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史哲》2014,(5)
唐五代时期对地方官员的监察,除了御史台派御史和皇帝临时遣使分巡各地外,各级地方政府内部亦置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其中在藩镇使府中置有节度判官或观察判官,合称两使判官,此外还置有孔目官,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监察体制。两者的分工是:两使判官主要负责监察事务,孔目官主要负责文案的勾稽,从而达到对政务监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1985年底,大庆市文物管理站在大庆市大同区常家围子村征集到古代铜质官印一方。印面为汉字、阳文“归德军节度印”。节度使为地方职官,五代、宋、辽、金各朝代均有设置,而归德军节度使之官惟唐代没有提及,五代、宋、辽、金各朝代对归德军节度使均有著述,通过印文质地的比较研究,首先排除该印是五代时期的可能性。宋代和金代的官印,大多数是阳文九叠篆,再从尺寸、涂金、边框宽、富于变化、大多数有边款等多处与“归德军节度印”不符,这样我们就又排除了是宋、金某个朝代的官印。所以该官印应该是辽代的“归德军节度印”,其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应该在今天的辽宁省绥中县西南前卫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3.
郭昕是郭子仪之侄,永泰元年受命巡抚安西,继朱都护、尔朱都护之后,主政安西,起始官号为四镇节度留后,建中二年(781年)德宗遣使册拜为安西四镇观察使,兴元元年(784年)四月晋升为安西四镇节度使,是岁五月二十六日乙未(784年7月18日)又加左仆射虚衔.他结援回鹘,坚守唐朝西陲飞地,直至元和三年(808年)安西陷蕃.  相似文献   

4.
史料记载羁縻府州"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传统认识也认为,于阗镇守军要依靠于阗王官系统来征税,但是,出土文书说明,安西四镇不同于一般的羁縻府州,于阗镇守军可以直接向当地百姓征纳赋税。本文运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于阗汉文文书进一步证实,于阗镇守军内部存在一个严密且完善的征税官系统。他们基本上以守捉和镇两级为主,由专征官、判官、典组成,兼有行官等进入。这样在管理上逐层对应,而且任务明晰,事务繁复,从而承担起自主供军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8,(6)
都督府在北宋、南宋都存在,而且在宋金战争中,曾经发挥过未可忽视的作用。两宋都督府有显著不同的职能,北宋为州格与虚衔,南宋为宰执兼领的统一前线诸路军马指挥的军事统帅机构。对两宋都督府的三重职能进行比较研究可知:其一,北宋都督在地方行政区划上,它既是六等州格都督州、节度州、防御州、团练州、军事州的最高一等;又是五等府京府、陪京府、都督府、次府、余府中的一等。其二,与州、府相联,北宋所设都督,有大都督、中都督、小都督之别,其实这时都督为亲王、宰执遥领之虚衔,无实职。其三,南宋初期,因宋金战争形势严峻,于是有宰执兼领都督诸路军马之置,发挥了战时区域最高军事指挥的职能。自绍兴后,都督诸路兵马府的设置,贯穿南宋七朝中的六朝(唯光宗朝例外),逢战必设,成为常态。通过两宋都督府的比较,得出结论:北宋大都督、中都督、都督之设,是沿隋唐诸路总管府、都督府之制,与州郡建置相联,属"都督州建官"体制,非统兵作战体制。而南宋以宰执兼都督诸路军马,传谕皇帝调动军队部署的旨意,节制前线诸大将,统一号令,保障军队供给,以便宜行事,属统帅作战体制。  相似文献   

6.
契丹南枢密院是主管行政事务和有关经济事务的部门 ,相对于北枢密院 ,其侧重于管理民事则是基本可以肯定的。辽代契丹南枢密院是从汉人枢密院过渡而来。且其过渡结束的时间为应历年间 (公元95 1— 968)直至兴宗即位前 ,契丹南院枢密使全部为汉人。既使在辽圣宗统和年间以后 ,随着封建化改革的推进 ,北面官系统的中丞司与南面官系统的御史台共同承担起了监察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淄青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代的淄青镇王赛时唐前期,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十分严密,从上至下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牢固的机体,州、县长官直属朝廷委派,并实行三年一迁的考课制度。唐玄宗时,开始设置节度使,赋予军政大权,然而最初的节度使仅设于边防要地,控有数州,当时称之为“镇”,也就是人们...  相似文献   

