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牡丹亭》主题与明中叶美学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塑造了杜丽娘的动人形象,但对于《牡丹亭》的主题,自其问世以来,直至今日,仍是众说纷纭。其中又以下面两种说法最具代表性:一、反对包办婚姻。二、以死来追求爱情。我们认为,如果只是这样,杜丽娘的形象也就体现不出时代的新特点。因...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与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经济学正在努力挣脱形式主义的束缚,这已经成为最近十年经济学演变的趋势之一。这种趋势要求经济学把视野从单纯的“物的维度”拓展到社会科学的另外两个维度——“意义的维度”和“行为的维度”。从我们熟悉的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的批评角度看,这一演变意味着经济学将回归“古典”、摆脱“庸俗”、找回“人”及其“意义”。因此,读者不妨把这篇文章看作是我对中国学者们正在从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科学的“本土意义”的描写,这类本土性的研究,我们一贯地把它称为“直面现象的经济学”。这篇文章所讨论的,其实就是我所理解的“直面现象的经济学”所必须包含的全部三个维度——物的维度、行为的维度和意义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提到"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日本学者小南一郎采用了民俗学、神话学等方法,揭示出以上三个故事共同存在的再生信仰.本文循着这一思路,尝试对<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柳梦梅的爱情重新进行诠释,还原其背后蕴含的神话原型及巫傩意味,并对<牡丹亭>主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 在汤显祖《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全部爱情及其与柳梦梅的全部生死悲欢,都是由阅读《诗经·关雎》引发出来的。对《关雎》的接受,无疑是《牡丹亭》整个情节结构的逻辑起点与契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杜丽娘对《关雎》的理解,是对传统理解视界的一种突破。这不仅反映了杜丽娘一类女子被压抑的人性的觉醒,也反映了《关雎》一类情诗被扭曲的艺术本性的复归,是当时社会文化精神变迁的一个投影。因此,笔者把这种理解作为考察《牡丹亭》时代意义的视点。  相似文献   

5.
人格和谐:现代家庭和谐的重要构成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沁芳 《学术论坛》2007,30(9):48-52
对于现代婚姻家庭的构成维度而言,除了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的传统维度外,还有一个常被人们忽视但却严重影响家庭和谐的重要维度--人格的维度,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文章指出了人格维度在现代婚姻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人格拒斥造成的婚姻家庭关系的失衡状况;探讨了人格和谐在和谐家庭建构中具有的意义及其对策,以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另一视角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陈林侠 《社会科学》2012,(6):180-186
近年来,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为主导的影片迅速形成了主流政治大片的新类型。但不得不指出,这种类型倚重"数星星"的娱乐议题,割裂了审美认知与情感关系,导致认知功能的丧失,难以有效地阐释政治观念及其价值,反过来也影响到审美情感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政治叙事缺乏感染力。我们认为,当下电影的高票房与社会议题的设置关系密切。主流政治大片需要从当下政治实践与国际政治的两个维度上,运用包括领袖人物与政治观念等多义与复杂性,设置吸引大众关注、积极参与的政治议题,从而塑造出一个理性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文化”的深层内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共同体所具有的(狭义的)"科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对此我们可以从多种维度进行阐释,如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与哲学观念等;此外,通过与"人文文化"的对照,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科学文化"的含义;而后现代主义者对于科学文化的批判,则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中进城的乡下人形象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形成了一种边际性人格.它直接反映在爱情婚姻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情感与功利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往往导致一场"婚变"事件.新时期小说作家套用我国传统文学的"负心婚变"叙事模式,演绎进城乡下人的爱情婚姻故事,流露出作家的传统文化情结和乡村道德立场,折射出知识者自身价值观上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9.
陈阳 《浙江社会科学》2005,24(3):177-179
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结构理论的烛照下,汤显祖剧作《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心理发展,基本上可以归就为一种受制于情爱欲望驱遣的年轻女性情感历程。通过深入的潜意识心理描写,作家将“情”宣泄到极致。这与作家本身“言情”的文艺思想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而使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也愈加丰满。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关于铁人精神内涵的研究主要从原生态的"基本内涵"和"诠释性内涵"着手,刍议铁人精神的多维内涵,则从梳理铁人精神的多维内涵入手,分别从思想维度、情感维度、人本维度对铁人精神内涵作进一步地阐述,弥补以往对铁人精神理论内涵研究的不足,从独特全新的视角探讨铁人精神的理论渊源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冯文楼 《江淮论坛》2005,(6):115-121
倘若以知识分子为“分析域”,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重加观照,就会读出他并非仅止“贤相”的意义来。本文从此视角出发,对这一形象的内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并重在结合史评,对其申、韩之习、将略非其所长及知人不明诸问题进行了辨析。最后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就诸葛亮所处的政治困境,作出回溯性的构建,指出在鱼水相谐的君臣关系背后,实际隐藏着一个不和谐的文本,这是这一形象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4,25(2):65-68
白孝文是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又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人物.这一形象中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白孝文由封建宗族的"样板"演变为投机"革命"的阴谋家的历程,凝聚着许许多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一政治内涵.这一人物灵魂的异化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3.
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传统看法认为应划归悲喜剧,而实质上《牡丹亭》是一出悲剧。我们可以看剧中的主要情节:寻梦、化魂、皇帝判决,都有着喜剧性的表象和悲剧性的实质,是典型的悲剧情节。而这些悲剧情节正说明了作者汤显祖运用喜剧手法揭示悲剧内涵的原因。深刻地分析剧中某些情节,就可以看到“乐不胜悲”,从当时具体的社会情况来看,作者是以他自己与剧作主人公都难以回避的悲剧情绪,来表现那个社会“人”的悲剧。通过对杜丽娘的行动、遭遇的描写来反映生存悲剧,并将之扩展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30-234
空间是人物性格生成的具体场所,也是人物形象的绝佳表征。汤显祖在"临川四梦"中善于通过书写一个个特定空间来塑造典型形象,其人物塑造的空间表征法,可分为三种:家宅:居住空间——人物原初性格的塑造空间;花园:休闲空间——人物自然天性的释放空间;树国:虚幻空间——人物性格的拓展空间。总之,汤显祖运用空间表征法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为中国戏曲文学典型人物长廊增添了数面传神的脸谱。  相似文献   

