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光成 《理论界》2010,(2):126-127
《大学》的意义,就在于打通天道与人道,从本体论上找到人的存在的本体根据,从人类学上找到本体论的为我形态。《大学》则一开始就把生命与生命的价值区别开来,指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尊严就在于生命有其使命,指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实现天赋使命。所以明德与至善,就是《大学》为人类文明和人的生命扬起的旗帜。从本体论证主体,从天人之际究明人类存在的根据,从本体论中为人类的价值世界寻找到理由,这是哲学这一学科存在的充足理由所在。面对今日哲学研究的支离破碎,哲学有必要原始返终,回到自己的本务和正途上来。这正是我们重新释读《大学》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1.道德哲学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意识 ,普通道德意识关注的是实用的道德规范 ,而道德哲学关注的则是超道德价值 (绝对价值 ) ,或有关人的本性或生命意义的价值 ,而这些价值恰恰是其他道德价值及其道德规范所以可能被说明的基础 ,因此道德哲学必发端于对人本性及生命的终极意义的反思而和形而上学联系着。人对自身本性和生命终极意义的反思虽然各有分别 ,但从西方历史上看大致经历了神学的或准神学的、人学的和生命哲学的三种形态 ,它们分别指向三种超道德价值——至善、自由和生命及自然。按传统的看法 ,至善是人在将自己的价值异化的过程中产生…  相似文献   

3.
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自古以来是不容怀疑的事实。人对生命价值、意义的关爱,基于对生命存在的执著依恋。然而,千百年来,人对生命存在的认识、关注和把握,使他们更看重人的价值,并着意去追求人的价值,正是这种看重和追求,把人的历史和社会的历史推向今天和未来,对今天的人而言,他们不仅关心人的生命存在,而且更关心人的个体素质的提高,并通过人的自身努力,使人生价值表现得更为充分、丰富和宏大。这不得不使人来思考人的素质的价值和意义了。无疑,人的素质的价值是人的价值的题中已有之义,因为人的价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人…  相似文献   

4.
儒家人论的奠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问题是儒家关注的重心,儒家价值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即建构于人论之上。尽管儒家人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但其基本的形态则奠基于孔子。孔子对人的考察并不表现为一种思辨的推绎,而是具体展开于天人、力命诸辩以及对人的存在意义等探索之中,这些探索同时涉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以及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本文拟从分析孔子的思想入手,对儒家人论的原始形态及其价值意蕴,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5.
王渭清 《西部论坛》2001,3(4):48-50
科学理性以物为尺度,追求的是对实然的对象作出某种事实判断。它对于人的生存而言具有手段和工具的涵义;而人文价值则标举人的主体间尺度,指向美和善,它对于人的生存而言则具有终极性的意义。从中西文化的实际发展历程来看,科学与人文的发展各有偏颇.但从总体而言,真正的人文精神都未曾确立。对于中国文化而言,要整合人文与科学,就必须将中国的传统和现状置于现代性视野中进行反思,一方面努力补救知识形态话语的匮乏;另一方面重建尊重个体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社会秩序,重塑现代人文理念。  相似文献   

