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卡尔文·柯立芝曾宣告,美国的事业是企业(萨级尔森,1982)。确实,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基础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当前,众多关于如何搞活国有企业的讨论与研究,其实质是关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如何改革与创新问题。其主流方向是以产权理论为基础,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及控制权的安排人手,寻求国有企业制度安排的最佳方案。但客观地讲,“企业治理结构”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名词,其具体含义还没有得到一致确认。张维迎(1996)认为,企业治理结构是指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配置与约束机制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从企业制度演变的历史,分析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配的发展变化。从古典式企业到现代企业,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因而需要替代性约束机制对经营者进行约束并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进行分析,由于“所有者缺位”,造成了国有企业的政府官员控制;放权让利的改革虽然使国有企业获得了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但却导致了所谓的“内部人控制”,同时政府依然保持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形成“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使得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从五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3.
李美清 《云梦学刊》2007,28(4):68-71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治理模式中漠视职工作为企业控制权主体角色。从企业的生产性和契约性、企业的资源构成、企业控制权的层次结构和国有企业职工的双重产权身份方面分析,我们认为国有企业职工不仅能够分享企业控制权,而且应该分享企业控制权。  相似文献   

4.
国外企业共同治理的分析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同治理就是让股东、经理、员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共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通过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享形成一个彼此合作、互相制衡的治理结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共同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显示了共同治理的发展前景。要使我国国有企业摆脱困境 ,必须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走共同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5.
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合约不可能是完全的,因此,将无法完全的部分称之为剩余,而与剩余有关的一些权力,称之为剩余权。假定剩余权分为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针对不确定性产生的利润而言的,而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的一些生死攸关的决策,并将这两种权力统称为剩余权。既然剩余权力面临着配置问题,那么在理论上可能存在最优。我们通过对一元产权企业、二元产权结构企业与多元产权结构企业的分析得出企业剩余权的配置可能存在最优解,即当所有要素对应的剩余权力变化至要素的剩余权边际贡献相等时,企业的剩余权配置达到最优,而要素剩余权力边际贡献的改变则要依赖于要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形成了由要素相对重要性为起点的均衡剩余权配置的关系,而由此得出的结论对国有企业改革可能会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 ,一些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后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被严重扭曲 ,如股东的“最终控制权变异”、董事会运作不规范、监事不监事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威胁到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法律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完善我国公司制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由于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不对等或者说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等,导致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不大可能对企业尽心负责,因而产权就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绕不过去的问题”。然而,即便产权得以明晰解决了经营者对企业负责任的问题,但另外一个难题又出现了:国有企业经营者受职业能力或素养的限制,并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根本的变化。可见责任与能力并不能等同。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卓越资本经营才能、良好心理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的职业经营者(职业经理)来推动。本文拟从传统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出发分析了原有委托代理关系的弊端及其变革的意义,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所在,并提出了重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企业所有权包括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指对企业总收入扣除合约支付后的剩余额的要求权 ;剩余控制权是指合约中未明确规定的状态出现时的相机处理权 (决策权 )。现代企业所有权配置的基本原则是让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对应 ,即企业剩余控制权配置给经营者享有 ,企业剩余索取权配置给企业的股东与经营者享有。改革开放以前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 ,即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均配置给国有企业股东———国家(政府 )独享。因此 ,那时的国有企业由于外部缺乏竞争机制所产生的压力 ,内部缺乏激励机制产生的动力 …  相似文献   

9.
“两权分离”理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流行的“两权分离”理论,割裂了所有权内涵的统一性,将经营权实际上等同于控制权,从而使“两权分离”实质上变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这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权利结构应由四要素即所有权、控制权、治理权和经营权所组成。其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所有权与控制权相统一。国有企业应按这一原则实施改革,既有利于经营者自主、灵活地开展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又能保证所有者对企业运营过程和绩效进行控制和监督。  相似文献   

