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之洞与清末经济特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8年清廷欲破格选拔人材,依照博学鸿词科之例举行了经济特科,张之洞首荐人材,后因戊戌政变发生,经济特科仅举荐人才而没有进行考试.1903年经济特科再次举行时,张之洞为钦定的阅卷官,拟题、阅卷、评定由其总成.经济特科最终仅取中27人,而且任用俱不优异,身为阅卷官的张之洞也受到猜疑,深感"闷闷". 相似文献
2.
3.
4.
张之洞被称为清末第一通晓学务之人。清末“新政”时期有关教育的每一项重大兴革,都与他密不可分。张之洞把“体操课”纳入学校教育当中,并积极构建“体操”的教学内容,努力将其制度化,从德、智、体三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张之洞主持制订的癸卯学制系中国近代首项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其中关于体操科目的规定,标志着近代体育教育第一次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它开创了近代中国学校教育设置体育课程的先河,也标志着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制度已初步建立。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癸卯学制规定的体育教育以学校为基地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对我国近代体育的全面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清末编练新军的艰难历程中,张之洞大力推进各项军事改革,成为地方督抚西法练兵的楷模。张之洞由改造山西旧军到组建广胜军,逐渐由一介清流而历练为"知兵"大员。张之洞创练自强军,在饷章制度、新军训练和军事教育等方面积极效法西方。清末新政时期,张之洞整军经武励精图治,将湖北新军编练成为规模仅次于北洋新军的一支现代化的劲旅。张之洞的军事思想及其实践,对清末军事早期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与清末新学制的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体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 ,在此过程中 ,张之洞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张之洞在湖北学制的基础上 ,仿照日本学制 ,制定了一个全国性的新学制 ,即“癸卯学制” ,以此开启了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试论张之洞与清末留日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又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活动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做出过重大贡献,被后人称之为“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奠基人”。本文拟就张之洞关于留学教育的思想和活动,来探讨他对清末留日运动的影响,从而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一更全面的了解,亦简单谈谈对甲午战后洋务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的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幕府与清末民初的宋诗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幕府与清末民初宋诗运动的关系是一个迄今未受学界充分关注的话题。1895-1906年间,郑孝胥、陈三立、沈瑜庆、陈衍、沈曾植等宋诗派主要成员都曾客张之洞幕,这个时期的诗文酬唱酝酿了宋诗派的理论,加强了诗人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宋诗派的影响,宗宋诗风逐渐成为一种诗学潮流,其余波影响至上世纪四十年代。 相似文献
9.
利用外资的思想是张之洞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中法战争前,张之洞是站在洋务派的对立面,指责洋务政策的。对于利用外资,也持反对态度。但不久却一反这种态度,大谈“讲习洋务”,“有涉于洋务,一律广募”,而且极力主张借用外资来办理一切洋务活动。甚至还主张容许外资在华设厂或中外合办企业。他思想上的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第一,中法战争的爆发,使他开始注重于对外关系。战争期间,他借用外债,以购买或制造枪炮,取得了一定的效益,萌发了利用外资来改变中外强弱之势的思想。战后,他就先后与英、德、日等国的资本势力发生了关系。第二,由于甲午战争后的巨额赔款,使清政 相似文献
10.
11.
12.
刘亚玲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5):43-47
:作为清末封建政府倚重的权臣 ,张之洞有着浓厚的爱国之情。反抗外来侵略 ,维护祖国主权 ,重视实业发展 ,主张实业救国 ,兴革文教 ,以培养匡时济世之才等等 ,是张之洞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张之洞把“爱国”与“忠君”等同起来 ,从而使其爱国主义思想没能跳出封建爱国思想的藩篱 ,属于旧式爱国主义思想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14.
<正> 许多年来,在张之洞洋务思想的研究中,出现过许多针锋相对的观点。例如有的说他是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卖国者,有的则说他是抵御外国武装和经济入侵的爱国者;有的说他是封建思想的卫道士,有的则说他是鲜明的改革家;有的说他是固守封建经济政策的反动派,有的则说他是提倡民族工商业政策的进步者。对张之洞这个人物有如此相反的看法,尽管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识上的一点论、绝对化。如果用客观、冷静的头脑和眼光去审视张之洞举办洋务的思想和实践,就会发现他举办洋务的思想并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大吏,以创办洋务企业和推广近代教育著称,但其身后清廷却谥之以“文襄”二字。《清会典》卷二载有关谥法的规定:“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道光皇帝亦曾有“文武大臣武功未成者不得拟用襄字”之谕。张之洞出身于科举正途,由学政、言官而出任封疆,“未尝躬亲战阵,以武功特著也。(徐一士:《一士类稿·一士谈荟》,第346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5月版。)因而有人认为“文襄”之谥于张之洞实不相宜。其实,张之洞曾声称练兵之事为其“身心性命之学”,(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第65页。)并尝以“兵家尽补能康世,经义咸明乃著书”为座右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工商业立国的经济思想。该思想起源于地主阶级经世派主张改革现行经济结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识,在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兴办工商企业的实践以及早期维新派宣扬商政观念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和清廷推行的新政中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7.
由于张之洞思想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更由于其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对近代产生的巨大影响,学界对张之洞教育思想的研究日渐繁盛。张之洞的教育思想理论及实践已成为我国近现代教育的精神支柱之一,对于我们进一步反思与完善当前教育活动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对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这种贡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上;无论在工业、交通运输业、农业、金融业,还是商业方面,都是有目共睹的。尽管他所做所为的主要目的不能脱离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抵御外国列强的侵略,但是客观上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以及推翻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是近代中国政坛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也是晚清一代重臣。张之洞自幼接受儒学熏陶,其父张瑛任贵州兴义府知府,礼聘远近名儒,教子甚严。张之洞4岁入塾,勤勉异常,8岁已读完四书五经。“非获解不辍,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倦...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与湖北经济的崛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地区的经济,在历史卜有过几次崛起。其中最显著的有两次”①。第一次始于公元前7-6世纪,特别是这两个世纪之交的楚庄王(公元前63-公元前59年在位)时期。崛起的主要标志是在铜为生产工只材料与铁器兴起时,湖北地区铜的产量多,铁器最锋利,黄金货币流通各地②。楚国因此得以成为南方的大国。第二次是在19-20世纪之交,即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时期(1889-1907年③)。主要的标志是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折时,湖北地区在使用机器以代替手工劳动和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方面比其他地区行动快,领域广,规模大,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一跃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