宗特多而又“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凡  相似文献   

18.
常裕 《晋阳学刊》2006,25(3):69-72
“性命双修”是道教内丹理论的思想内核,它改造并吸收了儒学的主要哲学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既承继了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思想,也发展和超越了儒家心性理论。尤其是从道教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用“性命”说把“三教”统摄在一起,把“常道”、“元神”同儒家和佛教的“本心”、“本性”作了形而上的整合,在形上的层面上一同放在本体的高度;既提升“道”的形上内涵,也兼纳并蓄了“道本体”、“心本体”、“性本体”等理论。把“道”、“神”、“心”、“性”放在同样高的的位置上,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也是开拓性的。  相似文献   

19.
林希逸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他从三教会通的视角出发,广泛引用《孟子》、《周易》、《庄子》和禅宗等经典解释《老子》,完成了《老子鬳斋口义》一书,使该书成为中国老学史上一部有特色的著作。从形式上看,他广泛引用儒佛道三教思想注老、解老,显示出平等对待三教的态度。但从实质上看,他是立足于儒家思想本位,从多角度、多方位对《老子》语义进行训释和阐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儒佛道三教在《老子》解释中的会通。  相似文献   

20.
徐渭不仅是文学家、艺术家,也是明代思想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徐渭年轻时即深受王学影响,热衷于哲学思考。他在"三教合流"社会思潮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徐渭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中》等文章及其文艺创作中。他彻底打破了儒、释、道三教的界限,主张以"道"统摄三教,以哲学的眼光审视三教。他的文艺思想公允而少偏激。徐渭的思想虽然深刻,却未能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只能将艺术作为精神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