10.
经济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问题,表现在:一是委托代理关系不规范,二是企业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低效益状况。因此必须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进行制度创新,包括完善市场机制,为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解决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企业制度的演进 ,企业治理结构逐渐从“单边治理”走向“共同治理”。共同治理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 ,在共同治理下企业的股东、经理、员工、债权人等各类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并通过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享形成一个彼此合作、互相制衡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企业控制权是企业参与主体为实现自身资源收益最大化而根据企业制度和契约的要求投入资源的控制权集合,它可分解四个部分:资源投入者的剩余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管理决策权和作业控制权.企业控制权配置是指企业控制权不同权项与参与主体匹配,从而形成八种基本的企业控制权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3.
企业治理结构是指支配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群体——股东、债权人、管理者、职工等之间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中最关键的是 ,在出资者和经营者分离的条件下 ,为减少代理成本 ,保证出资者 (股东、债权人 )的收益而设计的一整套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控制权的安排。企业的融资结构是指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比例关系。企业融资结构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制约 ,融资结构本身又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和治理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畸形发展 ,不但导致企业资本营运效率的低下 ,而且导致了企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扭曲与失衡 ,治理机制难以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也妨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 ,分析我国企业在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完善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起来,并成为当前企业改革的首要任务。严格说来,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效率主要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在资产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起既能保障投资者利益、又能适应市场经济快节奏运作和提高决策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就此作一番探讨,以期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有所裨益。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在出资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基础上形成的制度,因此,这种制度的核心就是使得经营者能够按照出资者…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结构一直是企业经济学关心的核心问题。近来研究的重点已经转向企业控制权的配置与争夺。然而在实践中 ,控制权配置的标准并不是惟一的 ,有很多因素诸如技术、市场等都会影响控制权的配置。本文在分析企业本质、从剩余索取权到控制权的转变等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成员的相对重要性是理解企业治理结构中控制权配置的关键。而“相对重要性”又有不同的表现 ,从而增加了控制权配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地 ,本文还对“相对重要性”的决定因素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改革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围绕国有企业改革的诸多理论何题与实践问题迫切需要去研究和解决。由于国有企业具有一些其它类型的企业所不具有的特性,因而在改革过程中也不能完全采取与其它企业相似的改革政策与措施,它涉及到产权、结构与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从产权的角度讲,一方面要实现部分国有企业非国有化,另一方面要进行国有企业内部的产权制度建设,包括投明晰产权的要求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公司制度和控权责分明的要求建立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从结构的角度讲,主要是应调整和优化国有资产的行业分布结构,国有企业将主要集中在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而相应地从一些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行业和市场主动退出,让给非国有的企业进入。从文化的角度讲,国有企业的传统管理体制要进行改革,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丢掉其原有的社会责任,而应通过完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克服现有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制度的弊病,以保持改革的基本方向不变。  相似文献   

17.
有效公司治理是有国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完善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本质的内在特征。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为国有企业改革规范了内容与边界,公司治理机制设计为国有企业改革揭示了方法与途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与深化改革的路径包括:基于国有企业类别差异权变推进混合所有制;遏制垄断、破除垄断,推进国有企业运营市场化;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国资运营平台化;强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现国企经理报酬机制市场化;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实现外部治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从比较公司治理结构看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公司治理结构研究作有效的整合 ,以揭示公司治理结构制度优势的渊源和发展趋向。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以个人和机构为主导 ,以财务资本最大化为目标的 ,可称为市场主导型治理结构。日本的企业结构是私人和公共所有权的混合 ,其治理目标是实现社会资本最大化。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表现为银行参股和职工参与管理 ,其治理目标是人力资本最大化。日本和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称为网络主导型治理结构。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困境的关键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严重不对称。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有效市场的建设 ,建立多元混合产权结构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有企业在内在需求驱动与外在市场压力双重作用下,经营者控制权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行政配置、转型初期内部人配置、内部利益主体平衡下的利益攸关方配置三个阶段.尽管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配置的动态演进是与中国的制度环境、企业内部权力结构、治理文化相匹配的,但迫切需要从不同类别国有企业控制权与企业使命、职能定位相适应的视角出发,改进经营者控制权的配置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在总体上以高负债为特征,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不仅导致企业沉重的利息负担和企业再融资的困难,使企业失去发展能力,同时也导致企业治理结构失效和治理机制弱化。国有企业的现实困境与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密切相关,而资本结构又是导致治理结构缺陷的原因所在。鉴于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国有企业的改革应以资本结构的优化为起点,以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与完善为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