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本文从媒介的视角分析互联网对于网络剧影像叙事的影响。尽管网络剧与电视剧在影像叙事上一脉相承,但是由于互联网媒介的质的规定性,网络剧影像在多元的基础上呈现向审美与再现的两极发展。影像叙事中出现各类艺术形态的融合,新闻"我在场"等的方式,使得网络剧假定性具有后现代的色彩从而成为后假定性,凸显了用户在网络剧传播与文本创作中的地位。而网络剧的科技性、互动性、非线性、题材与形式的多样性、作者和观众的模糊等,使得其逐渐具有新的艺术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当代视觉逐渐突破传统媒介的局限,走向跨媒介传播的新阶段。该阶段呈现的范式创新、信息重构、传播多元化、跨界融合等新特征,表现了对传统媒介表达形式的传承与审美经验的现代转换。媒介表达的技术化、媒介界面的交互化、信息传播的互补化、视觉传播的消费化、用户参与的大众化等诸多动力模式共同构成了视觉跨媒介传播的驱动力,也成为视觉传播探究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3.
互动剧是在互动技术发展基础之上形成的介于游戏和视频之间的新型影视剧类型,传受主体在互动剧的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与传统影视剧不同的认知传播特点,其主要包括:传播主体主导传播策略,传播主体保留全知者身份;接受主体解码意识即时呈现,接受主体对完型的期待;传受主体在认知基模的影响下互动,用户在不同的媒介情境中跨越。未来互动剧将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淡化拟像环境与真实环境的边界,以迎合受众认知需求,开辟新的市场领域。  相似文献   

4.
网络剧作为网络与影视艺术的结合,以其鲜明的色彩、影像、丰富的意境和精良的制作日益为观众(网民)所喜爱,网民的消费需求以及网剧制作部门、传播平台对利益的追逐使网剧的产业化成为网络剧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自媒体传播“个性化新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自媒体凭借其及时纠错性、平等互动性、广泛迅速性、自由发布性等特征,成为信息时代传播"个性化新闻"的客观需求和必然。然而,自媒体在"个性化新闻"传播中存在信息传播不完整与不准确性,存在着恶意、虚假新闻信息的传播等缺陷。因此,我们要建立自媒体"个性化新闻"传播的道德约束机制,设置自媒体对"个性化新闻"传播的监测识别系统,实现自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个性化新闻"传播的"双轮驱动"等,促使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介形态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变迁发展,文化的传播场域、传播主体、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开放化、民主化、互动化趋势。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化转向提供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稀释和失真、商业化趋向,以及异化和断裂。在此背景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需要从统筹传统文化与媒介变迁的互动关系出发,通过强化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建立跨文化交流平台,来适应媒介方式的变化趋势、应对商业化的挑战、以及弥合媒介开放性引发的文化断裂,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不断提升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学术话语是具有主体性的知识生产和意义阐释的建构实践,中国学术话语的生产逻辑需要在主体间性的国际传播与对话的事实过程中确立和展开。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传播与对话作为系统性工程,社科期刊作为学术媒介需要融合话语生产及其传播的内在机制,以国际化的方式深度参与和推动。社科期刊首先要组织化、聚焦式地参与国际学术前沿对话,进而周期性、长效性地拓展和深化比较对话,逐步实现以融合性、标识性的学术话题来引领国际对话,从而系统地推动中国话语的对话式生产与传播。在传播路径上,社科期刊要系统地强化语言媒介转换,推动期刊的跨语际实践与多语化传播;同时借由数字技术媒介转型,通过高效的集约化传播来展开跨时空对接;融合大众媒介开展跨渠道的话语再生产,借助品牌化进行跨领域传播,提升综合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媒介之于文学不仅是信息传输的渠道和工具,也是文学构成的重要维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在百年传承中历经了从口语媒介到网络媒介的多次变革,不同的媒介属性和多样的传播情景不仅促成了文本、戏曲和影视剧等众多传播形态,也决定了传播的群体性、私密性、大众性、当代性和超时空性,对文学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带来的不仅是媒介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媒介内容与形式全方位的变化,为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各种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与想象空间。由于互联网的深度介入和参与,基于网络传播环境之下的纪录片创作,与传统创作形式相比,正在发生从创作理念、创作形态到运作方式的全方位变革。个性化的创作理念与多元共生的创作形态成为网络纪录片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程度的加深,传媒业界奉行的"内容为王"理念虽在指导单一媒介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方面效果突出,但在指导不同媒介之间的行业竞争方面却不理想。"介质为王"理念呼吁传统媒介行业关注自身所属媒介的传播介质,发掘自身特性与受众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个性化需求的契合点,打造媒介核心竞争力,与新兴媒介进行差异化竞争,实现传统媒介行业在新媒介威胁下的危机突围。  相似文献   

