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文高 《学术交流》2003,1(11):164-168
文学观是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的基本观念,主流文学观是在某一时期的文学实践产生主导性影响的文学思想。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实践表明,新中国主流文学观大体经历了工具论文学观、审美论文学观、多元化文学观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张振龙 《学术交流》2005,(7):158-16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建安"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问题研究存在着较大分歧.原因在于其一,学人们对"文的自觉"所依据的标准不一.其二,起源于鲁迅与铃木虎雄的话语.其三,起因于学人们对"文学"之内涵和古人之文学观念的理解.其四,缺乏对建安之前文人之文学观念演进历程的脚踏实地的梳理与厘清.我们认为,处理好当代的文学观念与古代的文学观念的关系问题,从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的关系入手对建安文学进行新的审视是推进建安文学乃至魏晋文学研究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文学观念变迁的历史视域中,审美与伦理之间的僭越、对抗与融合,书写了文学中持久的美善悖论。西方文论中审美与伦理关系的观念演变,经历了从文学审美的伦理化、文学审美的去伦理化到文学审美与伦理的悖论式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构建了审美与伦理之间的张力关系,形成了文学场域中的美善悖论。这样的悖论关系使文学褪去"至善"或"纯审美"的神圣光环,重新回归一般文化生产领域,寻求二者的悖论式融合。当代西方文论的伦理转向和新审美研究共同突破了"普遍性"和"个体性"价值矛盾的僵局,在彼此之间架起了对话和反思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文学思潮的功能可分为两层一是在文学活动系统内的文学功能一是在文化系统内的文化功能.在文学活动系统中,文学思潮在观念层面上对参与文学活动的个体产生沟通、组织、同化或激化的作用,并促进群体性文学实践的形成、扩大与演变.而其与已有文学观念、文学思潮的矛盾张力,则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文学的变革和发展.在文化系统中,文学思潮作为一定文化思潮的"自我意识"和"镜子",揭示了其所属文化的特质并借此促进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学"在西方的实践表明,它实际上排除了现代时期以前的写作文本以及英语之外的写作文本。思考世界文学时,秉持一种"道德的以及理论理想化的包容性世界文学"观念是必要的。这样的世界文学观念将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世界的文学包括在内。如何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文学包括在世界文学中,可以考虑如下三种富有成效的方法。其一,以印度、中国、日本为中心或其他非西方的观点去看待世界文学;其二,通过东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来看待世界文学;其三,在东方学习西方、西方学习东方的过程中来看待审美循环的结合点。这种世界文学观念将不仅更加准确地反映世界的组成,并且还将以一种更加平等的方式看待世界。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学在当代是一个欢呼与质疑并存的话题,当今西方中心论视域下的世界文学观念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而跨文明研究视域下的世界文学理论与实践能够对现有世界文学研究的局限性进行补益。它注重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文明文学间的关系和变异现象,这种研究方法正在研究实践中得到逐步落实,达姆罗什的世界文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为跨文明的世界文学研究提供了范式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张振龙 《唐都学刊》2003,19(1):74-77
从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观念的演变历程看,文学观念每一次出现大的变迁,都是与文人的文学创作紧密相联系的。建安前期的文学创作就对文人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表现为:文人诗赋创作中通过借用前代作品抒情达意,加深了他们对诗赋文学抒情特征的感性认识;散文创作也使他们对该文体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深化了。这些都大大推进了建安文人文学观念的情感化历程。  相似文献   

8.
刘勰与沈约因<文心雕龙>一书而有了密切的关系.刘勰与沈约在文学艺术的产生、文学的发展变化、文学的创作风格及主张"声律"说等方面,都有相同或相近的观点.而对宋、齐文学新变的评价、对作家作品的批评标准和具体的"声律"理论方面,两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从刘勰与沈约文学思想的异同中,可以说明齐梁时期的文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中刘勰的文学思想既有符合主流思潮的,也有其独特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9.
李波 《求是学刊》2015,(3):126-133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基于对古今的历史性考察,老子提出了旨在复元古的道论思想主张。老子道论思想本身就是其思考古今而得出的理论成果,因而在建构道论思想体系时,老子的古今观念是渗透其中的。在老子道论思想中"古"已经内化成"道"的基本属性,乃至在很大程度上崇元古与崇道在老子那里成了二而为一的概念。而老子的道论思想在重新刻画其古今观念的同时也把这种观念性的影响渗透到了他对文艺的相关认识之中。老子否弃文艺、对语言表达的要求以及"复归"的发展论思想无不是这一思想特征的具体体现。后世文学批评家刘勰等人对老子这一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也反映出老子古今观念及其文艺思想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左翼及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儒道传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兵 《唐都学刊》2004,20(3):118-121
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文学的功能、内容及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认识与儒道传统思想的分野密切相关,是儒道两种思想艺术观念经几千年历史流变而在现代特定历史环境下走向极致的产物。儒道思想在互补交流中造就了灿烂的古代文学艺术。反之,则导致艺术的偏狭发展。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同样如此。当前,在总结现代文学史"极左"教训的同时,又出现了抑儒扬道、过分张扬自由主义而彻底消解左翼传统的趋向。以"和"的观念对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进行整合,十分必要且相当迫切。  相似文献   

