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以藏族民间故事<猪头卦师>为例,采用格雷玛斯的结构语义学叙事理论,对"全能博士"这一世界型民间故事类型进行叙事的"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叙事模式、语义方阵以及叙事意义的逐一探究,力求阐释出蕴含在叙事文本内部的深层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山东全能神教(1)的实地调研,以这一个邪教组织为例,分析和总结了邪教的一些特点和产生的部分原因。这两个组织在信仰上具有排他性和反社会性的特点,在组织上具有神秘性和层级性的特点,在活动仪式上具有灵活性与娱乐性的特点,促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则涉及社会转型期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失范问题、精神空虚与农村娱乐形式单一问题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间故事的源头纷繁复杂,宗教文化在其间起了重要作用。刘守华先生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较早关注宗教文化与民间故事的关系,在近三十年时间里,以系列论文和专著形式,以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对道教传说、佛经故事等宗教文学与民间故事之间同源异流、不约而同、交流影响等复杂的关系进行资料翔实的比较、剖析与论证。《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和《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在出版后,产生广泛影响,屡获荣誉,也表明民间文学与宗教文学领域的交叉研究还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4.
张春波 《回族研究》2012,(4):107-109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围绕文本《回族民间故事选》,梳理回族民间故事传播形式由口口相传到文本传播的转变,探讨文本作为有效的媒介之于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作用。重点从民族归属感、民族态度、民族社会参与以及民族的文化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民族认同的最高形态是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5.
藏族《格萨尔》流传到土族,叙事情节和结构均发生了很多变异.本论文从影响研究学的角度比较分析藏族《格萨尔》和土族《格萨尔》在结构上的不同,认为藏族《格萨尔》的叙事结构是圆型结构,土族《格萨尔》的叙事结构则是树型结构.藏族《格萨尔》属于串联复合情节结构的史诗,而土族《格萨尔》属于并列复合情节结构史诗.  相似文献   

6.
“到”字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或者短语。在“到”组合的短语中,到+体词性词(短语)+其他VP,在结构上存在说法不一致的歧义现象。本文从语义特征分析法角度、运用比较分析,揭示“到”“上”从静态到动态语义的变化,发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语用趋同、变异的特征,从而看到“到”的动词性功能的结构规律,使“到”“上”的语法研究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以民众生活为根基,以民族关系为旨归,依托汉藏民间故事类型的提炼和分析,探讨和解析汉族、藏族民间叙事传统的共同性、相似性及差异性,进而洞见和阐释民间叙事共同体的共享性与意义。论著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汉藏民间故事、汉藏民间叙事传统交流的新观点,不仅对于汉藏文化关系研究,而且对于中国民间叙事学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布洛陀经诗》包含着丰富的、独具性别特征的宇宙万物生成思想,即认为布洛陀和姆六甲作为“伯乜”在万物起源中有交感作用,在万物存在中有规范作用,在万物发展中有动力作用。“伯乜观”促使壮族哲学始终关注“对立而又同一”的问题,也增强壮族哲学和文化的性别意识,因此值得我们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汉族、藏族流传了大量的“天鹅处女”故事,形成了具有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叙事传统,这些传统与汉族、藏族民众生活紧密相联.这类故事传达了汉族、藏族追寻美好生活的愿望.汉族、藏族“天鹅处女”故事具有明显的印度佛教同类型故事色彩.  相似文献   

10.
流散一词最初指犹太人四处漂泊的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起,更多喻指背井离乡、渴望故乡复兴的情怀,并成为当代人跨境生存方式的类型写照。老挝苗族源自中国,直至20世纪40年代在老挝才开始享有自治权,之后在秘密战争中登上国际舞台。美国苗族学者李麦娜的《苗族"家园"之梦:法属印度支那的合法性追求(1850-1960)》一书研究了1850-1960年间老挝苗族领袖争取权利与合法性的历史。文章认为该书呈现出崭新的视角,如对老挝苗族救世主型领袖的新认识、采用二分法进行谋篇布局、指出苗族未能在老挝建立民族"家园"的原因等。文章也指出了该书存在的不足,即未能对1850-1960年间老挝苗族的一些重要人物做出客观的评价。从恩格斯的"国家"概念入手,文章梳理了老挝复杂的民族问题以及苗族与老挝其他民族的关系,指出无论是政治掮客,还是救世主型领袖,皆因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不可能带领流散中的苗族建立统一的"家园"。最后,文章指出,将建立"家园"的梦想寄希望于"苗王",实际上是老挝苗族一直以来作为流散族群的集体情感的体现。而封建政权、国外势力却将老挝苗族推向了更大范围的流散。因此,建立统一的"家园"俨然成为他们剥离时空的夙愿,抑或是作为"他者"身处跨界边缘无法融入主流社会时无所适从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西藏”是汉语流行歌曲中的一个长盛题材,众多创作者基于“他者想象”或“自我言说”的角度,对“西藏意象”进行建构,所构建的西藏大体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存在,但这样的“西藏意象”与实际的西藏存在一定的偏差.《阿刁》,虽然也是基于“他者”的角度来构建西藏,但该歌曲却放弃常规的叙述模式,而是通过对阿刁形象的塑造告诉人们,西藏除...  相似文献   

