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答”):我说自己是从80年代的理论家到90年代后期的过渡,是有一定的道理的。80年代主要是冲击旧的规范,冲击僵化的、权威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脱离实际、束缚思想的方法;在80年代中后期,也引进了一些新的东西,像弗洛伊德、结构主义语言学等等,其实也并不新,弗洛依德就是20世纪早期的东西。这叫破中有立吧;到90年代。又引进了后学的一系列理念,虽然我都不太陌生,但熟练驾驭的程度不如陈晓明、南帆他们。从这个意义说,过渡的历史定位大概是没错的。 相似文献
2.
曾经联合海内外100位历史学者共同倡议重写中华古史的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近来发表文章,呼吁为中华文化恢复名誉,并提出了“中华文化发源于东南、发展于西北、发挥于今天并将发扬于世界”的观点。人民日报记者林治波特地走访了史教授。请申其说,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一、台湾现代美学发展的流脉石了英:颜教授,您好!您在台湾中文学界、美学界地位甚高.一直走在学术的前沿,影响了很多年轻学子,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向您请教.目前,台湾地区美学的学科设置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之后,正在进入一个酝酿更大突破的时期。现在,无论是拓宽研究范围,还是改进研究方法,无论是进一步学习借鉴西方学者的成果,还是加强对本土学术资源的开发和梳理,都显得极为迫切,也都是难度较大的工作。南开大学李金铮教授是著名近代社会经济史专家,她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逾20年。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目前,她的努力方向已经从单一的复原历史转变为复原历史与解释历史相结合,并力争在历史的解释上取得突破。以下,就是她对于深化近代社会史研究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研究者要有多元的文化视野,中西文学的比较要跟文化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比较,并不是单纯的“异同”区分,更多的应是规律的探寻,力求寻找出人类进行艺术美而创造的一些共同规律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产生的特殊规律。多元文化的局势正在形成,横向开拓和寻求参照系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如何把文学研究的目光转向全球,通过跨文化、跨国别的文学研究,去探求超越文化、国别、特别是能够涵盖东西方文学特征和性质的文学理论,是当今文艺学学科建设中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张:今年是您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的岗位上离休的第十个年头.别人说您"下课没回家"也许是对您一直工作的一个生动概括;封您"A区3楼楼长",或许是对您数十年习惯于上班早到的雅称.的确,2002年您出版了专著<论西部企业家队伍建设>, 2003年又出版了专著<邓小平特区理论研究>,2007年<刘茂才文选第九卷信息革命与虚拟经济>及<刘茂才文选第十卷 2000-2006>分别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令我好奇的是,2009 年您的长篇小说<花舞丽都>出版,今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您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丽都花艳>. 相似文献
7.
8.
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正呈现出并行的两条学术路径,一方面在不断地拓展着学术视野,使哲学研究努力融入世界学术共同体;另一方面在面向世界哲学主流的同时坚持独立思考,力图真正体现出自己的学术个性。但是客观地说,这两个方面我们目前做得还都很不够。无疑,这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实现的境界。令人欣慰的是,国内已经有一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正在积极地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陈波教授是国内现代逻辑、逻辑哲学和分析哲学领域颇有建树学者之一,也是一位具有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和独立的研究个性,并且怀有积极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责任和情怀的学者。他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杂志上的《论蕴涵》、《专名通名理论批判》、《"是"的逻辑—哲学分析》、《分析哲学的价值》、《蒯因哲学的理性精神及其启示》、《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纲领》等重要论文以及《逻辑哲学导论》、《蒯因哲学研究》等代表性著作体现了坚持独立思考的学术品质;他主编的《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等丛书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打开国际学术视野,推动国内哲学研究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正导语:诠释学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哲学传统,在整个哲学思想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一传统中,诠释学经由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伽达默尔、利科等哲学家的发展,从一种哲学方法论渐渐成为一种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乃至实践论的一整套哲学系统。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以成中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当代哲学家,将诠释学引入中国,并将之与中国哲学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在这一系列思想成果中,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基础上所创立的本体诠释学,可以说是诠释学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它进一 相似文献
11.
周立红(以下简称周):首先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我们从您的家庭出身谈起.您在朱利安·卢夫里耶(Julien Louvrier)的访谈中这样说道:"我出生在一个卑微的平民家庭,祖辈几代都是农民,我对这样的家庭出身感到骄傲.因为它让我深深地感到扎根在了这个‘平民’的法兰西——我们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就是这个‘平民’的法兰西造成的……在我的直系尊亲属中,没有剥削者,没有拥护奴隶制的人,没有大贵族,没有特权阶级,没有投机商人.我继承了这样一份几乎无暇疵的遗产,这是福分!"[1](P30)我想知道是这个出身让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影响了您对自己出身的表述? 相似文献
12.
