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林合华 《兰州学刊》2010,(9):207-210
儒家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以此来统摄人类一切其他的实践活动。其极端的表现形式即是所谓的"泛道德主义",即以道德价值化约其他文化活动,使之沦为表达道德的工具。这一倾向使得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严峻的挑战。着眼于儒家文化的现代发展,傅伟勋对儒家泛道德主义的内涵、表现、产生的深层原因等作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对治的方案。其所作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传统儒学的自我调适与现代发展;就方法学的层面而言,他倡导以"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是比较理性的态度。但其所提出的对治儒家泛道德主义的构想又有价值相对主义的倾向,值得反省。  相似文献   

2.
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与价值实践反映出主体价值活动的三维图景;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主体在道德领域的价值活动。主体存在与主客体价值关系的社会历史属性决定了主体价值观念的社会历史属性,作为关系性存在的表征之一,主体的道德生活及其价值观念也彰显出鲜明的社会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的结构、特征精神及其发展前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系列之一吴光曾经历数十年严厉批判、一度被认为“扫进了历史垃圾堆”的儒家学说和儒家文化,在改革开放以后,被人们重新发现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久存在的价值。尤其是近几年来,关心和研究儒家文化的人士越...  相似文献   

4.
中国被誉为道德的国度。儒家、道家的道德学说构成了中国古代的道德生态系统。中国古代道德生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平衡性、制约性、整体性等特点,庄子道德学说在道德生态系统内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庄子道德观以"无"为基点、以"真"为原则、以"生"为目的、以"心"为归宿,为儒家道德愿景夯实了根基。庄子道德观沉积在社会底层,构筑起中国人的道德基准。庄子学说的价值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也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在当今社会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家心性学说的创建,别开生面地建构起了儒家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价值观,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探究儒家"心性论"的系统架构及其思想开展,有利于深化对儒家核心思想的理解,凸显儒家"心性论"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近一个时期以来,对于文化重建呼声最响的新儒家学说,坚持认为由于近代西方价值观念的不断侵蚀和磨合,传统文化早已不能维持它的原来面目,主张儒家文化变迁应朝着最合理的方向发展,即实现儒家传统观念与价值的转化,并a自以为找到了能够实现这种转化的依据,即把儒家文化的传统主题“内圣外王”论,给予全新的诠释。他们认为内圣外王涵蕴着儒家精神的真谛,试图通过对儒家人文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重新取向,把“仁”和“道”的思想精粹从儒家文化中剥离出来,赋予个人价值选择和道德自主的新含义,以期待“老内圣”开出“新外王”。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隐忧"在当代中国社会引发出一些道德难题。功利与价值关系的矛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失衡,公平与平等关系间的不协调以及国人道德观中出现的"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主体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依据儒家道德学说对"现代性隐忧"进行化解,存在较大可能性。但传统与现实间的张力又促使儒家道德学说必须进行体系重建。重新诠释道德范畴内涵,将"德得相通"原理与和谐社会建立相联系,在新的意义层面托举"内圣外王",显然是体系重建中一个较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康宇 《学术探索》2008,(1):6-10
儒家道德学说具有一整套形式严谨、内容完备的理论建构,其以仁义道德的绝对价值为理论核心,形成了价值论;以德性与人性的相通为基础,形成了德性论;通过论证“德性所知”与“闻见之知”之间的关系,创造出知识论;通过论证人的本体实现,创造出目的论;为让人实现道德“自觉”,建构了教化论;为强调道德的合理性,建构了义务论。儒家道德理论的形成,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儒家道德学说经历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历次变迁后,仍能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中国社会"泛功利化"倾向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在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出现了把功利判断推向极至,用功利去泛化整个社会物质领域和人文精神领域的"泛功利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实质是用功利来衡量一切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有一系列明显的表现."泛功利化"倾向的蔓延,引起社会道德的明显滑坡和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社会道德危机和公正危机以及社会行为的粗鄙化和非理性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强大冲击.必须以"以德治国"精神为指导,对"泛功利化"倾向进行认真分析,建立合理的功利评判机制,找出调适和消解这一倾向的良方,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相似文献   