12.
《中观甚深精要论》是根敦群培最具影响力、最富创造性的一篇哲学论著。全文以反思批判的态度,以深思明辨的方式,探究了本体论、认识论、真理论、价值论、境界论、语言哲学等一系列的佛教哲学的核心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些见解与众不同,振聋发聩,启人慧思,令人遐想。它对我们今天的人们破除迷信、崇尚理性、解放思想、探寻真理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现代学术的语言对原作的前半部分作了较为细致的诠释、解读,并力求做到"回到事情本身"。用现代哲学的视角对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及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作了力所能及的梳理和概括,试图在佛教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做到"观察的客观性",从而呈现出根敦群培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性格、整体面貌及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陈治 《中国民族博览》2023,(24):136-138
自20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中国伊始,我国音乐创作者一直将“民族化”作为创作中的关键要素。在流行歌曲的创作中,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民族化”的手段已由一开始的五声性旋律,民族器乐音色的使用不断扩大和深化。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流行歌曲的作曲者在创作时考虑使用或融入民族民间音乐、古典意蕴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作品良莠不齐的现象。随着民族化手段的日益多样,流行歌曲创作时民族性元素运用的“原创性”表达成为作品(歌曲)创作价值的重要标志。原创非简单化的新创作。民族化的原创性表达也不是简单意义上五声音阶、民族乐器音色、古诗词的运用等。原创性表达中创新是其核心概念,此外,应与时代相关联,其核心应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精神内涵并体现当代气息。  相似文献   

15.
“聆听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倍感振奋,同时更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促进迪庆社会和谐,才能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州长陈建国,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番话。  相似文献   

16.
姚艳玉 《民族论坛》2008,(11):50-51
《高老庄》独特的艺术魅力来源于其对中国乡土知识分子"文化恋家"情结的复调叙述无法跨越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的差距,最终导致中国乡土知识分子"文化恋家"心态的必然终结。  相似文献   

17.
杨理 《中国民族博览》2022,(12):203-205
严歌苓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海外华人女性作家,其作品中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具有先进性,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其创作的短篇小说《天浴》在中国文坛上获得普遍赞誉,这与作品中出色的人物形象塑造有着紧密联系。严歌苓通过她独特的女性主义“他者”视域,使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悲剧带有深刻的人性反思。同时《天浴》弱化了女性主义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男女对立,通过特殊男主人公的设置揭示出特殊时代大幕下权力结构的畸形,表现了被视作“他者”的个体生命在被环境异化过程中的妥协与反抗。  相似文献   

18.
雍正七年,清政府以"残暴不仁"的罪名将桑植宣慰司"改土归流",末代土司向国栋被安置河南。向国栋在后来的《自述》中详细记载了这一事件,但其内容与史料所载存在巨大差异,通过对比分析,笔者以为,向国栋被拟罪"改土归流"完全是清政府所寻找的治理"借口","改土归流"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从主观上而言是带有强制性的,其真正目的在于对土司统治的各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的统治,从而为其行政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一些小说以具有民族志性质的文学叙事,呈现了民族文化的知识谱系以及文化人类学内涵。小说与民族志的互文关联,为小说"写民族文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书写方式。在民族志知识性维度的制约下,这些小说,其文化立场是复杂的,它们在反思现代性的同时又提出现代性尚未完结的问题,并兼具民族性与人类性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许建华 《民族学刊》2012,3(4):88-88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1]伽达默尔进一步指出“能被理解的更好存在物就是语言”^[2彝族文献典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但由于历史和语言的遮蔽,阅读与理解困难重重,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彝族文化,只不过是灿烂的彝族文化中的一角,大量的古代文献典籍亟待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