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袁超 《云梦学刊》2013,(3):159-160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各种社会文化不断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不断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交融交锋。多元文化的碰撞必然会带来多样的价值取向,带来多元的社会思潮,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在多元文化时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社会思潮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李建华的著作《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引领》(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和回答。  相似文献   

3.
李宗桂同志的新作《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一书是介于文化学理论与文化史之间的著作。反思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审视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构成和基本形态,展望未来新型文化体系构成了本书的基本内容。作者紧扣中国文化出路这一主题,站在当代理论思维高度,在总结近代以来历次文化论战特别是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的思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精神方向和原则。无疑,不能将传统中国向现代化的转型仅仅归结为文化的转型,但我们有理由把文化现代化视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先导和核心,因此,探讨中国文化的出路也就是在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出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重新在华夏大地涌起的今天,作者对重建中国文化这一历史性课题的探讨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与近年出版的同类著作相比,该书在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4.
以勒庞等人著作的中译为标志,西方群众心理学在辛亥和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并广为接受,逐渐进入近代国人的知识仓库,成为其社会政治探究与实践的重要思想资源。近代中国的群众论述,深受群众心理学和唯物史观两大对立传统的影响,前者将群众视为理性缺失、道德沦丧的暴民或乌合之众,后者认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由此,群众论述逐渐呈现出二元分化的格局,代表消极群众观的群众心理与代表积极群众观的群众运动既相互对抗又彼此交融,对近代中国政治变迁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7):257-258
<正>媒介文化是社会价值规范与建构社会价值体系的亚综合体,媒介文化正在从边缘文化逐步进入当代社会的官方文化体系,媒介文化发展的趋势研究将成为今后的重要领域。[英]尼克·史蒂文森的《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13年11月出版)一书对媒介、文化和传播的研究议题扩大到涉外文化、政治、大众媒介和传播历史及理论,阐述了媒介文化在不同社会时期  相似文献   

6.
西蒙娜·德·波伏瓦于1949年发表的<第二性>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该书也因此被西方女权运动者奉为女性的"圣经".然而,这部巨著的中国之旅却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从80年代后半期<第二性>着陆中国内地,到90年代末中文全译本的问世,再到新世纪的重译,期间包括对<第二性>哲学、女性等内容层面的解读、探讨与研究,<第二性>在中国经历了种种波折,也在普通读者和学界中掀起了一次次热潮,而这些热潮又恰与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患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是令人困扰的现实问题。在内忧外患的强烈挤压之下,怀抱经国济世之志的思想界,急切地提出了种种解决中国文化出路的主张:中体西用、以夏变夷、全盘西化、变器卫道、西体中用、民主共和、回归传统、复兴儒学、“彻底重建”、中魂西体、综合创新,等等。可谓百家争鸣,殊途而不同归。这刚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要实现现代化,面临着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难题。李宗桂的新著《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李著),正是对这个难题的富有理论勇气和时代使命感的正面回答,也是对近代以来文化批判文化重构工作的理论总结,更是对10年来文化讨论的总结性研究和批判性超越。关注文化研究的人都意识到,1989年下半年以前的文化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否定性思潮占掘主导地位;1989年下半年开始,大  相似文献   

8.
立足"文化转移"的理论架构,本文选取英国广播公司奥运宣传片<东游记>为视觉形象分析样本,讨论文化经由大众传播媒介而发生的多阶层情境化现象.在跨时间与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原创文化"经历一系列选择、添加、强调与诠释的改造与重塑后,可能形成一种与本体相差甚多的"寄生文化";而借助强势媒介的传播扩散,"寄生文化"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得影响力,并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取代"原创文化"的面貌."文化寄生"的范式提醒我们关注跨文化参考机制下文化发生的变形与异化.  相似文献   

9.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这个剧本很早就传入欧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早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的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从此也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著名东方悲剧之一.所以本文拟从流传学的角度.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对于<赵氏孤儿>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从边缘到中心的经典化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的康莉著《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困境与突破》一书,通过跨文化的视角详细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伴随全球一体化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同时也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英语,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对其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显得十分重要。此外,由于语言文化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宏观研究在古典文学领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是学术进步的可喜现象。然而也有一些论著“宏”而不“深”,宏观研究成为皮相肤廓之论,不免令人失望。读罢韩经太同志的《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恍然有所感悟:宏观不仅仅要求拓宽视野,更  相似文献   

