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麦克斯·缪勒认为,宗教起源于无限观念,这种观念是原始人类在对有限自然现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早期人类对这些观念的把握和命名,导致了不同信仰对象和崇拜形式的产生,推动了宗教的发展。缪勒力图从宗教的最原始形态出发寻找其客观自然基础的尝试,为宗教学研究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然而,这种“自然起源说”因其过分注重感性认识论而未能得到普遍的认可。作为宗教始点的无限观念,在知识论上的不确定性使得有关上帝存在的理性把握与证明变得异常的困难。信仰(确定性)和理性(不确定性)的矛盾并不因无限观念的感性基础而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2.
原始宗教与早期自然哲学皆将水视为有生命的实在。在人类文明开启的萌芽时期,信仰与理性皆将"水"视为自身的运作对象,这使得"水"在人类精神世界中具有了信仰与理性的双重色彩;自然神话将"水"视为生命之主宰;早期自然哲学将"水"视为生命本原;终极问题的回答始终离不开对"水"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人类都有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但现实往往并不完美,甚至充满冲突、苦难与邪恶.在西方,上帝之至善与世界上恶之存在永远是一个矛盾,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和哲人都曾作出不同努力,去理解和解答这永恒的问题.中世纪神学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失去了奥古斯丁时代的权威,而17世纪和尤其是18世纪的启蒙时代,理性逐渐取代了信仰.但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之间,有一个复杂互动的过程,18世纪理性信仰(reasonable belief)的出现,产生了接受现实的"乐观主义"理论,认为凡存在的皆必合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以讽刺为武器,在《赣第德》这篇哲理小说中,对这种"乐观主义"作出尖锐的批判.在对西方从中世纪到17世纪和18世纪思想的变化进行梳理,探讨伏尔泰对理性信仰的批判,探讨《赣第德》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教信仰是人对超越有限存在的无限整体--道的体悟和把握.这种体悟和把握既超越世俗之人的经验之外,又是生活于具体时空中的世俗之人通过日常的修道来实现的,因此,出世与入世就构成了道教宗教生活之两极.古代道教在出世与入世中倡"即世而超越",表达了立于人世间以追求"得道成仙"的信仰特色.本文以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为出发点,通过分析道教的出世与入世.来说明当代道教所面临的挑战是在伴随着现代化而出现的宗教世俗化潮流中,如何既从理性角度为人们提供一种生存意义与文化价值,又保持道教本有的出世性与神圣性之特点,以在今天的新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8年11月出版的张茂泽著<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通过考察中国古代宗教中理性与信仰的互动历史过程,指出中国古代宗教中有一条"信仰理性化"的宗教进路,在对"信仰理性化"的发展历程、内涵特征、社会基础、学理依据、现实价值等问题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原创性论断和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西南地区考古发现的金属制品"摇钱树",是当时人们为满足求财愿望,在原始信仰树崇拜观念驱动下而创造出来的自然崇拜对象,自汉代开始传入云南大理地区.从历史的角度比较并结合文献及传说考证可知,这种信仰崇拜与大理白族先民的同类信仰接触后,形成有机整合,丰富了白族先民的树崇拜民俗文化内涵,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7.
文艺与宗教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马克思曾把宗教看作是人类头脑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说明在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中,反映着人类精神对外在世界的异常复杂关系,可以构成对人类文化精神本质的某种说明,而在人类思维史上这种说明并非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在宗教的发展过程中,从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宗教、中世纪的道德宗教和十九世纪末出现于自然科学中的宇宙宗教。这三种宗教形态的存在方式,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以主体感觉(宗教观念、态度和情感)的方式存在;二是以教义(信条、规范)、教会(社会关系实体)的形式存在;而“万物有灵  相似文献   

8.
西方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是和谐一致的关系。西方科学家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趋向 ,这种趋向决定了他们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但是 ,这些科学家信仰的上帝与一般人所信仰的上帝是有区别的 :一般人信仰的上帝是拟人化的上帝 ,而西方科学家信仰的上帝是安排自然秩序的上帝 ;西方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中从不怀疑自己的追求与宗教信仰的一致性 ;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并不存在冲突 ,科学属理性知识而宗教属人类信仰 ,二者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科学解决的是实然问题而宗教解决的是应然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方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是和谐一致的关系.西方科学家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趋向,这种趋向决定了他们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但是,这些科学家信仰的上帝与一般人所信仰的上帝是有区别的一般人信仰的上帝是拟人化的上帝,而西方科学家信仰的上帝是安排自然秩序的上帝;西方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中从不怀疑自己的追求与宗教信仰的一致性;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并不存在冲突,科学属理性知识而宗教属人类信仰,二者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科学解决的是实然问题而宗教解决的是应然问题.  相似文献   

