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险概念因其直接关涉风险分配、权力与权利关系而具有宪政内涵,从而被接纳为法学概念。法学风险概念在法律系统的运作依赖于法律程序的设计。从拆村并居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传统法律风险决策与现代法律风险决策的差别在于后者更关注风险沟通与风险评估,此二者有助于重构当下国家与公民的互信关系。因此一个扩大化的分析是,有关风险语境下政策与行动的基本框架应建构在国家与公民二者关系的基础上,重视国家与公民关系对于处理风险议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然而,粗放式城镇化的推进造成了部分传统村落和村落文明的消失。本文阐述了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强村落文明保护的重要性,指出了村落文明保护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和城镇转移。在此过程中,传统村庄人口数量锐减,老龄人口与未成年人口占据了村庄人口的主要部分。即使这样,在农村剩余人口中,绝大多数未成年人有着强烈的进城意愿。因此,传统村落将面临人口数量逐渐减少,结构老龄化问题。长此以往,一些地区出现了传统村落的消失。传统村落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与优秀文明,如果任其消亡,可能导致众多非物质文化的丢失与遗弃,在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传统村落承载的历史传统文化应有选择地进行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与“村落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后果,城市过密—过疏的两极发展使得传统的乡村世界开始面临空前的挑战。村落终结的形态是多元的: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村庄被迅速扩张的城市所吸纳;而远离城市的偏僻村落则是在过疏化、老龄化背景下而走向终结;在政府社会规划工程的主导下,通过村落合并等形式,亦使村庄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城市化。故所谓村落终结已远非简单的空间变迁和关系变动,亦不是农民群体单一的去农为工,而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总体变迁过程,其间充满着矛盾冲突和利益重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辨析村落终结现象的实质,并对其社会后果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5.
随着"迁村并居"政策的大面积铺开,造成的社会与文化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研究文献结合调查的方式,对村落文化的形成与消减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失去土地、改变住房形式后原有乡土关系从熟悉到陌生的文化嬗变,解析社区居民文化重建难题,得出其背后政策缺陷、居民利益多元化、居民市民化程度偏低、社区建设缺乏引导等原因。针对迁村并居居民文化重建的问题,认为要使村民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应真正尊重迁居居民人生价值与生存尊严的实现,充分发挥其自身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焕发其内源性活力,实现文化重建,使新的社区共同体得以凝聚。  相似文献   

6.
龚春明  朱启臻 《学术界》2012,(6):225-231,279,281
有关村落社区的研究,在目前学界似有“以末为先、变熟为生”之势,“村落终结”研究热便是一个例证.村落的终结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但其间的行进并不如村落终结论者所愿,表征更多的却是一种“纠结”,但在弄清诸多缘由之前须首先明白的一点是“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现有的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表明,村落由于其固有的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中国特有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村落终结之路为之尚远.相反,一些“中间形态村落”在借助外生变量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自身内在价值的挖掘,不但没有走向终结,反而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其实,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代表中国多数乡村发展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村落的终结似乎不可避免.但在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后发现,与其说是村落的终结,倒不如说是村落的纠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村落终结的内涵及其实质的认识存有偏颇造成的.所以,“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就是人们必须首先要予以认清的一个理论问题.实证研究以及现有的经验分析表明,如果部分“中间形态村落”能够巧妙地挖掘自身的内在价值,并依据现实的社会情境,进而与国家制度和政策实现有效对接,村落不但不会走向终结,反而可以得到持续发展,以致实现乡村社会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8.
9.
