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有一个稳定平衡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与重要内容。我国在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和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生态问题与矛盾。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矛盾,城市化迅速扩张导致的严峻环境问题,公众环保意识差形成的生态漠视,都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思维模式,树立生态价值观念;发展循环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完善制度支撑,构建生态文明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和谐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成 《学术论坛》2007,30(11):167-17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文明的价值指向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及其社会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观的理论本质就是在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中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共进.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生态和谐的构建要求,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和谐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阴山学刊》2009,22(2):92-95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大多处于边疆或接近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层次、水平相对较低,还没有完全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结合起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需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和保护的统一,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制、新思路,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红卫 《学术论坛》2007,30(6):170-173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张,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它将使我国真正步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现代文明发展大道。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是严重危害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人类自身内部的性别压迫及其衍生的人类对外部自然的压迫所引发的自然报复。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的排斥与压迫使女性所优长的顺应自然态度和生态智慧受到压制,男性替代女性进而代表人类对自然展开了持续大规模征服开战,在取得巨大发展效益的同时必然地发生巨大的生态危机。为了更快更好地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深刻认识性别压迫、自然压迫与生态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消除人类性别排斥和矫正征服自然取向,大力提高女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及管理自然的能力和参与程度,构建男女性别和谐的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生态和谐治理体制,实现由传统的男性主导型生态治理方式向男女和谐型生态治理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反思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的发展,使本应和谐相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失衡,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极其严重的环境压力。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真正的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要从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生态意识、完善相关法律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在当今的丰富与发展."生态文明"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已经从战略高度来处理今天的"生态危杌",让我们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前全球生态问题研究最有成就的流派之一,它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生态危机的分析以及异化消费理论、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对于解决生态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激发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加强地区及国际间生态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视阈中的和谐社会建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生态文明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打破“人类中心主义”与“科技理性主义”价值观、有效规避“有组织风险”、实现以生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式,是一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生态民主政治、重新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性社会;“发展”、“良序”与“正义”作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原则,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建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刘婷婷 《理论界》2010,(1):10-11
20世纪以来,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得人类在地球上的足迹迅速扩张,人类居住环境也因为人类活动加剧而受到广泛的影响。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条件下出现的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并行交叉过程,是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实行一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路线上的新型城市化。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作为一个综合概念,具有丰富的内容。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四位一体、协调推进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崔朝晖 《学术探索》2012,(10):160-163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它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而生态文学在此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生态文学叙述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严峻生态现实的文学反映。所以它对人有认识、教育和感化的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可以绿化人类精神家园,使人民大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追求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发展的社会基础,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由不同部分和不同层面构成的统一体,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和谐。  相似文献   

14.
当代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使人们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越来越关注,也对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赋予了多样化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生命的价值,它以贵生的精神看待生命,以仁爱的精神关注生命,并以平等的精神对待宇宙间各个生命的价值,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伦理精神,探索其与生态文明精神内涵的本质联系,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风险社会理论视野中的和谐社会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社会理论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悖论和风险社会的结构性困境。和谐发展观内在地包含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悖论和风险社会的结构困境的双重超越。在当代中国,伴随着风险问题的凸显,正确处理发展与风险的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风险在现实中体现为诸多的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在发展与和谐的辩证关系中化解风险根源,从调整社会发展方式和提升社会秩序品质出发来超越发展的悖论,开创出一条摆脱风险社会困境的和谐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对“和谐社会”的哲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精神和谐三方面的内容,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而“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政治文明的全新概念,并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靠保障.政治文明为政治与经济平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证,同时,促进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步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构想以来,中央积极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拥护和响应。对于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生态建设方针,实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就是要提升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并上升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通过对当下中国公民生态文明建设践行情况的分析,得出我国公民存在着责任认知不足、履责能力不强以及生态行为失序等诸多责任缺失问题的结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此,提出在理念层面、行为层面、立法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等四个维度加强公民生态责任建设,这对于构建生态型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