11.
"Science fiction is a literary ghetto," fans of the genre say. "Science fiction is glossy junk," readers of literary journals respond. This dialogue has been going on for quite a while, since the Soviet period. Each side has cast-iron arguments.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世家历史还原的过程,也是一个逻辑建构的过程。以政治文化制度变革为核心动力,通过家族史与文学史演变的双重梳理,可以对中国通代文学世家发展演变历程进行历史还原,即前中后三大时段三重形态的相互衔接与有序推进:两汉至南北朝“经学一文学世家”与“门阀一文学世家”双重形态的衔接与演进;隋唐时期“门阀一文学世家”与“科宦一文学世家”混合形态的交替与演进;两宋至明清“科宦一文学世家”主流形态的承变与演进。在上述主体形态之外,尚有其他类型文学世家的多元存在。文学世家史学术范式的建构,需要通过特定个体、时代、区域以及通代文学世家史四个层级的链接而融合为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3.
否定与批判“言志”诗学,曾是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但从五四新文学开始,“言志”诗学不仅没有被剔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范畴,相反,却借助于西方话语得到合理的传承。“言”救亡图存的启蒙之“志”,与“抒”忧国忧民的个人之“情”,中国现代文学都未摆脱“志”者“大情”、“情”者“小志”的传统思维,具体表现在:主“思”派提倡文学创作的功利意识,进而以“志”代“情”回归“道”统;主“情”派则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情实感,进而以“情”传“志”,回归“道”统。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与实践,虽然涂抹着光怪陆离的“西化”色彩,但其重新“释道”与巧妙“言志”的本质特征,恰恰表明了它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而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后走向了“西方”。  相似文献   

14.
张韧 《学习与探索》2002,(1):100-106
回思刚刚过去了的百年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思潮 ,有一些现象值得反思 :如“文学回归文学”的提出 ,纯而又纯的文学 ,失去了价值意识系统的支柱 ,文学的归属与定位陷入了迷惘 ;又如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对于文学不仅仅是一个“主题” ,而且是文学的依托 ,文学需要道德的“中介”作用实现审美化 ;再如 ,文学写生存状态与人之存在意义的质疑 ,二者不是对立而是在融会中诞生杰作 ;还如 ,文学的新思维 ,不但要面对家族、社会之人际关系 ,今天尤应面对人类与日趋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迟来的环境文学不仅仅是一个“题材” ,而且是拥抱全人类、拥抱整个地球的未来文学。  相似文献   

15.
郑明璋 《唐都学刊》2005,21(3):94-9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既是一部目录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的文学观念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其一,坚持汉学正统观念,恪守"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温柔敦厚、平淡中和的诗教和美刺传统。其二,知人论世、考镜源流、文品如人品的评价方式。其三,注重形象性,反对征实,反对臆测,主张顾及全篇。其四,主理尚用,有补于世,服务于现实政治。其五,史家视角,文史兼备,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Since “world literature” has in recent years become a topic of heated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 in the humanities, we need to formulate a concept of world poetics. This is for the following theoretical reasons. Firstly, world poetics is a natural theoretical sublation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world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poetics. The current dominance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does not do justice to the experience of the literatures and literary theorie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peoples. Secondly, to date, all influential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and theories have been produced in a Western setting.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such interpretations, they cannot simultaneously cover the categories and experienc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tures and literary theories. Thirdly, Chinese scholars have a long history of research in cutting-edge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and abundant experience in indigenous Eastern literatures and critical theory. Formulating the concept of world poetics will improve world literary theories and concepts and will remap the scenario of existing world literatures and literary theories.  相似文献   

17.
张奎志 《求是学刊》2003,30(1):101-105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概念.王国维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谈"隔"与"不隔".其实,从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批评角度看,都存在着"隔"与"不隔".值得注意的是,对文学活动中"隔"与"不隔"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提倡和追求"不隔".作家在创作时,追求一种历历在目的清晰表现,翻译家在翻译时,也力求忠实原作,与原著在风格、语调上保持一致.而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并不担心"隔",并在一定程度上倡导着文学批评"隔"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吴子林  周娆 《阅江学刊》2012,4(2):97-105
2011年的文艺学研究覆盖了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两大界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学的全球化、视觉文化、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以及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等诸多论域,均有较为出色的研究成果,使文艺学研究呈现出多层级的深入与科际之间的互动。文化研究丰富、扩大了传统的文学研究,突破、超越了文艺学既定的学术体制,但是,作为一种"后学科",文化研究是当代"学科大联合"的一种积极努力,文化只是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文化研究不可能完全取代文学研究。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上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融为一体,对研究者而言仍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刘宁 《唐都学刊》2005,21(2):119-123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问世后,诗学就成为文艺理论、美学的代名词,即以科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文艺、美学问题。梳理《史记》中司马迁有关诗、赋的片言只语的论述,参照《史记》的实际创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司马迁的主要诗学观点:其一,本质论:"诗以达意";其二,创作论:"发愤"说;其三,价值论与鉴赏论:宗经。  相似文献   

20.
邹强 《唐都学刊》2005,21(4):97-99
"穷而后工"是我国传统文论中的重要命题.从主体视域角度看,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从文学本体看,"穷"后之作往往情深意切,恰好暗合了文学审美价值的体现需要作品具有真情实感的要求;从作家主体看,"穷"之潦倒虽磨砺了文人身心,但却成就了文人的文心,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此外,中国传统文论强调"知人论世"与"真善美"统一的解读方式,这为"穷而后工"现象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阅读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