现阶段我国推行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对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有显著作用,但在此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社会保障问题,引起了各方关于村落发展模式的积极探讨。由于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粗放式建设用地经营,加上大规模农村人口由农村迁往城镇,造成相当程度土地和宅基地的低效利用和闲置现象,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可以有效合理规划农村建设布局,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以集约节约用地增加耕地面积、保护耕地、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村就地城镇化。但试点地区政府在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中存在逐利"冒进"现象,在实施整个过程中缺乏完善配套保障措施,使村民社会保障易陷于困境。因此,实施政策应以维护农村利益为核心,保障合法占得宅基地村民的合法权益,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搬迁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创业就业环境、完善社区养老保障、完善土地级差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保持土地可持续利用,以最大程度保障农民利益,增进农村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邯郸市西部太行山区15个传统村落的55个微环境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功能和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分析该区域微环境空间的组成要素以及空间尺度。按照功能、文化特征、构成要素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广场、街巷节点空间、磨盘水井空间、古树空间、水口空间五种类型,并得出其所占比例和面积范围,为延续传统村落环境及文化特征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乡村社区中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利用宗教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努力消除其不良影响,是当前和今后新农村建设中一项重大工作。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批传统落后村落脱颖而出成为富裕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其成功的共同秘诀是制度安排,村集体产权、公共权力运作、利益加亲情的村落文化等制度安排实现了均衡。这种制度安排既符合市场经济强调组织内部合作的原则,又充分调动村干部与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且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成功地实现了公有集体产权与市场经济融合,刺激村落集体经济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乡村治理结构是乡政村治,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然而,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及实施,这一治理结构的不适应性也越发明显。由此,改革这种乡村治理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构建一种镇政、乡撤、村派、组治的新型治理结构,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但构建这种新的治理结构需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即法理依据问题、人员安置问题、财政负担与来源问题、村派机构与组治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土地分配状况的极端不平等、城镇创造就业能力有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完善等因素,拉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收入持续不平等、社会问题突出与经济发展缓慢的城镇化陷阱。贵州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经济社会矛盾多发阶段,应该以拉美国家城镇化为借鉴,以提高城乡居民劳动收入为关键节点,尝试开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建设,并加快中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农村土地使用体制改革,从而实现城镇化带动战略。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解决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省际政要的人口城镇化理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比较其理念,可以为我国人口城镇化战略推进提供诸多有益启示:加强顶层设计,以科学规划引领人口城镇化进程;从追求人口城镇化规模和速度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创新人口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处理好人口城镇化中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人口城镇化战略,根据其人口城镇化态势调整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刘杰 《人文杂志》2012,(1):165-168
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剧变。在城市文明的强势扩张和挤压之下,村落数量开始急剧减少、村落组织走向消解,从而出现了"村落终结"这一背景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村落社会的命运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社会的这一复杂变迁不可能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单向过渡,其中必定充满着矛盾冲突与复杂的结构转换。在此背景下,村落的未来及其发展走向便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所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本组专题论文即是围绕中国乡村社会的这一空前剧变展开的。《村庄前景系乎国家愿景》一文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阐述了不同情况下村庄发展与国家规制的互动关系及其社会后果,并提出将发展农村社区和城乡社区衔接作为村庄转型的方向和解决城乡二元化的路径。《"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一文明确了"村落终结"的涵义及其复杂性,分析了"村落终结"的形态及其组织变迁,并指出了农民走上再组织化之路的对策建议。《村庄合并与农村社区化发展》一文用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当前中国村庄合并的具体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合并后的新社区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城乡结合部"村落终结"的难题》一文则分析了城乡结合部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正是基于这些独特功能使城乡结合部在走向"村落终结"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加艰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云南城镇化政策的演变及其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以前云南省的工业发展方式和限制城乡要素流动的政策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1978年以后云南省调整了思路,城镇化政策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毅鹏 《人文杂志》2012,(1):155-160
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剧变。在城市文明的强势扩张和挤压之下,村落数量开始急剧减少、村落组织走向消解,从而出现了"村落终结"这一背景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村落社会的命运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社会的这一复杂变迁不可能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单向过渡,其中必定充满着矛盾冲突与复杂的结构转换。在此背景下,村落的未来及其发展走向便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所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本组专题论文即是围绕中国乡村社会的这一空前剧变展开的。《村庄前景系乎国家愿景》一文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阐述了不同情况下村庄发展与国家规制的互动关系及其社会后果,并提出将发展农村社区和城乡社区衔接作为村庄转型的方向和解决城乡二元化的路径。《"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一文明确了"村落终结"的涵义及其复杂性,分析了"村落终结"的形态及其组织变迁,并指出了农民走上再组织化之路的对策建议。《村庄合并与农村社区化发展》一文用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当前中国村庄合并的具体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合并后的新社区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城乡结合部"村落终结"的难题》一文则分析了城乡结合部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正是基于这些独特功能使城乡结合部在走向"村落终结"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加艰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发展中的不良现象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居住方式向城镇型转变的过程。我国城镇化早期出现了圈地建城、公民权益受损、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从法治建设的角度看,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城镇化进程中执法存在偏差、农民整体上法律意识淡薄等,是诱发这些不良现象的重要因素。我国当前正在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吸收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强化法治理念,完善法律制度,做好城镇规划,营造良好的司法、执法和守法氛围,确保城镇化建设合法、有序、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朱光烈 《学术界》2003,(1):257-274
本文认为 ,未来的无线网络将是一个看不见的密布于人体内外的大网 ,这是一个极其方便、高效、廉价、安全的传播环境 ,人类将像“鱼”生活在海洋里一样生活在被称为“氧气”的这样的传播环境之中 ,这个网络将会取代迄今为止的传统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文化环境不断地成长壮大 ,媒介环境是文化环境的一部分 ,也在不断地成长壮大。新媒介不仅为社会革命提供新的宣传工具 ,而且它自身就是塑造新社会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