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冷战结束正在对日本外交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将引起一种渐进的、连续的变化过程。就今后一小时期(大钓10~20年)而言,日本外交基本上是战后日本外交的“伴随有限交化的延长”,因此,展望冷战后外交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深刻理解战后日本外交。本文阐述了战后日本外交的五个基本特征:(1)从成败国出发的外交;(2)日美基轴外交;(3)不断向美国以外的世界拓宽外交地平线;(4)经济外交;(5)日本国内的“1955年体制”下的外交。并在阐述上述特征的基础上,沿着每个特征分析了冷战结束对日本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由于政治及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限制,公共外交成为其摆脱美军占领体制、发展与邻国关系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宣传、推行外向型的文化教育、经济与文化援助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日本公共外交为达成其外交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其自身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并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约,日本战后以来的公共外交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试析战后日本外交中的实用主义——以ODA政策的演变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外交就其性质而言是“被动反应性”的还是“积极主动性”的,这在学术界是一个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既有助于对战后日本外交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把握今后日本外交的走向,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战后日本外交的一个重要领域——政府开发援助(ODA)政策的分阶段考察,运用史论结合与个案分析的方法,来论证这样一个命题:战后日本外交的最显著特点并不在于它是“被动”还是“主动”,而在于它的实用主义性质。以合理主义、行动主义、机会主义、非意识形态化和商业主义为内涵的实用主义外交为战后…  相似文献   

4.
一部关于战后日本外交的力作——评《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刘德有在20世纪,日本是一个在历史的激流中大起大落、激烈浮沉的国家。由于这个原因,六七十年代日本在经济上再次崛起之后,每当历史发生重大变化,人们总要问“日本向何处去”?特别是冷战的...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组织编撰的学术文集——《日本战后70年:轨迹与走向》和《中日热点问题研究》于2015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日本战后70年:轨迹与走向》一书,由日本战后70年编委会编。该书从政治、外交、安全(日美同盟)、经济、社会、文化、思想、中日关系等多个领域,对日本战后70年来的轨迹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刻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日本的未来走向做出预测。《中日热点问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编。该书根据"聚焦中  相似文献   

6.
80年代日本外交的若干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赫赤80年代是战后日本外交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转折时期,在日本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改变了从前那种委身世界潮流的消极等待的日本外交常态,而且积极提出足以影响日本发展方向的外交目标:日本要成为与其...  相似文献   

7.
郑毅 《日本研究》2005,6(2):58-63
本文以旧金山媾和为研究主线,以吉田茂的"商人式国际政治观"为研究视角,探讨战败国日本在旧金山媾和过程中的媾和策略.旧金山媾和是冷战形势下日本应加入西方阵营,尽可能在对日本有利的时机下实施的.是在全面媾和与单独媾和之间选择后者,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选择后者.本文认为战后日本的媾和外交策略既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近代以来日本外交传统的一种必然回归,它决定了战后日本外交战略的基本态势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又称“双重外交”。在日本近代史上,是指日俄战争后,在日本的对外政策上,除了负责外交的外务省系统外,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陆军省、海军军令部等军部势力参与或主导了日本的外交政策。这种现象被研究日本的历史学家称为日本外交政策上的“二重外交”。通常认为,这种现象尤其是体现在对华的外交政策上。其中,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与主张不扩大事端的日本外务省相比较,日军不断挑起事端,并迫使中方分别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以及《秦土协定》,日本军部成为了制定日本外交政策的主角。在1940年前后,日…  相似文献   

9.
由于二战后日本与南太平洋岛国外交发生演变,有必要探讨日本从环境外交向海洋外交转变过程中对该地区的外交定位。二战结束后,日本势力一度彻底退出了南太平洋地区。随着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和南太平洋岛国纷纷独立整合组建"太平洋岛国论坛",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重新开始加强对该地区的外交攻势。此后,通过举办八届"日本—太平洋岛国首脑峰会",日本对南太平洋地区的外交逻辑实现了从环境外交到海洋外交的转变,在历史惯性和现实主义外交的双重作用下,日本力求在南太平洋地区构建符合自身利益与偏好的外交模式。目前,日本已将其对南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提升到与中东地区、非洲的"西翼"并重的高度,成为其海洋战略的"东翼"。中国今后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外交将不得不直面日本的海洋战略,并与之展开博弈。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文化外交战略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兆中 《日本学刊》2006,(1):118-128
文化外交是战后日本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日本文化外交战略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文化外交理念、机构和内容三个方面的变化来分析。首先,日本文化外交战略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其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次,日本文化外交机构随着这种理念的更新而不断完善;再次,日本文化外交内容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历史问题的处理方法,成为影响战后日本文化外交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日本的政界重组与外交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金熙德冷战结束后,日本政界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动荡与重组,这势必对其对外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概括战后日本政治的基本特点入手,对这些特点在冷战后的变化及其对日本外交的影响作一分析和展望。一、战后...  相似文献   