8.
<正> 《太白阴经》,又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唐河东少室山人李筌撰。关于李筌的生平,两《唐书》无传,然据《集仙传》,《云溪友议》,《太白阴经序》及《李筌进太白阴经表》诸书记载,筌应是中唐时人,曾在玄、肃、代三朝先后履仕,任过荆南节度判官、仙州刺史、幽州刺史及河东节度使等职,据《序》、《表》、此书成于肃、代之间,①应是一郎记载唐前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9.
辽代大理寺属南面官系统,是负责汉人鞠狱事务的司法机构.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比较重视其在司法层面上的意义,很少有学者深入讨论其机构组成.作为一个专职处理汉人狱讼的官署,考清其历史沿革对辽代职官制度的研究,尤其是南面官制度的深入研究颇有裨益.因此,将把研究重点放在大理寺机构本身,结合现有资料,略加考论,以期对大理寺机构在辽代的变化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十世纪初,契丹(947年改称辽)兴起,开始西向发展。由于840年回鹘汗国灭亡后漠北没有建立起强大的政权,居住在漠北的仅是总称为“阻卜”,然而却互不统属的部落,因而,契丹得以很快使这些漠北部族归属自己,但辽代初年“阻卜”部落仅是表示臣属,并没有真正处于契丹的有效管辖之下。从景宗保宁三年(971年)任命第一任西北路招讨使起,辽朝极力加强对漠北各部的统治。直到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镇州、防州、维州三州建成后,辽“开境数千里”(《辽史·萧韩家奴传》),对漠北的统治大大巩固。 除了镇抚漠北各部的活动外,辽朝似乎也曾有更往西发展的企图。穆斯林史料中记载到:1024年,契丹和回鹘使者来到加兹尼朝廷,希望在其与喀喇汗王朝的斗争中得到加兹尼王朝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中书令是辽朝南面官系统中书省的重要职官。辽太祖时借鉴唐制置中书令。辽太宗、世宗时期,辽朝的内外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中书令因此被赋予相应的职能。在这段时期,中书令的职能和地位逐步确立,其后随着形势发展而产生的演变也都基于此。对中书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中书令在整个辽代的演变情况形成更加客观的认识,以求对辽代政治制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宋代州县间是以州统县的上下级行政关系。在朝廷的授权之下,州拥有对县较为广泛的管理权力。在职事上,参与县级官员的考课监察,并以批书印纸、历子的形式评以考等;在人事上,州级长官对县级亲民官的不法行为,采取对移的方式加以惩戒。这些行政职能的完成,依赖于相应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职能的实施以及有关行政文书的上行下移。这对宋代行政体制的运作有重要影响,即通过州县之间的监察行政,将中央和地方联结起来。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经过了长时间的争论与实践,自北京政府时期省—道—县三级制,省成为行使监察职能的一级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省政府合署办公和新县制,省一级政府从行政区划到机构建制、政府职能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变化。这一变化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政治主张的斗争,其实质则是中央与地方在利益分配上的博弈。此外,省制改革也考虑到了各省的差异性,整体上呈现出行政现代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辽史》有三处史料集中记载辽朝属国事,在属国名称、数量上却有较大差别,当是由金元两代三位史官编纂所致。现代学者关于辽朝属国概念的界定,存有不同的问题。辽人对疆域的认识,为考察辽朝属国提供了新视角。境外为辽朝属国所居,乌古部是属国的典型代表,居住于辽朝境外、臣属于辽并向辽朝贡。以乌古与辽的关系为切入点,重新界定辽朝属国概念并考证出辽朝属国为17个。  相似文献   

15.
鲜卑族裔府州折氏在政治上的崛起,与五代中原王朝和契丹族的政治、军事斗争紧密相连.正是在辽朝的军事高压之下,折氏迅速成长为一支藩镇力量,并依托中原王朝的支持,继续抗辽守边.折氏与辽的多次军事冲突,其性质既夹杂着北宋王朝与辽王朝(辽与北宋)征服与反征服的影子,也有折氏为保护所辖党项部族、保境安民的努力和责任.总体看,府州并不在宋辽冲突的主战场上,而自澶渊之盟后,折氏与辽王朝的西南面招讨司从此再没有大动干戈.  相似文献   

16.
辽朝与高丽的关系为境外藩属国的关系。在辽朝统治的二百余年间 ,辽与高丽既有战争 ,也有和平交往。和平交往为辽与高丽关系的主流。辽朝重视对东部边疆的治理与巩固 ,采取了建立军事城池、派驻军队、严加防守、移民东部边疆、因俗而治、以夷制夷的边疆政策 ,巩固了辽对东部边疆地区的统治 ,并由此奠定了辽金元东部疆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榷场是历史发展到辽金时期的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是禁榷和互市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历史产物。辽朝建国之前就设立了羊城榷场。在此之后,由于契丹辽朝对外交换的不断增加,于是分别设置了对北宋、高丽、女真、西夏、鞑靼诸部以及西域诸国的榷场。随着辽与诸国或诸部关系的变化,榷场也时闭时开,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辽代设立榷场不仅会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榷场所在地的军事地位和交通情况,也是其重要的考量对象,因而一般都会选址于军事重镇或交通便利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潭州约束榜     
伏睹绍熙五年七月七日敕书一项 :五岳四渎、名山大川、历代帝王、忠臣烈士 ,载于祀典者 ,委所在长吏 ,精洁致祭 ;近祠庙处 ,并禁樵采 ;如祠庙损坏 ,令本州支系省钱修葺。谨案 :《晋书》 :南中郎将湘州刺史谯国司马王讳丞 ,当王敦作乱之际 ,兴兵倡义 ,为国讨贼。功虽不就 ,志节可嘉。今数百年未有庙貌。又案 :《长沙图志》 :故通判州军事赠直龙图阁孟公讳彦卿、通判州事赠直龙图阁赵公讳民彦、将官赠武节大夫刘公讳、兵官赠右监门卫将军赵公讳聿之 ,皆以绍兴初年金虏侵犯 ,或提兵出战 ,或率众守城 ,殉国捐躯 ,忠节显著。本州从来只于南岳行…  相似文献   

19.
谢涛(961—1034),字济之。宋淳化三年(992)进士,授梓州榷盐院判官,时王小波、李顺攻梓,涛预为守备,且“身与士卒守堑壁”①,以功迁观察推官。知益州华阳县,夺豪右所占之田尽归民户,太宗面谕,通判寿州、筠州。景德元年(1004),真宗考责能吏,...  相似文献   

20.
辽代显州是因显陵而建的奉陵州.显州也是隶宫州城,其隶属关系较为复杂,隶长宁、积庆二宫.辽中后期,显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增大,成为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重要州城和军事重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