11.
从纸质媒介的式微到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的兴起,社会主导媒介的表达形式开始从文字符号向图像符号转变,形成了媒介环境的图像化趋势。从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传播现状来看,其创造性转化与活态化传承有融入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也有融入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可能性。未来中国传统民间游戏想要突破现有传播困境,则要坚持以图像符号传播为核心、以数字媒介传播为主导、以大众文化传播为导向;通过传统民间游戏资源的资本化、产品化,打造文化产业链,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活态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在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领域,跨媒介叙事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现象和趋势,对跨媒介叙事的内在机理和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跨媒介叙事在内外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下逐步兴起,其内涵有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研究显示,跨媒介叙事的内在机理主要涉及文本创作和产业运营两个层面,分别对应故事世界和IP运营。在策略与应用方面,文本创作须着力于实现故事世界的完善和扩张,在尊重原始文本基础上不断创新,为产业链衍生提供不竭的文化源动力;产业运营须立足于IP的开发而进行,实现商业品牌联动和用户市场开发。  相似文献   

13.
作为建构男女两性平权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建制,女性媒介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现象与文化现象,关于其生存态势与社会功能的学理思考理应成为当今传播与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传播社会学理论为阐释框架,采取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从男权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利益、传者性别意识等社会结构层面入手,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阻碍女性媒介社会理想实现的现实社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作为建构男女两性平权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建制,女性媒介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现象与文化现象,关于其生存态势与社会功能的学理思考理应成为当今传播与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传播社会学理论为阐释框架,采取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从男权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利益、传者性别意识等社会结构层面入手,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阻碍女性媒介社会理想实现的现实社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史诗江格尔作为中华民族文学共同体的一部分,经过说唱艺人为传播主体的口语传播过渡到手抄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其受众以几何倍数增长的历史进程,正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作为映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根脉,史诗江格尔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和对外文化交流具有独特意义。通过对《江格尔》历时性和共时性跨媒介叙事的梳理可以发现,《江格尔》跨媒介叙事的历史就是其不断扩大受众进而深深嵌入中华民族文学共同体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随着新科技与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跨媒介的现象日渐普遍,跨媒介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跨媒介研究不能只注重跨媒介现象的形式分析,而是要将跨媒介现象问题化,将跨媒介的形式与相关的人文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跨媒介形式的存在价值和适用性,而是要借助适当的研究方法揭示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互动和统一。关于跨媒介性有不同的解释和分类,目前倾向于将它划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分别是跨媒介混合、跨媒介指涉、跨媒介转变,以及超媒介性。结合一些典型的跨媒介文学与艺术的作品分析,从理论的角度对每一种跨媒介类型加以比较细致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作为书籍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在当代面临着较为尴尬的传播阑境,其原因在于:狭窄单一的传播渠道导致古代散文至今只能在学术圈和学校教育中传播;大众消费主义带来的媒介化、功利化、跨边界特点导致古代散文的价值无法体现为社会“受欢迎程度”;古代散文强调思辨、反对直观,其远离现实的传播内容与传播载体致使自身被媒介社会边缘化;古代散文自相矛盾的传播功能和目的弱化了自身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术界从不同侧面发起了媒介研究的物质性转向,对国内传播学研究产生深刻影响。当前,自然之物与元素媒介、平台与基础设施、身体与具身传播、媒介与地理空间成为媒介物质性研究的主要阵地,其不仅丰富了传播研究的学术想象力,也对经典传播学本体论提出了挑战。不过,媒介物质性研究依然存在“泛化无界”以及“物的空洞”等严峻问题。这启示我们,未来对媒介物质性的考察应该将其放置在“关系”中进行,并由此挖掘媒介物的中介化作用,进而发现其在新闻研究、传播政治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同时,本土学者也要不断创新研究方法,挖掘更多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进入媒介物质性研究领域,从而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更多本土化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新媒体构建政治人物的媒介形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近两年来,中国媒体对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的形象传播不仅令国人交口称赞,更吸引了国外主流媒体的注意。本文基于政治传播视角,分析中国媒体传播理念的调整和创新,探讨媒体建构亲民化、生活化、个性化的领导人媒介形象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典籍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的作用。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代表的电视媒体,通过媒介形态、媒介类型与传播模式的重新整合进行跨媒介传播,提炼典籍中的价值内涵,推动中国典籍的记忆重构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服务于现实,为凝聚情感认同、传承文化基因、树立国家形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