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于语言文字,学生的写作活动自应是自主性写作。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如何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呢?笔者认为:尽可能让学生感悟生活,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源泉;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增添写作的动力;立体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写作的翅膀;巧创写作氛围,诱发学生习作创新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观察与作文     
“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训练内容的规定。即观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并且要求“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文:”我认为要落实此精神,必须进行个性化写作。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能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本文试以我的一堂作文公开课《我想唱首歌》为例,谈谈教学中我是如何拓宽学生思路,  相似文献   

4.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曷。"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写作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维,让他们"用我自由之笔,叙我自在之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遇到学生憷头于写作,写出的文章空洞乏味的现象,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对描写对象的了解,因而,缺乏写作的信心和兴趣。教师要解开学生心理的这个“结”,首先必须主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供亲自感受现实生活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取真实、生动的材料。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充分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走出狭小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参与、投入到活动中去,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手去制造,用心灵去体会。只有多观察、多实践,  相似文献   

6.
写作文的时候,总是为写什么而举棋不定吗?其实作文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平时的时候去注意、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去热爱、去体验周围的事物,就能写出感情色彩浓烈的文章打动别人。同学们,不妨从以下角度寻找写作的“活水”: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教多年来,我觉得写作贴近学生实际较易,但学生往往对周围的生活熟视无睹,不肯留心观察,即使是让他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也不会描述。对此,在作文教学中更应重视生活的积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积累。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认识,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真正把写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系.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把对生活的  相似文献   

9.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许多作家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真正的作品都是生活的真实记录。作家之所以能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深入生活,深刻地体验生活,从生活中不但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获得了深切的感受,在后来的写作中,确实写出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使人们受到启发和教育。中小学生要写好作文,也要做到这一点。笔者看到,许多学生虽经历了一些生活,但是他们却说自己没有生活,因为他们从不会留心生活,对周围的事物总是熟视无睹,很少体验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滋味。由于内心没有深切的感受,结果当自己拿起笔来写的时候,还是觉得困难。每当写作文的时候只好去生搬硬套,或者胡编滥造,写作水平总是难以提高。我下面谈谈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感悟生活方面作出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为使我国写作教学走在世界前列,必须马上着手研究、引进电脑智能写作。研究电脑智能写作的第一大课题是建立形式系统。写作形式系统具有历史的沉淀性与演变性特点。建立电脑写作形式系统应以现代写作理论体系为基础,充分吸收现当代应用写作研究的成果,先从应用写作入手,然后是文学写作,并且最终用计算机语言体现文章的形式系统。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何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到社会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去留心观察、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笔者教路有四: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表达、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出来,发表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表现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在学生的作文里渗透着他们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认识。我们曾提倡教师经常写一些教学后记,总结一下成败得失,这样的体会文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第一学段写话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建议是:“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对第一学段的写话有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相似文献   

14.
老师们往往认为:学生写作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离不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及其规范性和强制性;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是由于不明白作文的规范性,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这个现状其实是我们老师自己造成的.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如果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笔去描绘生活,这个现状就会很快改变的。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要求“加速写作个性化进程.提高写作能力”。为了强调写作的个性化,提出了以下具体目标:(一)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二)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独特感受”是自己独有而别人没有的感受,是最有创新意识的感受。(三)在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因此.作文要有创新意识。如何给作文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怎样打开写作的新巧之门呢?下面就我所积累的一些经验,谈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写作教学中,表达欲望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来不是写作的,写作不是人类的本能意愿。而表达自己的思想却是人不可或缺的行为。“任何生命机体的积极性归根结底都是由它的需要引起的,并用来指向于满足这些需要。”①如果我们把作文教学和人的生活需要等本能联系起来,去探讨写作动机,从“本”上下功夫,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育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但作文仅做到真实还不够,还要有情感。小学生的作文要从“真实”起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已的感受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文章。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小学的各年段的写作目标和要求也有很明确具体的规定。所以,我们在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不要去强调种种要求和规矩,而应该让学生放胆去写,自由去写。  相似文献   

19.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写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如何写好作文,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方法,而是要你教给学生如何去勤观察、细思考、多动手,逐步提高自己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写作是阅读的延伸,阅读可以激发写作的灵感,这个灵感常表现为写作思路、写作语言、写作题材、写作主题、写作角度的启示。长期阅读某一个作家的作品,阅读一本有价值的刊物,并有意去模仿,这是写作的一个很好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