1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形成过程中,人们对于其"真实性"的界定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内涵越来越摆脱物质"永恒性"的束缚,并且对当下人类主体的意义则在不断强调,这是一个客观化到主观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反映出各民族对于身份政治、情感归属的重视。因而,在当今以旅游产业为主要支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应该更加合理地看待遗产的"真实性"以及遗产的非物质性,重视遗产的社会学和精神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以及参观者自主参与,在文化旅游中更多地通过"真诚"的互动来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和谐"逐渐成了一个流行的政治词汇.很显然,这"和谐"一词,源出于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和"的观念.对一个熟习的观念,我们常常不易了解其真实的义涵;或者也可以说,熟悉和常常挂在嘴边,反倒更易使一个观念的思想内涵隐而不彰.因此,探讨儒学"和"这一观念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似乎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艺术手法。历代诗人大都运用托物言志或触物系情的方法来委婉含蓄地寄托某种思想或情感,使诗歌作品不惟有独特的审美意蕴,而且更富于深厚的哲理内涵。自《诗经》、《楚辞》以来,诗人多用女性形象来比兴,将求女思妇、美人佳丽等寻常人生题材赋予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借以隐喻作者的政治理想或人生遭遇。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政治文化氛围,文人诗词中的女性形象比兴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特殊文化心态的鲜明写照,其内涵和意蕴极为复杂丰厚。经国济世的政治理想、忠君爱民的忧患意识以及感仕不遇的隐逸情结等儒家政治价值观,通过不同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比兴,得到更深层的抒发和美化,达到古典主义审美价值和理想主义政治价值的完美统一。这不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儒家  相似文献   

18.
关于悲剧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近代学者王国维首次提出"悲剧"的概念.但"爱情悲剧"概念及其内涵,帝、妃之恋题材悲剧的特殊审美价值及认识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认识.我们认为皇帝与妃子也与普通人一样,他们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力.他们那种"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同样值得赞美与同情.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丁玲在延安整风前的代表作之一,<我在霞村的时候>因其多重话语之间的对话与潜对话而构建成一个具有多重意蕴的文本.被众多研究者一再解读.整风运动时期.它就因为女主人公贞贞与作者丁玲的某种相似性而成为批判的靶子;十七年时期,它更因为作者"把一个被日本侵略者抢去作随营娼妓的女子.当作女神一般加以美化"①而受到更严厉的再批判;新时期的研究者重新发现并肯定了它的启蒙内涵.唐克龙从主题学的角度认为它"延续了‘五四'运动的启蒙主义传统.提出了个人自由、婚姻自主的重大命题"②.更多的人则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了性别、政治、道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海外学者王德威的<做了女人真倒楣?--丁玲的"霞村"经验>南贞贞的命运切人了"(女)性与政治"③的关系,比较深入地剖析了作品对传统"女性神话"的解构意味.揭示出"女性身体除了在礼教上显现模棱意义.在政治上也往往兼具正邪两极的潜能"④的复杂内涵.这种分析思路同样也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15,(4)
<正>2014年11月中旬,我们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现象学中国之路"的研讨会,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亲子关系及孝道的问题。承蒙《文史哲》杂志编辑的提议,请作者——正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们将这些文章再作修改和压缩,辑成专栏,由我写一个相关的说明。下面就先从我的视角来介绍这几篇文章,然后作些补充阐发,主要涉及这个问题的学术意义以及研究它的哲理思路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