12.
赔偿外交,作为日本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外交行动,客观上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经济的重建与发展,也有利于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恢复和建立,但最大的获益者不是索赔国,而是日本.赔偿成为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崛起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之一;赔偿有助于日本改善自身的政治形象,重返国际社会;赔偿有助于日本成为冷战时期美国亚太战略链奈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的外交,具有鲜明的“经济外交”的特征,它不仅注重建立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如保障资源供应,扩大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的市场等,而且重视保证日本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外部安定环境,消除各种可能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运用一切外交手段保护日本的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经济利益,完成“经济立国”的战略。  相似文献   

14.
东盟成立后的十年间,日本并没有重视发展与这个地区组织的关系。1977年日本首相福田赳夫首次以官方身份公开提出要与东盟积极合作。这是日本重视与东盟组织发展关系的开始,标志着日本对东盟外交政策的正式形成。它是对此前日本在东南亚各国推行经济外交政策的调整,即从过去单一的经济外交向今后的政治、经济并重的外交政策转变。福田主义的出台,有着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原因,其奠定了日本对东盟政策的基础,也是日本的东南亚外交的分水岭,在日本战后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华ODA中的"利民工程无偿援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熙德 《日本学刊》2001,(3):120-131
20世纪 80年代初以来 ,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 ( ODA)成为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以后 ,日本对华 ODA政策经历着新的调整。其中 ,“利民工程无偿援助”(以下简称“利民工程”)作为一种新的援助形态应运而生。什么是利民工程 ,其背景是什么 ,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如何 ?本文拟把这些问题放到中日关系的整体环境下作一探讨。一、日本对华利民工程的基本特性二战以后 ,日本告别了战前外交 ,形成了以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为两大支柱的战后外交。其中 ,以 ODA为中心的对外经济合作成为其经济外交的核心手段。战后日本的 ODA以如下几点作为…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的中东外交不仅受到权力分配、石油需求等物质力量的影响,更受到观念因素的支配。影响外交行为的观念因素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观念,决定了行为体对自身身份和利益的建构。战后日本外交的指导观念由"吉田主义"到"多边主义的国际贡献"再到"日美同盟贡献"的转变,强化了日本对自身政治大国身份和利益的建构,在目标设定上由"弱势介入"转为"强势介入"。第二层次的观念,为行为体达到目标提供了知识,并通过对现实环境的认知与归因为政策路径的选择提供了指引。二战后随着主导介入中东政治的观念由"平衡价值交换"转向"构建地区秩序",日本对中东外交的介入方式也由"弱"变"强"。日本政府需努力证明它们与传统的和平主义政治文化之间在本质上不存在冲突。随着相关立法的不断推进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宪法修改,新观念正不断嵌入制度,并将最终演化为指导日本中东外交的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17.
陈志 《日本研究》2009,(2):59-63
东南亚国家是战后日本开展外交最早、影响最大、根基最巩固的地区之一。日本根据自身对外战略的转移与东南亚地区形势和地位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对东南亚的外交战略,显示了其政策上的连续性。为了主导东亚一体化进程,加快政治大国步伐,以夺取地区政治经济主导权,成为了日本外交战略演变的根本动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东南亚地区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与平衡,日本在推动东亚合作一体化进程,积极应对全球性问题,深化与经济盟友关系,加强与中韩等东亚大国的合作,提高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水平等方面,势必成为日本对东南亚国家外交战略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促进日本研究学科发展,2019年日本学刊杂志社将创办一本学术集刊《日本研究集刊》。《日本研究集刊》与《日本学刊》为姊妹刊,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较之《日本学刊》侧重政治外交研究,《日本研究集刊》将重点关注基础研究,当然也会适当刊登日本政治外交类稿件,内容涵盖社会、文化、历史、文学、教育、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等领域。《日  相似文献   

19.
桐声 《日本学刊》2005,(6):83-98
右翼在日本近现代史上始终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战前它与法西斯军部相勾结,积极参与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谋划和充当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急先锋;战后,尤其近年来它与各种隐性右翼分子沆瀣一气,形成一股强大的右翼势力,对内试图扭转国家的和平发展道路,对外信奉实力政策和强硬外交,正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日本对内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相似文献   

20.
1956年日本正式加入联合国后,提出了“联合国中心主义”的口号,并把它同“与自由主义各国保持协调”、“坚持作为亚洲一员”一起,并列为日本外交的“三大支柱”,公开宣称要使日本“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①然而,在漫长的冷战岁月,日本政府并未把它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联合国中心主义”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日本政府并未形成自己独立的联合国外交,在联合国里往往秉承美的旨意办事,是美国的追随者,其联合国外交实际上从属于对美外交,是对美外交的延伸与附属品,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宏观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