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一阵+VP"是表示"与原因或结果有关的、高强度密集性动作"义的构式.该构式的主观性可以从理论与语料两个方面得到证实,其主观性视角、认识、情感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与句法结构的对应关系中,视角对应于句子的次要成分,认识对应于句法结构,情感对应于句子的主要成分.影响"一阵+VP"主观性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构式的构成...  相似文献   

2.
主观量是语言中主观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说话人对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根据主观量的大小、结果、程度。主观量可以分为主观大量、主观小量;主观差量、主观足量、主观超量;微量、中量、高量和极量。主观量是由于异态、直接评价和量的感染造成的。它的表达手段存在于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各个层次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探讨V+个+VP这个汉语中常见结构在形式、功能上的独特性。我们认为V+个+VP是不可替代有着独特构式义的构式,具有以下两个主要语用特征:表达随意,彻底等特殊情感;个突出焦点的作用。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由同一层面的五个图式构式经过传承压制而成,而具体构式又是图式构式的例示,双方互为理据性。形成了由处在两端的原型子构式(动宾构式和动补构式)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体构成。  相似文献   

4.
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汉语"人家"一词的主观化过程,理清其由表示处所的名词逐渐虚化成带有主观性的对自己及他人的指称代词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历史语境总结归纳了"人家"一词主观化的动因,认为"人家"一词还没有完成其语法化的过程,还将继续虚化。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里"V+个+X"结构的使用比较普遍,本文用句法关系的知识来分析"x"在两种情况下"个"的词性:为宾语时,"个"做名量词或动量词或调节音节的助词,这中间我们还采用了替换的方法;为补语时,"个"的词性是相当于"得"的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6.
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言语主体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还表达了他对所说内容的认识情态、评价、态度和情感,这就是主观性,表达主观性的手段就是主观化。历史上,由于学术背景和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对主观性和主观化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人的主体观、自我表现观、视角情感认识观、心理扫描观、主观性的历时观以及主观化的共时、历时观、主观化的共时历时整体观。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个”依据其语法化程度的高低可分为“个1”、“个2”、“个3”三小类,分别标示“个”的量词、半虚化、非量词用法。“个”在经历语法化的同时也在发生着主观化,随着其语法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主观性亦日渐增强,“个”的主观性强弱与其语法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9.
具体的语言考察了现代汉语中一种特别的格式即V量同形的"V成一量"格式,分析了这种格式对动词和量词出现的制约条件,阐述了这种格式存在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汉语中的"V他个C"作为一种完形句式,凸显主体计划通过某种活动达成某结果状态的决心。句式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模块分层组合的过程。先是C的[结果性]与[定量性]组合生成C的[目标性];接着,V的[自主性]、[未然性]与C的[目标性]合成VC的[计划性];最后,"个"、"他"对V、C语表距离的疏远与VC的[计划性]合成句式的决心义。句式义反作用于C,使C获得[主观大量]性。句式的决心义与"他"预指时的情态义相互匹配。  相似文献   

12.
略说汉语主观量--以副词"才"、"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认知意义上的"量"概念,把"主观量"分化成"主观量1"和"主观量2",并指出"主观量2"是说话人主观意识中预先设定的,并被认为是合乎情理的一个理想之量,它是"主观量1"存在的必要前提,亦即"才/就+数量短语"结构出现句中的必备语用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概念,全面、科学、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直接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设计和实施,对此必须给以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V归V"结构在现代汉语里常用。依据构式语法理论,"V归V"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其构式义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行为主体或他人主观上不希望动作产生相应的结果"。"V归V"格式对"V"的选择条件是进入该格式中的动词必须是前述小句的语义焦点,这种对动词的选择条件加之它特殊的句法位置,使其具有了承接前一小句或对话中先行发话者语义焦点的焦点标记功能和衔接后句或后续说话者话语的话语衔接功能,从而凸显了整体句义的"让步—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15.
探讨现代汉语中常见句式"每 数量词 VP"和"每隔 数量词 VP"及其表义离合性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主要从语用、语法及语义等领域进行具体的阐释和论证,如语用逻辑重音、副词性修饰性成分的参与、"隔"的语义虚化或弱化等等,简要概括可以进入该格式的量词的等值度和等值梯度的分布情况及规律。  相似文献   

16.
南京方言中存在两种与普通话不完全对应的结构:“V不起来”与“阿/还VP”。它们与普通话之间的部分对应使得人们在学习普通话时很容易忽视二者的区别,直接把与普通话不同的方言用法带入普通话,因此,只有明确意识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在学习普通话时避免方言语法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17.
“有+VP”1和“有+VP”2二者存在区别:“有1”是动词,VP1只能是少部分单双音节动词,担任“有1”的宾语,“有2”承担三种语法功能,VP2不受音节或性质的限制,结构类型丰富。“有+VP”2结构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有”的隐退与“了”的出现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了”的专职身份使得“有+VP”2格式在主流语言中隐退。“有+VP”2复出受方言、外来语、传媒、语言机制、自身优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大VP"有两种结构,能进入这两种结构的几乎都是褒义、中性形容词或动词."不大"是否已经虚化成词在学界还存在争议.根据对"不大VP"不同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S1中的"不大"已经固化,S,中的"不大"已经词汇化.还通过与"不太/很V"的比较、"不大"的韵律特点和对它的功能和意义分析,论证S3中的"不大"已经词汇化.  相似文献   

19.
从共时平面看,"V开"结构中的"开"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它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和起始义。从历时发展看,"V开"中的"开"的演变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从表具体的结果义到表抽象的结果义;另一条是从表具体的结果义到表趋向义再到表动作的起始义。笔者认为这两种途径中的"开"逐渐从实义动词走向了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