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下,基层政府的绩效管理存在着"制度困境"问题.解决绩效管理的"制度困境",必须重塑政府角色,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公民社会,提高民众参与意识;改变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引入现代绩效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市场经济已建立,但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反经济信用现象",阻碍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信用法律制度、发展行业自律的功能、建立政府信用行政行为以及专门的资信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西部地区经济信用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政府的社会地位、当前我国市场发育状况角度论述了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性,指出政府的政策取向、行为示范和监督力度影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前我国市场失信惩戒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的不完善也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政府发挥作用的原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发挥作用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奖优罚劣"机制.分析了政府发挥作用的主要方面,包括信用法制建设、信用教育建设、信用网络建设和信用试点建设.  相似文献   

4.
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尤其是明确地方政府在社会风险治理中的角色目标和特点,是提高其风险治理能力的关键.当前研究大多为政府角色的应然研究,相对忽视地方政府的"特殊利益",公益性与自利性角色在不断地交织博弈.以X市某镇政府安置房产权纠纷事件为例,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在风险治理中所表现出来的角色特点及其冲突变化,发现其具有"合作监管""合谋放任""回避控制""协商治理"4种角色形式,且存在于地方政府风险治理的不同阶段.因此,需合理定位地方政府在社会风险治理中的角色及要求,并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制度性规制和调适.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9,(2):96-101
当下推进基层治理需将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紧密结合,而街道办事处在国家与社会良性关系的构建中发挥了"接点"的作用,兼顾"承上"与"启下"的双重功能。所谓"承上",位于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末梢,上承政府,以代理人的角色推动国家自上而下对社会的嵌入,引导和组织自我管理;所谓"启下",与广大基层群众联系最为密切与贴近,下接基层社会、社区,是基层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的代表人,助力基层社会向国家自下而上的利益聚合。为更好地构建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街道办事处需扮演并诠释好政策的落实者、公共服务的组织者、群众的发动者、基层自治制度的供给者以及社会资本的培育者五大角色。  相似文献   

6.
区分清楚政府"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是定位政府角色的基础.现实中的政府是社会中的暴力垄断组织,其产生与持续存在均有深刻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匪帮"和民众理性自利的结果.文明发展和历史潮流要求政府应该是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的工具,而不是一部分人掠夺另一部分人的工具,并且它应该建立在社会契约等理念的基础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社会利用知识的理论以及现实发展的需要,都要求政府角色定位应遵循"以民为本、公正协调"的原则."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激发民资,开发民智",是政府实现"以民为本"的有效措施;建立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是社会实现"以民为本"的关键."以民为本"将揭开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指出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信用失衡问题的严重性:信用缺失导致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极大混乱,成了中国市场经济的"败血症",正在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交往造成巨大的损害。界定了政府信用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政府信用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政府失信的危害,列举了政府失信的种种表现,提出了建立政府信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以世界银行全球政府治理研究数据库(2005年案例)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对正式制度、公共信息、经济利益及文化环境四个关键因素与政府信用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式制度和公共信息对政府信用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法治化程度每提升1个单位,政府信用即提升0.534个单位;信息透明度每提升1个单位,政府信用即提升0.443个单位.而经济利益和文化环境两个因素对政府信用不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影响.因此,可采取以下具体对策完善我国的政府信用管理机制,包括加强正式制度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健全政府及其官员的利益激励机制,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基于县级政府自身特征,县级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建设体系和框架中,法治建设和政策保障是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的前提,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是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的核心,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是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助推器",保障公民权利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解读邓小平的政府信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誉高于一切 ,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政府信用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构建政府信用 ,领导干部必须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 ;必须将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判断政府信用状况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11.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产生是由作定语时主要用来指别中心语"人",后来发展到单独指别"人",这是从指别功能的多样性向指别功能的单一性转变,而这种指别程度要低于第一人称代词"我"和第二人称代词"你",因此可以用于"远指",这种"远指"功能是"他"得以虚化的语义基础。虚指性间接宾语"他"虚化必须具备四个句法语义条件。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人”是经济学中经典而又常新的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理解路径,引发出我们对现时代的经济人———道德人复合性主体应具有的行为特征及构建其的现实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自然人在民法上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民法上的自然人只是一种虚化,是适用于自然人的民事法律规范的人格化的统一体,其确切的法律称谓应是自然人人格。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人与自然人人格之间的关系从完全相分离的状态到部分回归,直到在民法领域实现完全复归,为自然人人格向自然人的全面复归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14.
从小人物外部生活环境和自身生活方式以及作者创作的角度,对契诃夫短篇小说进行了分析,得出“喋喋不休”不仅意味着小人物孤独的境遇,还体现了小人物随遇而安、聊以自慰的生活方式,进而展现作者对这些人奴性心理的鞭笞;“喋喋不休”还表达了契诃夫对小人物生活近距离的表现以及他仁爱之心的轻轻长叹。  相似文献   

15.
人工生殖技术、干细胞研究和人类基因复制的发展,使人类胚胎的伦理与法律地位日益受到关注。我国社会主流伦理观念对胚胎享有人的地位持否定观点,当前在制定民法典的探讨中主要学说也未给予胚胎以独立的地位,而是作为与人体分离的组织定位为特殊的物。有关胚胎法律地位的"人"的模式不足取,但"物"的模式也面临着困境。我国民法典应当回应科技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胚胎的法律定位,通过分阶段模式保护胚胎的合法权益,并从民法理论与立法两方面探索在人与物之间建立中间存在模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假说的理论回顾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假说自18世纪末斯密提出“经济人”思路以来,经历了由“古典经济人”到“新古典经济人”再到“新经济人”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人”完全依赖于功利主义得到的学说而发展,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人”则逐渐脱下了功利主义道德经济论的外衣,日益被抽象为数学晶体式的理性经济人。近30年来,经济人假说在非经济领域得到拓展。尽管经济人假说常常遭到非主流经济学家的批评和责难,但其顽强的生命力却带给人们多种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分析构成企业行为主体的人不仅仅是传统经济学所假设的经济人,同时还是道德人和社会人。提出只有在作了这样的补充和"修正"之后,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才能更进一步地逼近真实的世界和更好地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8.
旧哲学以“抽象的人”为其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现实的人”为其入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有明确的内涵,二者不可混淆。但是,换个角度说,“现实的人”也是“抽象的入”,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19.
人身危险性在刑法理论中的定位,有量刑根据说、刑事责任根据说、定罪根据说和犯罪本质特征说的争论.社会危害性有一个内部层次结构问题,在纵向方面,分为事实层面和价值评价层面,即自然属性层面和社会属性层面;在横向方面,由客观实害性和人身危险性两部分组成.在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前提下,应将人身危险性定位为社会危害性的组成部分.人身危险性的这一定位,既解决了刑法理论中的"脱节点"问题,又为报应与预防之刑的统一找到了合理结合点.  相似文献   

20.
对于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讲,大学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既是一个时代主题,也是一个永久课题。给出了"创新性人才"的释义,并把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相关概念的基本关系进行了辨析。针对创新性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创新环境问题、大学教师队伍的欠缺、大学创新型文化偏弱问题、大学教学过程的要素创新乏力问题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