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色百谷村“红军歌”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谷村是著名的"红军村",在革命战争年代百谷人用壮语创编、传唱革命歌曲,号召和激励村民参加革命,开展根据地建设,这些歌曲被称为"红军歌"."红军歌"具有深刻的揭露性、强烈的鼓动性和良好的教育性,产生了积极的历史影响.今天,百谷人用忆唱"红军歌"的方式,怀念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激发村民建设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2.
山水画是人与自然的产物,可赋予自然与人格化,可在自然山川中陶冶人的性情,可在自然山水中净化人的心灵山水画作品"苍岩千尺秀"是画家游太行山所感而作,全画以苍劲的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法,突显了太行山绝壁千尺挺拔秀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贵州名山梵净山,是百姓心目中的灵山,故又名"梵净灵山"。佛教文化中,灵山本指释迦牟尼佛驻锡道场灵鹫山;佛教传入东土之后,灵山被古人赋予了自性灵山塔之义。梵净灵山周边的人们视它为释迦牟尼佛与弥勒佛的道场,很早以来就形成了朝拜梵净灵山的民风习俗。梵净灵山朝拜,源于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兴盛与教化。梵净灵山朝拜,本质是佛教徒对佛教心灵环保与生态和谐思想的最好实践与诠释。  相似文献   

4.
劳理 《新少年》2014,(6):18-19
我去过北京许多次了,每逢到了北京,只要时间充足,必会去游颐和园。在湖边漫步,听细风拂柳,望苍茫云霞,看游人笑脸……用心灵去感受百年沧桑。慨叹逝去的岁月,风雨无阻,造园碑峰;看那昆明碧透,倒影阁楼;怅望西山傍水,逶迤隐踪,桥舞白绸,廊歌彩缎,群鸭欢游;默吟夕阳云水,万木蓬勃,摆翠摇红。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享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美誉,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如果去那里旅游,大家一定会注意到蜷卧在昆明湖东堤、十七孔桥东侧青石座上的那头铜牛。  相似文献   

5.
时下,社区环境设计越来越讲究。如照片中所示的小区环境,一望便知是精心设计过的,树与周围游椅的颜色、造型搭配得当,既有实用性又颇多新意,远远望去,休闲设施与环境融为一体。但近看就遗憾了,游椅的座板缺损,钢钉倒  相似文献   

6.
正按照常规理解,旅游业是依仗大自然馈赠的名山大川,靠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吃饭。原本,"灵山"不过是太湖边上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包","拈花湾"最早只是普普通通的小村落,"尼山"更处在鲁西南最穷的一个小镇。然而,27年来,依靠创意、创新、创造,全国人大代表、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民进无锡市委会副主委吴国平带领团队打造了灵山胜境、拈花湾、尼山圣境、兴汉胜境等精品之作——可以总结为是:"从无到有,从0到1"。从老物件到新物种灵山文旅如何定义自己?可以浓缩为三个字:新物种。  相似文献   

7.
"游于艺"的阐释纷繁且莫衷一是,孔子天理流行的言说方式为"游于艺"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传统的"游于艺"阐释在大的时代学术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学术色彩;而现代的"游于艺"阐释则将"游于艺"纳入审美自由的范畴,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对"游于艺"进行着阐释。通过梳理传统与现代的游于艺阐释,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游于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8.
杜甫一生处于"游"之中,是"游"成就了杜甫"诗圣"、"诗史"之誉,又是诗歌记录了杜甫"游"的一生.杜甫之游有种种,归纳起来,大致有四,即为追求济世报国理想的实现而宦游;为友谊、结交名人而交游;为好奇养气、满足文化兴趣而赏游;为改变个体生存的饥困状态以及难以安宁的心境而不得不客游.其中,宦游是杜甫之"游"的主要形式,交游、客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仕宦为其目的,"客游"是终其一生之"游"的总状貌,而"苦游"则是终其一生之"游"的总性质.杜甫之"游"是屈原之"游"的一脉相承,与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实质不同.  相似文献   

9.
"游"是庄子美学的核心范畴,代表了庄子美学的精神。"游"的提出有其个人和历史的原因。"游"有游玩、游戏、游心和幻游等丰富的内涵,其特征具有超越性、内指性、自然性等。庄子"游"的美学对于中国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语言是模因的载体,其自身也是模因的内容。"望x兴叹"是"望洋兴叹"的模因变体,宿主"望洋兴叹"通过"形式"与"内容"的改变产生"望x兴叹"结构。"望x兴叹"是一个强势模因,它的使用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切实"典雅"‘望’义与‘望’系成语的特质"共同促成了模因"望x兴叹"的产生和强势。  相似文献   