12.
融入全球化潮流的中国文化,获得了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平等地进行交流、对话的机会.中国人应能使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大学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镇,应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1812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选译《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拉开了中国道教经籍在英语世界译介的序幕。1868年,《道德经》首个英文译本诞生,1881年,首个《南华真经》英译本出版,19世纪英语世界译介道教经籍近20种,涌现出湛约翰、巴尔福、理雅各、翟理斯、卡鲁斯等一批享誉世界的道教经籍译介名家。到19世纪末,英国成为继法国之后西方道教经籍译介与传播的又一重镇。本文系统梳理中国道教经籍在19世纪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是人们展现社会文化身份、构建地域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作为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故事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承载着人们对地方的再认识。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化张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叙述主体的合作方式可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更加包容的姿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多元共存、互生互鉴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5.
王晓朝教授的新著《基督教与帝国文化》中文版由东方出版社正式印行,该书的英文版由荷兰莱登的布莱尔学术出版社(E.J,Brill Academic Publisher,Lcidcn,Holland)出版。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古希腊哲学和早期基督教神学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向来留意这两个领域的学术动态,与王晓朝的来住亦历时已久,对这部专著作一些评论应是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6.
<正>周尚意等编著的《文化地理学》以文化地理学为研究内容,剖析诸多文化现象、文化机制、文化传播、文化生态和地理图景场域等,成为研究文化与地理相互影响的一本重要参考书籍。该书以中国文化特征为基础,循着文化传播的地理学分布规律,研究文化与地理的关系和渊源。全书共十章,理论丰富,内容详实,对文化规律的探索呈现出鲜明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向度,以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强调了文化的整合性、差异性和地方性,彰显出鲜明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7.
从50年代以来,对传统戏剧遗产的发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尤其在今天戏剧面临危机的特殊情境中,对传统戏剧及其理论的探讨,更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这一研究领域,国内已经出版了不少人物、流派和段代史的著述。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读来使人为之一振。作者姚文放专攻美学理论,已出版著述多种,此次涉猎中国传统戏剧美学,是他近年潜心钻研的新成果。作者匠心独运,在整理中国戏剧美学丰富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勾勒了中国戏剧美学的历史发展、内在文化意蕴和本体特征。该书不拘泥一家一派,而是着眼于传统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在作者看来,中国传统戏剧研究虽已有不少成果,但终有缺憾,尚缺乏“一种以审美理想为中心、联系哲学、文化学、心理学来把握问题的更深入的戏剧美学研究”。作者正是依据这样的见识和胆识,进入传统戏剧美学领域并作具有积极意义的开拓性探索,这一探索透露出鲜明的戏剧美学研究建设意向和“文化阐释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凤凰涅槃·炼狱——评威廉·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霞 《甘肃社会科学》2012,(2):155-157,181
美国“垮掉派”文学巨匠威廉·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由于其形式的实验性、非线性叙事结构和超现实的写作手法,就像立体主义绘画一样深奥、晦涩、杂乱而令人费解,所以迄今为止对这部关于毒品与吸毒的旷世之作的评论寥寥无几.本文试图从作者图示化的词汇、拼贴式的写作手段、超验主义视角以及所反映的存在主义哲学,揭示出作者笔下的“恶之花”是其获取人生与文学独特价值的超凡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各式含有中国元素的物品在世界各地流转。不仅中国人,甚至外国人都在了解、学习中国元素。艺术设计方面的教材在专业构建的早期可谓寥若晨星,之所以艺术设计专业没有院编教材的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52-256
中国文化典籍《孙子兵法》在美国有10多个英译本。因译者身份、目的、动机迥异,理论视角天差地别,译作风貌与风格多姿多彩。《孙子兵法》揭示战争规律,自然也彰显了人类其他竞争活动的经验与智慧,它对于体育比赛、人际交往等其他诸多领域也有宝贵的借鉴意义。美国在这方面的应用十分丰富。研究《孙子兵法》在美国的传播与影响,除能给国内的《孙子兵法》研究提供有益启示外,对于其他中国文化典籍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翻译与传播也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