10.
纳西族认为人和自然是兄弟,这也是纳西族生态伦理观的宗教和哲学基础,并有对自然界"欠债"和"还债"的观念,认为人得到大自然的恩惠应感激和回报,须善待大自然.反映了纳西人的生存状态亦取决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类,而人类则需要依赖于大自然才能生存.纳西族还有本土的"署神"信仰与外来的龙神信仰的差异和整合;同时还具有社区生态保护习俗;反映了纳西族生态伦理观中的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自然法理论在应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挑战之前,就已经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场深重的内在危机,并且为法律实证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古希腊至近代自然观衍变的视域下,通过对霍布斯思想体系中“自然”和“理性”两个核心概念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利维坦》中宗教论证部分的重新梳理,揭示了霍布斯对传统自然法理论基石的颠覆性打击,从而清晰地展现了自然法自我消解的内在理路。以此为据,进而确立了霍布斯作为法律实证主义思潮之理论先驱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在将自己的研究转向人类社会领域时,着重探讨了宗教与科学问题,深入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作用和可靠性。他认为,宗教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幻觉,其中有些观点类似于妄想;宗教有它存在的理由;当人类度过童年期后,必然会脱离宗教而进入科学阶段;科学不是幻觉,它有可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以感性活动开启它的视域的,这异质于旧形而上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从旧形而上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去比较,有助于把握感性活动。然而,从另一个维度——禅宗围绕顿悟而展开的悟性活动去研究,亦有助于此。悟性活动是禅宗改造世界的行动,悟性活动不存在旧形而上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种种缺陷,但是这种行动依然不知道现实的人的真正意义,无法表达现实生活世界的真正秘密。  相似文献   

14.
索洛维约夫的宗教哲学原旨是通过理性回到信仰,即为信仰而认知;其宗教哲学基点是确定理性的限度,为非理性和神秘性留下余地;其宗教哲学构建是希望超越抽象理性,实现一种理论与实践、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知识与生命的哲学综合。他的宗教哲学思想是深入地理解俄罗斯哲学、理解俄罗斯文化以及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钥匙。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籍作家杨·马特尔的英语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问世以来好评如潮,获奖无数。小说所宣扬的信仰与求生主题鲜明生动,而主人公派最终能够战胜自然界的恐怖并成功地幸存下来,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独特的宗教观。本文试图从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这一角度,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主题思想的深度解析:主人公派神秘而独特的宗教观,充满奇思妙想的梦幻般的场景,荒诞离奇的寓言式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是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二者分别遵循不同的认识路线。从宗教与科学的相融、磨擦、分离、对话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 ,二者的关系极其复杂 ,复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科学不是万能的 ,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向度。宗教与科学各有其自己的问题域 ,二者是影响人类的两股作用不同的最强大的普遍力量。随着历史的发展 ,二者的关系会呈现新的形式、包含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古代希腊哲学施加了诸多影响,作为东方宗教的基督教也很快被“西化”,成为“西方-欧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在这个“西化”的“过程”中,传统的欧洲哲学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使这个宗教更具有“理论”的“深度”,渐渐地成为一股强大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力量。这一宗教的“教化人心”的力量在于把“信-信仰”放在“知识”之上,而由“哲学”之助,它的“信仰”不是“迷信”,而是“理性”的,有“理论-理路”根据的,故而有“凝聚”为一种“力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化学实验不是一种纯粹的感性认识过程,它是在理论思维的指导下对化学的自然本质进行“解剖”的过程,是理论思维的物化。  相似文献   

19.
印度古代神话体系庞大,内容复杂,并在文明演进过程中与宗教相结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地理、宗教以及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休谟的经验批判终结了近代经验派认识论哲学,从而开始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终结,但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最后终结则是由康德来完成的.沿着休谟开辟的怀疑论道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任务就必然是理性的批判,康德的知识论决定了其理性批判的基本内容,正是通过对人类知性与感性直观的批判,康德彻底否定了一切人类理智的形而上学,把知识完全限制在一切出现中,这也就否定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前提,从而在终结近代理性派认识论哲学的同时,也堵死了近代认识论哲学一切可能的存在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