11.
黔灵山乃贵阳旅游名胜之首,位于筑城西北隅,总面积300余公顷,由杖钵蜂、宝塔峰、钵盂峰、三台峰、狮子岩、象王岭、大罗岭、檀山等峰峦组成。大罗岭为全山最高峰,海拔1500多米。黔灵山原名大罗岭,旧名唐山。在明代以前,“因其生于边鄙,埋没于荒烟寒雨中”,还只是荆蛮之地,尚未开发。自明洪武至永乐年间(1375——1414)镇远侯顾成游登并发现圣泉之后,山中景点始见于史籍,其秀丽奇诡的自然风光才渐为世人所知,陆续有人迈出了探寻的脚步。其中以明石阡知府祁颐、贵州市政使范理、贵州主事钟震、贵阳举人越英、文学家杨慎、镇守贵州太监杨金、贵州提学副使万士和、旅行家徐霞客等为著名。但直到清初仍然是“荒烟野树,人迹罕至,固虎豹之宅,而狐狸之居也。”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佛教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代传  相似文献   

12.
"游"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特定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儒家的游和道家的游各有不同的特点。道家的游是超脱之游、虚己之游、隐痛之游;儒家的游是入世之游、实己之游、显痛之游。  相似文献   

13.
王德刚先生在《游必有方——论孔子的旅游休闲观》中对"游必有方"的"游"、"方"和"游于艺"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解释,认为"游必有方"的"游"是指旅游的游;"方"指的是规则。这种解释确实有新意,但可惜并不符合孔子《论语》的原意。  相似文献   

14.
《楚辞》之"游",来自作者因主体情感抑郁而产生的行动,通过"游"可以纾解作者愤懑,"游"和抒情具有相互影响及互补关系。《楚辞》之"游",在汉代成为诗教传统下的言志抒情。楚文化本的浓烈抒情气氛,奠定了《楚辞》之"游"的原生抒情特质,显现出抒情诗人的主体性。后世游仙文学不仅与其有契合之处,亦继承和改换其抒情特质。  相似文献   

15.
正游罢庐山,返回南昌途中,特意经星子县在五老峰南麓石屏峰下一停,古时我国四大书院之首、盛名远扬的"白鹿洞书院"就在这里。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在此隐居读书,闲养白鹿,自娱自乐,人称白鹿先生,又引流植花,建造台榭,成了没有"洞"的"白鹿洞"。南唐昇元四年(940年),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建立学馆,即"庐山国学",又称"白  相似文献   

16.
“望”族动词语义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表视觉行为的动词中,"望"的词义中所承载的空间属性最为显著。在含有语素"望"的汉语动词中,多数都与"望"的词义中"远距离"的特征存在某种联系。通过对"望"族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发现,这种联系由人类的认知特点决定,是由对空间概念的认知向非空间概念迁移过程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戴良年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良,字叔能,浙江浦江人。以其家世居浦江九灵山下,故自号九灵山人。晚居四明,又号嚣嚣生,复号云林。据赵友同《故九灵先生戴公墓志铭》(见《九灵山房集》所附《九灵山房外集》,下简称《墓志铭》)、《明史》卷二八五《戴良传》(下简称本传)。《九灵山房集》(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  相似文献   

18.
非凡的梵宫     
无锡灵山梵宫坐落于烟波浩淼的太湖之滨,钟灵毓秀的灵山脚下,气势恢宏的建筑与宝相庄严的灵山大佛比邻而立,瑰丽璀璨的化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视野中庄子之"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是贯穿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属于艺术审美领域的范畴,是庄子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人生、审美层次的呈现和展示."游"和"道"密切相关,道属于本体论层次的概念,游属于生存论层次的概念.庄子的"游"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在许多方面与后现代主义的运思理路相契合.文章从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消解、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和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等三方面对庄子的"游"作了后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20.
无意中画了一些画,画了一些圈圈,自己觉得还是有些意思,想给它们起个题目,想来想去,冒出了"游·象"这样的词。我似乎很喜欢或者说很向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游"的概念。"游"在中国的文化话语系统中,是一个具有很强精神性的词汇。儒家所谓"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家的"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乘物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