6.
类美学论纲     
类美学是人在与自然互动走向类化的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反思的理论体系 ,是人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觉形态的以人与自然共处为核心内容的理论形态 ,是以否定的方式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美学学说。从类美学的意义上去认识生命不能将它等同于生物所具有的活动能力 ,而是使人的生命充满活力的开放系统 ,是使人的生活具有意义和赋予价值的类存在。类美学是具有超越性质的美学 ,体现为对客观美学、形式逻辑美学和实践美学的超越。类美学的创立对于改变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 ,发展马克思的美学理论 ,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都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婉盈  方文 《理论界》2014,(12):76-79
"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以价值哲学为视角来看,"三生"教育的当代价值就在于让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意义,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的一种人生教育,使人完成从自发到自觉的生命、生存、生活历程。即"三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教育,其终极价值在于应该将生命、生存、生活的理性与实践相结合,让人的生命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统一,推动每个人合理地生存于自由而全面发展境遇中的目的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8.
张淼 《船山学刊》2006,(1):76-78
“庶、富、教”思想显示出孔子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判断。他认为,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生命境界的追求,只有实现了对生命价值的自觉意识,才能使个体人生变得完美。就这一点来说,孔子的“庶、富、教”具有现实意义,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谈生命的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生命的属性庄建西,庄建东人是地球生命运动的最高级形态,人性的丰富内涵包括了生物进化各个阶段的基本属性,生物属性、动物属性和人的属性等等。所以,探求人性的奥秘应该从生命的本质特征开始。一、生命的本体性和社会性有机体和无机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机体能够主...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的普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伦理是否具有超越一切历史、超越一切地域的普世价值,学界对此在认识上存在尖锐的分歧。本文不涉及有关争论,只是从正面论证儒家伦理何以具有普世价值。本文认为,儒家伦理之所以具有普世价值,是因为儒学是生命的学问。既然儒学是生命的学问,那么就人的类本质而论,人要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不可能拒斥儒家伦理,因为儒家伦理所关涉的是人所以为人之最基本的伦理准则,一旦背离儒家伦理准则,人就会行同禽兽。本文还认为,作为人之生命价值取向的儒家伦理,具体表现为五常。五常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体用的关系,仁为体,而义、礼、智、信皆依仁以显用。而要实现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儒学必须经由世俗化的途径以实现普世化。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最后对现代新儒家主张通过发掘儒学的宗教性以实现儒学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的观点提出质疑,借以进一步强调儒学世俗化对于实现儒学现代意义与价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人的生命价值问题是价值哲学的核心话题,也是生命哲学的重要课题,但少有学者予以特别关注。人的生命价值虽包含在“价值这个普遍概念”中,具有一般价值的共性,但也有一般价值概念不具备的特殊性。在目前对价值的研究中,普遍将人抽象为纯粹理性人,失却了生命的丰富内涵;同时将人的价值建立于主客体关系中,其中隐含着主体对客体的工具性、暴力性倾向。要克服这些困境和危险倾向,必须瓦解主客体理论模式,建立生命价值的主体间思维方式,同时,重建生命结构:物质性生命、主体性生命和情感性生命,使对生命及其价值的理解既有抽象的超越,亦契合“此在”生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情感: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之一,也是最为扑朔迷离的心理——精神现象之一。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感受与体验,一种对意义的感受与体验,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受与体验;人的情感所感受与体验到的之所以是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首先是因为情感与生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其次是因为追寻价值与意义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人生价值、生命意义实质上是生活价值、生活意义,故情感是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13.
陶清 《江淮论坛》2009,(3):82-88
生命文化研究,是以现实的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为研究对象,以如何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为旨归的文化研究学科。生命文化研究,通过为现实的个人提供正确理解与合理处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和其相对相关、相互作用着的外部世界的对象性关系的方法论支持,通过对象化活动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路径选择,以及通过人的本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个性间相对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的揭示,以引导和推动现实的个人朝向着以真、善、美、利、乐为标识的自由目标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理想人格,是各个时代社会理想的人格化身,是某一历史时期里所推崇与普遍认同的价值精神形态。理想人格是人类所具有的精神形态的形而上,是人类社会最具象征性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价值理念代码。理想人格对应于人类社会制度,有自然人、动物人、君子人、经济人、社会人和自由人等几种形态。由于人类历史上各个社会的理想人格各不相同,因此,描述人类社会理想人格的实质内涵,必定要透过社会制度、价值本位、价值核心等深人挖掘其内在的价值意蕴。通过剖析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体自我本性之间的关系,可辨别各个社会形态的理想人格是否具有统一…  相似文献   

15.
使自然服务于人的目的的行为就是劳动。劳动作为经济伦理范畴是历史的,它的内容和形式由不同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决定。自然经济形态的劳动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但是建立在生产力低下基础之上,妨碍劳动的发展。市场经济形态的劳动产生劳动物化和劳动异化现象,对人类发展产生双重影响。一旦人类劳动与人的本性发展相一致,劳动将不再是人的沉重负担而是人的生命之源,从而成为人的自由发展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人不仅因具有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从而使人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而且就人的自然本性来说,也与一般动物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哲学人类学告诉我们,人和动物在生物学上也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即动物的生命结构是“专门化”的,而人的生命结构则是“非专门化”的。人的生命结构的非专门化,造成了人的生命功能的欠缺──本能的缺乏。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这一弱点,使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了最低点,这就决定了人这种特殊物种要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就必须超越生物的(生命的)生存方式,在超生命的、非本能的生存方式中求得生存与进化。这种超生命的、非本能的生存方式即实践的方式、生产劳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生存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不仅是有生命的存在物,而且是价值性的生命存在。老年人以其漫长的人生所完成的丰富的、有意义的“成为人”的过程而拥有特殊的生存价值,但这种价值却因生命时间的有限性而面临着困境。老年人因其眷恋过去、恐惧未来、迷惘生存的意义而埋没了自身的价值,陷入日常生活的沉沦当中。社会也因其人老体弱、竞争力低而生发年龄歧视。本文力图透视人生老年阶段的生命困惑,从人的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等视角,挖掘老年人的生命价值,为发挥老年人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祛弱权与生命伦理学“共识的崩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生命伦理学的重要奠基人恩格尔哈特否定后现代伦理学境遇中的生命伦理学达成共识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时刻处在脆弱性状态,脆弱性在人的状况的有限性或界限的意义上具有普遍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祛除普遍的脆弱性的价值诉求,在道德实践中就转化为具有规范性意义的作为人权的祛弱权。祛弱权不仅是生命伦理学的基础,也应当是生命法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现代生理学角度,论述了人脑的自由机能和人脑神经突触的可变性对人的选择及价值形成的意义;并从现代进化论角度,揭示了人的价值形成与生命发展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因素相联系、与生命进化的功能相联系。作者并指出,现代生理学和现代进化论在价值形成的生物机制的认识论研究上形成了相互呼应的格局: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微观理论证明,而后者则构成了前者的宏观历史根据。  相似文献   

20.
在物质极度丰富、技术高度发达、价值日趋多元的当下,现代人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价值本位,实践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对感知、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价值本位是生命意义准则的观点,对现代人价值本位的转型进行了深入分析,道德生活是人类在先进的价值本位指导下最基本、最体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精神生活,并对如何实现道德生活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