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黄英》是《聊斋志异》中独具一格的一篇小说。试从理想的女性形象、成功的思想改造、独立自主的意识、经营花业的特点四个方面入手,对黄英所具有的封建社会女性所缺乏的女性风采(尤其是理家才能)加以深入分析,希望能为开放性的文学平台提供一种新的解读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游记》评点本,针对当前《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研究多集中于其版本、著述权和文艺理论等方面探讨的研究现状,文章主要从接受角度入手分析《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点的接受特点。小说评点者作为“特殊的接受者”,其接受具有四个特点:(1)多层面的接受视野;(2)积极的劝世、讽世导向;(3)“释厄”之说的时代新视界;(4)独特诙谐的鉴赏方式及风格。其接受可以说是历史见解、时代见解、个人见解的合体。  相似文献   

3.
1968年,川端康成(189-1972)以他独有的小说艺术表现了日本文化之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川端不止一次地承认日本美的传统融和了中国唐代文学的风采。他说他的心已经融汇在紫式部(约978年前后──1014年前后)的《源氏物语》之中。他认为自古至今,《源氏物语》是日本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就是到了现代,日本也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和它媲美”(《我在美丽的日本》)。要谈论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对日本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川瑞康成的影响,不妨先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影响着手。紫式部以精通《白氏长庆集》而得名,在小说…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指出:“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花边文学看书琐记》)其实,《三国演义》的人物语言也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分史志小说观念和文学小说观念两种。史志小说观念产生于汉代,直到清代其表述变化不大,只是对象有一些变化。对我们今天的小说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古代文学小说观念。古代的文学小说观念产生于宋代,其标志是宋代说话四家之小说家的理论,《醉翁谈录》详细陈述了这一观念。由于说话表演的需要,说话人以人物故事为表演内容,诞生一批名篇,规范了小说叙事文体,使之脱离了史志小说杂录、杂抄的形态;由于表演效果的需要,说话人进行艺术创作,增强了故事的文学性。他们的理论总结,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小说观念,并由此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6.
《克雷亨厄》简论韦元《克雷亨厄》(Clayhanger,1910)同它的两个姊妹篇《希尔达·莱斯韦斯》(Hldalessways,1911)和《这一对》(TheseTwain,1916)构成了《克雷亨厄》三部曲。这部小说无疑应被看作贝内特最重要的五镇...  相似文献   

7.
但明伦小说鉴赏体系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明伦在1882年(道光二十二年)自刻本的《聊斋志异》中做了数以千条洋洋万言的评点,其中有总评(全文之末)、夹评(行文之旁)、眉评(书眉段评)。这些评语虽说是“随笔加点,裁以臆说”,然而决不是什么“无稽之谈”,他是借用传统的评点方式,全面、系统地论述他的小说艺术鉴赏理论;字里行间倾注着鉴赏家的心血和智慧,形成了他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说艺术鉴赏体系,为中国小说美学的发展和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明伦在《自序》中提到他少年时代就喜欢阅读《聊斋》,在谈到爱不释手的原因时曾说:“惟喜某篇某处典奥若尚书,名贵若周礼…  相似文献   