谢伟(以下简称谢):杨老师,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的研究,二十多年来,您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一批专著.因此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发展情况比较熟悉,您能否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胡厚宣先生1911年12月20日出生在河北省望都县一个中等人家。他父亲曾考中清末秀才,民国后在天津教家馆,收入不高。他家中兄弟姐妹较多,土地又少,在清贫的生活中度过了家乡的十年。但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奋发向上的性格。他十岁离家到保定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入河北保定培德中学第一班,每年都名列榜首,学习成绩优异,深受国文老师缪钺先生的赏识。中学毕业以后,因胡厚宣先生品学兼优,母校以每年二百银元奖学金,资助他读完了北京大学预科(二年)和本科(四年)的六年学业。北京大学毕业后,被选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呼声高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化了。特别是和谐社会的提出,使得和谐这个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概念,引起了思想界的广泛关注。从思想源头上来说,和谐一词源于先秦时期,而其内蕴的意义则可以追溯到上古的思想中。与此同时,和谐又是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和谐具有着一种纵贯古今的价值。那么如何理解和谐的起源与内涵,乃至如何真正进行和谐的实践,都成为当代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在全球化的今天,和谐作为一种价值,同样具有一定的普世意义。那么,我们如何定位这一价值,并真正发挥其作用呢?对此,我刊访谈了我国著名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余敦康教授,为我们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谐这一价值。 相似文献
15.
建设现代宗教文明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范鹏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的倡议,在历时八年的倡导过程中,逐步形成为一种系统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为进一步倡导建设现代宗教文明并展开广泛深入的论证,我们专门就此问题对范鹏教授进行访谈,社科院科研处马廷旭副处长为访谈人。本次访谈追寻到了这一倡议的源头,深入挖掘了这一理论观点的深刻内涵,明确了这一对策建议的重要意义,旨在进一步向全社会特别是宗教学术理论界、宗教政策制定者和广大宗教界人士介绍这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主张,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17.
在广东省90’比较文学研讨会上,笔者有幸同著名文艺学家胡经之教授作过长谈。先生长期在北京大学执教,融合美学与文艺学于一炉,开拓文艺美学学科,甚有贡献,近年又来深圳大学创办国际文化系,拓展新兴学科,多有建树。在这三、四年间,陆续出版了《文艺美学》、《西方廿世纪文论史》、《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中国现代美学丛编》,为国家教育委员会主编了《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及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先生对文艺学方法论尤多注意,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前不久完成了一个文科博士点科研项目,主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演化成科学技术哲学。这个领域的研究问题异常庞杂,从曲高和寡的自然哲学、认识论问题到大众关注的伪科学、科技创新问题,从久远的科技史问题到时兴的环境伦理、克隆人、虚拟实在问题,从科学方法和科学规范问题到问题意识的树立、超越情怀的培养问题,基本上囊括了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各个领域。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问题域,是伴随着对于科学本质的认识、科学方法论的总结与反思、科学思想史研究的深入、科技社会学与科技伦理等领域的探索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兴起而不断拓展、深化的。刘大椿教授是我国当代科技哲学专业的领军性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迄今为止,他的研究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国科技哲学领域的基本发展方向。刘大椿教授的学术生涯从“科学是什么”这个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开始,历经了一个逐渐向方法论、科学思想史、科技社会学、技术哲学、乃至科技伦理学、技术创新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等领域发散的过程。他不是试图营建无所不包的体系,而是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追随问题给出别开生面的思考,似乎在经历着一个从中心到边缘的转换。正是在这种转换中,新的理论生长点不断出现,研究的问题域不断扩张,创新型的思维活动异常活跃。他率先提出了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等理论,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基本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所编写的教材和发表的论著一直在学界有着重要影响并广为采用。 相似文献
19.
一、并没有一种“后现代主义”
解:尚杰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访谈!您的专业领域是当代法国哲学,这包括了如今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后现代主义”.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学术专著都常常会提到这个词,无论是做文学、社会学研究,还是“时髦”的闲谈,大家都不假思索地使用着这个词,而不去弄清楚它的确切含义.您认为应该怎么定义“后现代主义”?哪些哲学家算是“严格的”后现代主义者?除了利奥塔,他承认他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以外,德里达、福柯都一直否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的学科领域中,作为八个二级学科之一的宗教学似乎一直扮演着"配角",无论从研究的人数还是研究的规模都不能成为哲学界的主导;但是如果我们跳出学科的界限去观察社会生活的话,就会发现,宗教学在整个社会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纵观人类历史,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任何一个时期,绝然与宗教相隔离。可以说,对于宗教的研究就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个侧面的研究;而且就宗教学本身的特点而言,它的研究又必须是跨学科,多领域的。因此,宗教学的研究可以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的,它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稳定将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宗教学确是当今社会的一门"显学"。因此,我刊就宗教学研究的一系列问题,采访了我国著名宗教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牟钟鉴先生,为我们揭示这门"显学"具体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