10.
儒家学说以调整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指归,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国古代的人际关系理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这种理论由道德教条,被提升为社会法则,最终凝固成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内在信仰。作为文化传统和历史惰性,它至今仍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不可能揭示儒家人际关系学说的全部内容,仅就这种理论的特质做一阐释,并指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负面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儒学的价值思想以道德为中心,以政治关系的谐和为标志,赋予价值关系以政治伦理内容。价值理想的道德化,是传统价值思想的重要倾向。与此同时,传统思想的另一流向是道家学说,它崇尚自然,将人类思考视野扩展到宇宙万物之间。老庄“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正是作为儒、墨、法特别是儒家学说的对立面出现的。本文拟对“老子”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从认知、人格、审美三方面着以分析,并探讨其价值内涵、价值意向及价值境界在《老子》“法自然”的价值取向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儒家学说囿于“正德厚生”的原则,始终把社会的道德教化和人生的德行操守视为政治的最高目标,由此决定了儒家对经济生活的基本态度。所谓“谋道不谋食”、“存天理、灭人欲”等儒家说教,即反映了一种对经济生活的伦理价值取向。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13.
宋代道德理想主义是士大夫主体以宋代社会经济、政治架构的变化为深层动因,以儒家仁学精神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摄取佛老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追求人生理想、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为目的的道德学说,体现了士大夫群体政治主体意识和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它的形成是对儒家道德思想的传承与提升,标志着儒家道德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过于顺从于人们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自然取向,泛化以市场公正为内容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不能创造出社会正常运行所需要的道德环境,也无助于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有人主张对市场规则的作用范围进行划界。我以为,社会的“总体性”会使一切界限划分成为徒劳。出路只能在于从道德境界角度对以市场公正为内容的道德进行定位,并构筑保证社会成员道德境界不断升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中庸》是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作品,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人治学说,更加突出了道德的政治作用。本文试图探讨《大学》、《中庸》的道德政治论与先秦儒家人治学说的关系,说明它怎样发展儒家的人治学说,以确定它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川社科界》2006,(6):38-40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关于伦理与政治学说的一种思想文化体系。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想,儒学及其伦理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并且对包括藏民族在内的中国各个少数民族产生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儒家文化及其伦理思想何以会受到藏族同胞的关注、学习、运用,并吸收其为自己文化及其伦理思想的一部分呢?我们认为,其基本原因有如下几个万面:一是儒家伦理的普世性倾向所带来的一种必然结果;二是儒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思想主张符合藏民族需要的结果;三是儒家文化本身的亲和力倾向对藏民族产生的强大吸引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正>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人的生存不能离开社会。社会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们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这就是说,人们生活在社会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必然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而其中最根本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与此相适应,还有政治关系、道德关系等等。在社会生活中,道德关系最为普遍,它存在于一切生活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道德关系,就没有人类社会生活。因此,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必须十分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约束性与人的道德自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国内伦理学界在讨论道德的本质、属性与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过程中,有一种贬低或否认道德约束性的倾向。另外,在近年来的现实社会道德生活中也存在着一种反文化、反秩序、反规范、反约束的极端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潮和心理倾向。一些人视一切文化规范为一种文化压抑,特别是作为文化规范和指令核心的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在他们看来,似乎剥夺和妨碍了个人活动的道德自由。有感于此,本文拟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道德的约束性及其客观性和必要性,人的道德自由的真蕴及二者的关系,以期有助于道德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化并有资于现实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个人的社会道德价值,是个历史范畴,它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在以农耕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发的、以简单劳动工具为依托的简单再生产方式,造就了强烈了家族主义精神和人身依附关系,个人的道德价值被消融于整体利益之中。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F,虽然生产资料公有制使人人在法理上获得平等,但是国家是一切活动的主体,企业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政企合一使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品,企业缺乏独立性,生产经营没有自主权。个人归属单位所有,个人缺乏独立性,个人…  相似文献   

20.
儒家核心价值观是儒家关于个体、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观点,是儒家文化的内核.仁爱、民本、和谐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价值理念.它们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涵和核心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资源和精神财富,对克服现代性价值危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