8.
宋代说话人的底本,不能对等宋代说话资料里称的“话本”,其不一定是用白话写作的,也不是现在所谓的话本小说,更不是白话小说的雏形。根据《醉翁谈录》里的论述和《绿窗新话》的例子,可以确信宋代说话人的底本有两种:一是前人或当代人收集的小说集《太平广记》或者是史书《资治通鉴》等;二是说话人根据说话的需要自己编订的故事集如《绿窗新话》等。认为话本小说(或者直接称之为话本,指短篇白话小说)等同于底本,甚至把“三言”里的部分通俗小说认作是宋代话本(宋代的白话小说)乃至是宋代说话底本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根据《醉翁谈录》和《绿窗新话》里的文言故事,可以看出这些故事就是说话人底本,从而可以推测宋代说话人的底本基本是用文言写作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讨论了两个与《集韵》有关的问题。第一,从分析《切韵指掌图》的作者并不是司马光入手,引用《类篇》等所载资料,认为《切韵指掌图》序言中所说的《集韵》成书于治平四年(1067)是靠不住的,认定《集韵》成书在宝元二年(1039)。第二,阐述《集韵》编纂目的、内容及与以往韵书的差异,分析后人对它的研究,并确认《集韵》语音系统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探索小说理论的同时,五四作家就中国小说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教训,进行了认真的研讨与严肃的批判。此处所谓历史经验指明清白话小说的优劣得失,现实教训指民国旧小说的泛滥成灾。对明清小说优劣得失的讨论,使五四作家对小说艺术的理解更为清晰和丰富了。对民国旧小说的声讨批判,使一度被污染了的小说园地得到了净化。可以说,这是五四小说理论催生的必不可少的一步。讨论明清小说得失优劣涉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价})、吴承恩的《西游记》、笑笑生的《金瓶梅》、蒲近龄的《聊斋志异》、吴敬粹的《儒林外史》、曹…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文学以意为主的传统观念更适用于小说文类,对中国古典抒情诗可能是一例外。以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为例,以诗歌有机整体观统摄全篇,王夫之分别从四个方面对此做出阐释:1、“一时一事一意”:整体观的确立;2、意与势:以“势”(形式)的屈伸变化线性特征和烟云缭绕空间特性来融化“意”(内容),实现形式、内容的密合无间。3、现量说:诗之产生当下的审美直觉实现内心、情境、时机的统一;4、破陋人之法:整体观的反面确立。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说”胡甲林中学语文教材中,共选录了七篇“说”。它们是:《师说》、《马说》(韩愈),《捕蛇者说》(柳宗元),《爱莲说》(周敦颐),《黄生借书说》(袁枚》,《问说》(刘开),《少年中国说》(梁启超)。都是名家名篇,文质俱佳。内容涉及治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体发展的角度,探讨说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于话本小说的文体影响.说话有四个艺术特征1.游戏性质;2.寓教于乐;3.故事性;4.叙事性.此指讲故事的一整套原则和技巧.在说话向话本小说的转变中,说话艺术所具有的上述四个特征被原则性地移植到话本小说中,从而既促进了话本小说的产生发展,也给话本小说的发展带来了某种先天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金瓶梅》的艺术表现技巧:俗人俗语,白描传神,讽刺艺术,小说说"小"。通过论述,我们认识到《金瓶梅》的艺术光芒和在中国小说史上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5.
齐智英 《南都学坛》2009,29(6):133-134
《尤利西斯》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作品因晦涩难懂而被称作“天书”。乔伊斯曾在苏黎世一家咖啡馆里对人说,“我在这本《尤利西斯》里设置了那么多迷津,它将迫使几个世纪的教授学者们来争论我的原意——这就是确保不朽的唯一途径”(萧乾2005:15)。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观念随着通俗小说的发展而成熟,其成熟又促进了通俗小说的全面繁荣。宋代说话四家之一的小说在内容形式上有统一的特点和鲜明的文体特色,这标志着通俗小说观念的成熟。宋代说话四家之小说观念比同时代的正史子部小说观念成熟、纯粹,尽管宋代说话四家之小说观念与现代的小说观念还不完全相同,但是,它的出现使小说的含义从正史里包罗万象的兼有叙论式的残丛小语过渡到叙述虚构的完整事件,通俗小说观念的解放和成熟使通俗小说得到大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毛德富或许把小说分为情节小说(或故事小说)、生活小说、心态小说未必十分科学和周严,但它确实从某一侧面对小说内容和形式的特征作了确定、划分。鲁迅的《狂人日记》产生以前,中国没有心态小说;生活小说虽有,但它晚至明清的《金瓶梅》、《红...  相似文献   

18.
李剑国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5期撰文《早期小说观与小说概念的科学界定》指出,中国小说史上战国至六朝时期的早期小说观念,并不是一个文学性文体概念,甚至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体概念,只能说是一个准文体概念。它只是一般地揭示了“小说”、“道听途说”、“丛残小语”的特性,而缺乏对文体要素的明确规定。因此,它不仅和明代以后的小说概念相冲突,甚至也和当时的小说创作实践相冲突。作为小说史,应当把哪些作品看做小说,把哪些作品看做小说的异类而舍弃呢?以今天的认识高度去反观古小说是必要的,就是说要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一条《经》《说》的诂释。文中,比较详尽地考察了有关前人成说,驳正了不少误解,如认为原文另有什么奥义,或是在论述四种不同的判断或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狗又名犬”就是“重同”等等。结论是:(一)“重、体、合、类”所论述的,只是概念或其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四种相同关系。(二)“重同”,是两个名称指着同一个事物的同。(三)“体同”,是都分与整体之间的相同关系,也就是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四)“合同”,是不同事物并存于一处的同,也就是概念之间的并列关系。(五)“类同”,是一部分相同的同,亦即概念之间的交叉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曹植的浪漫主义创作作了综合考察:(一)贵介公子的豪气;(二)笼中“绣虎”的悲啸;(三)与神女的相恋;(四)偕神仙遨游。文章指出,曹植继承了《诗》《骚》传统,又开启了杜、李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